天津青少年心理醫生 孩子拒絕上學背後,警惕兒童青少年抑鬱 天津安怡心理諮詢

2022-05-27     天津河北安怡醫院

原標題:天津青少年心理醫生 孩子拒絕上學背後,警惕兒童青少年抑鬱 天津安怡心理諮詢

天津河北安怡醫院是一家以精神與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務為主,集診療、教學、科研、康復、預防為一體的二級精神心理專科醫院。醫院構建了完善的臨床心理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門診部設立精神科、內科、中醫科、睡眠門診、抑鬱症診療門診、中醫精神科、心身障礙科、心理康復科、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腦功能檢查與治療中心等多個專科與亞專科。開展了個體、團體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設有心理諮詢門診、心理熱線、網絡諮詢等多種諮詢方式,幫助人們解決在戀愛、婚姻、就業、升學、工作、離退休等方面的心理障礙。

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過程會忽然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這些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孩子內心未被關注的需求,甚至是需要被治癒的心理問題。

品學兼優卻忽然不上學的孩子

李女士含淚帶著12歲的兒子小R(化名)來到心理門診,原因是一直品學兼優的孩子告訴父母自己不想再上學了。

李女士開始只是認為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些困難或是在學校出現了一些人際關係的問題,但是不論如何勸說,孩子不上學的態度仍舊非常堅決,到目前為止孩子已經有兩周沒有去學校了。這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呢?

之前李女士和丈夫在兒子的學習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財力,孩子也很爭氣,不怕苦也不怕累,前一段時間還考上了海淀區的一所私立外國語學校。這著實令夫妻倆高興了好一陣。

可就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一周前回到家中卻說再也不去學校上學了,並且一改原來「小綿羊」的溫順聽話,和父母大發脾氣。

兒子朋友告訴李女士:小R最近總是睡不好,有時我半夜起來上廁所看到他還沒有睡。老師說:最近小R上課注意力有些不集中,學習不像之前「上心」了,好像有什麼心事一樣。

在家的這段日子,李女士發現孩子的胃口不好,每次只吃一點飯就回到自己屋裡,透過門縫有時能看到孩子看一會書或是拿手機玩一會,多數時間都是默然的躺在床上一動不動。

夫妻倆曾嘗試和孩子溝通,但是他總是稱自己很煩,不想說話,把爸媽拒之門外。沒有辦法的李女士找到了醫生,想要了解一下孩子到底是怎麼了。醫生通過4次溝通,才逐漸了解李女士兒子的情況是抑鬱發作。

造成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的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兒童青少年抑鬱障礙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

了解小R的故事後我們會發現,兒童青少年的抑鬱症狀與我們常說的成年階段的抑鬱發作相似又有其獨特之處。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早期識別兒童青少年的情緒問題:

(1) 父母關係惡劣。例如父母經常吵架,冷戰

(2) 曾被欺侮、被軀體虐待和性虐待。例如校園霸凌,被性騷擾、性侵

(3) 生活不良事件(包括家人離世,父母離異或分居,重大的失望、情感傷害等)

(4) 父母有抑鬱病史或共患精神疾病(酒藥依賴等)

兒童青少年抑鬱早期症狀

及各階段表現

1. 情緒症狀

表現壓力,感受不愉悅。對日常的娛樂活動或是學習興趣缺缺。這裡需要十分注意的是:很多患者因為年齡和語言表達的局限性無法充分描述自身感受。

他們更多的表現為煩躁,情緒爆發、易激惹。情緒爆發之間的心境呈消極狀態。我們在門診上常常會問來就診的孩子,平時不發脾氣不煩的時候你的心情如何啊?大多數都會回答不高興。

2. 思維症狀

表現為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多走神或發獃。無法久坐,進而難以完成作業。

3. 行為方面

上文也提到兒童青少年因為他們表達和感受的局限性導致他們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更多的體現在情緒和行為上。

一些患兒會表現的遲緩,不與同齡人交往接觸,不願外出玩耍,拒絕上學。一部分表現拒絕上學,對抗父母,離家出走,更有甚者會出現打罵父母、毀壞財物的行為。

4. 軀體症狀

軀體症狀也多出現在兒童青少年抑鬱當中,主訴為頭暈、頭痛、疲乏、胸悶胸痛等。同時存在睡眠障礙,這裡包括睡眠增多及減少。飲食量少,體重下降等。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兒童青少年的各個時期抑鬱障礙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1. 學齡前期

明顯的對於遊戲失去興趣,有違拗攻擊行為,與其他兒童交往困難,並出現睡眠和飲食等軀體問題。

2. 小學階段

不喜上學,人際關係不良,有軀體症狀,無法解釋的激惹和衝動。一部分患兒出現攻擊行為。

3. 青少年期

一部分女孩會出現進食障礙,包括貪食症及厭食症。而男孩則會出現軀體攻擊行為。在此階段會出現一些自殺、自傷行為;一些不良行為導致酒精和藥物濫用;一些諸如偷竊、撒謊等反社會行為。他們行事魯莽、衝動、不計後果。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花季少年會出現衝動性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兒童青少年抑鬱的治療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了以上的一些症狀後,請家長們理性認識疾病,帶孩子到精神心理科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我們目前的治療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治療方式。

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抑鬱藥物為主,其中包括SSRI類、SNRI類等。但是在使用抗抑鬱藥物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有些患兒在剛剛使用抗抑鬱藥物時會出現抑鬱、焦慮加重的情況,此時作為家長我們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通過減少初始劑量的使用進而減輕上述症狀,或是短期輔助苯二氮卓類藥物來改善抑鬱、焦慮情緒。

早期患病的患兒有「軟雙相」的特質,所以在使用抗抑鬱藥物過程當中,我們務必關注孩子情緒的波動。

這裡躁狂狀態我們很容易分辨,但是輕躁狂狀態卻不易察覺,臨床上家長很難通過外在表現觀察出輕躁狂的表現,多數要詢問孩子的感受。

遇到這樣的情況切不可大意的認為孩子的病終於好了,而是要到專業醫院尋求醫生的診療。

2. 心理治療

很多家長對於藥物治療有偏見,希望通過心理治療來改善孩子的情緒。

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抑鬱有很好的療效。

但它又有一些局限性,比較主要的便是起效慢,心理治療療程長。

對於有強烈自傷、自殺的孩子,或是出於疾病急性期的孩子是不適合的。

但是隨著疾病的好轉,我們可以適時加入心理治療,既可以幫助改善情緒,又能夠在孩子以後生活遇到困境時有方式方法來幫助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責自罪,導致病情復發。

3. 物理治療

對於物理治療李醫生主要介紹無抽搐電休克治療。很多家長把這治療手段稱之為「電療」,多少讓人聽進去有些恐怖的味道。

這個治療的原理是通過我們設置的腦部放電,使得大腦進行類似於電腦的「格式化」操作,進而改善抑鬱情緒。

這對於有嚴重自傷、自殺行為的患兒非常有效,可以快速緩解自殺觀念和抑鬱情緒。但更有一部分家長聽說這個治療做完以後「孩子就傻了」,出現「因噎廢食」的情況。

無抽搐電休克治療最突出的副作用便是短期記憶力的損害。

患者做完治療後會對入院前一段的事情不能回憶,但這種情況是可逆的,多數患者會在3個月之內恢復這段記憶。

所以作為家長不要恐慌,應該多查詢這方面的資料,再行定奪。

最後李醫生想說:兒童青少年正處於性格和人格的發展的初期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不管是何種治療手段,早期的識別、干預和治療都會帶來不一樣的預後,給孩子帶來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6b075ce96873a0b1bfd215a9da07f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