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構架和走向

2023-12-28     益陽日報

原標題:看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構架和走向

看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構架和走向

開欄的話

經濟強,則益陽強。為全面展示益陽經濟工作新成就、新發展、新動態、新氣象,自即日起,本報推出《「經」彩益陽》專欄,聚焦益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方面面,辯證地分析經濟形勢,挖掘報道各地各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和經驗做法,充分展現益陽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益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偉

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4%,增速位居全省第10位;工業投資增長13.8%,增速位居全省第5位;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3%,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工業用電增長5.6%,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52家,增量位居全省第7位……這是今年1至11月,我市工業經濟交出的成績單。雖然成績不算特別亮眼,但細究下來,2023年我市在產業強市戰略的實施、產業集群集聚、市場主體培育、企業科技創新等方面不斷突破,新型工業化形勢向好態勢愈發明顯。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關係益陽高質量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做大做強工業經濟這道命題,多年來,我市持續傾注大量心血。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工業經濟騰飛的突破口在哪?破局新型工業化的重中之重落在何處?

找准賽道「特」上發力

特色產業集群是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底氣所在

電子線路板產業年產值占全省的85%;電容器產業年產值占全省的80%;船舶製造產業年產值占全省的60%;紡織輕工、竹製品加工產業年產值均占全省的20%……

如果說企業是溪流,那麼匯聚而成的產業集群就是推動發展的奔騰江河。如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找准我市的發展定位,發揮自身優勢,走出特色之路?近年來,益陽堅持以特色發展為制勝之道,放眼全省全國,深入考察調研,詳盡收集數據,多方論證推演,明確提出了打造屬於製造業高精尖領域的「一都一谷一極」目標,聚焦電子信息、食品加工、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五大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引擎,鋁電解電容器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線路板、船舶製造、黑茶製造、生態竹木獲評省級先進位造業(中小工業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就特色集群發展而言,電容器產業就很有代表性。圍繞一枚小小的電容器,我市已擁有成品製造及上下游配套企業10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0家,去年總產值達201.39億元,從業人員1.3萬人。其頭部企業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有180億枚固態電容器下線。今年10月31日,益陽信維電子科技產業園M LCC項目順利開園,專門致力於M 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產品研發、製造、銷售等一站式服務,月產1200億隻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達產後,將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二的M LCC研發生產基地,也標誌著益陽電容器產業向高端化、集群化發展邁出了新的步伐,展示了益陽電容器產業厚積薄發、追趕世界前沿水平的雄心,為益陽在爭奪「世界電容器之都」的博弈中,爭取了主動權。

在特色產業集群的引領下,逐步形成「主業突出、多業並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格局,這是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底氣所在。同時也要看到,儘管特色產業已經形成了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但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短板。產業鏈鏈條短,本地配套率低,細分化程度不高,需要我們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科學設置重點製造業產業鏈條,找准鏈條的斷點堵點,加大補鏈延鏈強鏈力度,加快提高市域內配套率,把更多的產業鏈條效益留在本地,找准細分領域的黃金賽道,在細分市場中保持足夠強大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市委書記陳競在日前召開的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上就明確要求,要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持續在打造產業集群、拉長產業鏈、主攻細分產業三個方面發力。

融合發展向「新」而行

賦能產業智能化是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活力之源

12月中旬,我國首台量產高端豪華超跑昊鉑SSR,首次搭載湖南金博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碳陶制動盤大獲成功。

制動剎車是衡量汽車性能的關鍵指標,先進的碳陶制動盤製造技術長期被歐美已開發國家所壟斷,也因價格十分昂貴而難以普及。碳陶制動盤基體是由碳纖維、基體碳和碳化矽組成的一種復合材料,具有密度低、耐高溫、使用壽命非常長、制動距離更短等特點,綜合性能可以全方位碾壓傳統制動盤。金博股份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將碳基制動材料的應用拓展到汽車領域的創新探索,隨著金博碳陶制動盤的成功應用和量產,標誌著金博股份在該領域的核心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據相關專家預測,2025年碳陶剎車材料市場總規模可達百億級。市場「贏者通吃」的法則,讓金博股份站在市場發展的制高點。向「新」而行,正是有一批像金博股份這樣的企業,益陽推進新型工業化有了活力之源。

那麼,目前益陽新型工業化的「含智量」究竟如何?四字來概括就是「有喜有憂」。喜:取得了一批「首」字號創新成果,國內首台、全球最大規格剪切型GN 700密煉機成功下線;國內首創使用碳熱場的鋰電負極一體化示範線項目成功送電……全市新增「上雲」「上平台」企業分別達4485家、477家,智能製造企業達38家,智能製造工位達303個,省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92家、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34家;「數字新基建」標誌性項目、數字湖南十大應用場景建設計劃重點項目等排名全省前列。憂:產業數字化轉型還存在突出短板,科技創新平台不足,全市尚無1家省級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去年我市規模工業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0.99%(全省為1.8%)、研發活動覆蓋率僅40.7%(全省為52.5%),分別排全省第14位、第12位;高新技術企業僅有532家,在規模企業中占比不足4成。

如何讓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最大增量」。面向未來,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刻不容緩。隨著製造業進入提質增效快步走新階段,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上明確了「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企業衝擊高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目標。具體而言,就是要突出科技創新主體,實施科技型企業精準培育計劃,建立「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梯次發展格局,提升規模企業的研發機構、研發活動覆蓋面;就是要做優科技創新平台,完善「創新平台+中試機構+孵化器」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就是要實施科技創新項目,重點支持氫能源、超級電容及固態電容、碳基材料等新型產品攻關,圍繞「一都一谷一極」,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就是要加大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力度,引導骨幹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千方百計留住研發人員。

內培外引雙「輪」驅動

優存量和擴增量是我市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潛力所在

在最新公布的2023三湘民營企業百強榜上,市的陳克明食品有限公司、奧士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進入百強榜不僅是一個企業實力的象徵,也是一個地區產業發展強弱的顯性標誌。擁有8家上市企業,2個代表細分行業的最高水平的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還有14個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20多個產品納入省市製造業單項冠軍培育庫……這些都是我市的優質「種源」和存量,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

在政府及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福德電氣有限公司二期廠房提前9個月動工,目前廠房的土建部分已完成。12月25日,忙著檢查廠房部分竣工驗收的公司董事長李穩根開心地說:「有黨委政府對企業發展的關心支持,我有信心讓企業發展三年內再上一個台階。」成立於2014年的福德電氣,是國內第一家專業從事軍民兩用智能測試負載系統研發製造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企業長期深耕益陽,受益於黨委政府的「澆水施肥」,企業發展的鏈條不斷延展,已躋身成為第四批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實現了「牆內花開牆內香」。

審視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要求,如何讓企業「細胞」充盈有力?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明確,堅持內培外引雙輪驅動,做好「優存量」和「擴增量」兩篇文章。一方面要做好內部挖潛,做大存量企業這個「基本盤」。像福德電氣這樣的企業,在益陽發展多年、成長壯大,與益陽發展緊密相關、休戚與共,已經融入益陽的產業生態,成為產業生態的一部分,對益陽有著深厚感情。越是這樣長期深耕益陽的企業,越要做好「澆水施肥」的工作,發揮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疊加效應,鼓勵他們改建擴建、兼并重組、延伸鏈條,決不能出現「招來女婿氣走兒」的現象。另一方面,要積極打好招商引資「主動仗」。益陽在外成功人士較多,不乏在行業中素負盛名者,全國異地益陽商會達24家,北上廣深全覆蓋;益商資料庫收錄市域外經商辦企業的益陽籍商界人士超2000人,覆蓋90多座城市,其中有30多名上市企業負責人。這些都是益陽最寶貴的財富資源,我們要利用好這些老鄉資源,招引廣大益商回益投資興業,推動產業回歸、資本回流、項目回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68b3145f24b7c8725a01dfcb053f1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