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芬書房 | 著名氣象學家張德二談中國歷史上的極端氣候研究

2023-10-30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涵芬書房 | 著名氣象學家張德二談中國歷史上的極端氣候研究

「我為什麼要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極端氣候?著名氣象學家張德二先生訪談錄」現場

10月29日,商務印書館「涵芬書房名家系列講座」第九講在涵芬樓書店·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舉行。國家氣候中心原氣候變化首席專家、研究員張德二先生做客「涵芬書房」,結合個人科學研究經歷和《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一書,與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交流座談,圍繞研究中國歷史極端氣候的必要性、《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的重要史料價值等話題展開精彩分享。來自多領域的研究者和氣象氣候愛好者等現場及線上參加。

對談現場

《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歷史重大氣象災例復原研究」及後續多項研究成果寫成。張德二研究員從浩繁的氣象史料中遴選出典型的歷史極端氣候事件,陳述其復原之實況並精心繪成實況復原圖顯示,推演復原其天氣過程、定量推算其氣候特徵值。書中陳述的44個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案例,含乾旱、雨澇、異寒、異暖各類,它們分別發生在宋、元、明、清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氣候背景下。書中進行了歷史氣候特徵值的定量推斷的新探索,又將復原的歷史實況與現代氣象記錄進行對比,並用現代天氣學、氣候學理論酌予詮釋,還述及這些事件之社會影響(飢、蝗、疫等)和自然條件背景(太陽活動、火山、海溫)諸方面。該書旨在增進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認識,將人們對極端氣候事件的了解擴展到距今千百年的歷史時期,是張德二研究員傾二十多年心血的一部力作,同時也為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對談中,張德二研究員首先介紹了《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一書的創作背景及過程。該書緣起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歷史重大氣象災例復原研究」,自基金項目立項至圖書出版前後歷時二十餘年。該書是依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史料寫成的第一本專題著述,陳述了利用歷史文獻對中國歷史時期乾旱、雨澇、異常寒冷、異常暖熱等極端氣候事件所作的實況復原。

國家氣候中心原氣候變化首席專家、研究員張德二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

兩位嘉賓圍繞書中談到的極端氣候事件,探討氣候與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聯繫。張德二研究員表示,《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有助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直觀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時段的氣候特徵。顧青對所列舉氣候事件發生的歷史情境進行了補充,認為中國歷史文獻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張德二研究員由此入手,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可謂匠心獨運,而歷史極端氣候事件與歷史變局之間的關係值得深入研究,但應避免做出簡單的歸因推斷。

張德二研究員還回顧了個人的科學研究經歷。她提到,進行歷史極端氣候研究,既是時代的要求,也面臨科學研究的困境。在有氣象觀測以前的氣候是怎樣的?這一問題吸引眾多研究者從樹木年輪、冰芯、考古資料等各種歷史文獻中中尋找答案。而自己追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步伐,潛心收集、整理中國歷史文獻中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記錄,克服文獻查證、校訂等種種困難,先主編了《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並基於此寫就《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一書。張德二研究員認為,她及團隊的研究工作承襲並印證了竺可楨先生的學術思想,即中國歷史文獻具有研究的優越性,有助於認識歷史氣候的變化情況並掌握其規律,亦對氣候的長期預報有所補益。

圍繞歷史文獻如何運用於自然科學研究這一話題,張德二研究員認為,自己取得成功的關鍵有三:一是基礎文獻資料具有系統性。她回憶了自己在研究初期遍歷各地手書筆錄古籍、檔案資料,而如今可以藉助圖書館便利地檢索資料的經歷,深感古籍數字化的助益,以及由此不斷反思、更新、補充先前研究工作的可能。二是具備綜合的學識修養。研究者不僅需要掌握天氣學、氣候學、農學、物候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還有賴對系統科學知識和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三是得益於與一大批優秀學者的切磋交流,使自己視野更加開闊,疑難問題亦可獲得解答。

對談後,張德二研究員還與現場讀者進行了互動,解答讀者提出的相關問題,並為購書讀者簽名、合影留念。

讀者互動

為購書讀者簽名

「涵芬書房名家系列講座」是在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開展的系列文化講座,兼具知識性、文化性、普及性。通過邀請大家名家以線上線下講座或對談的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介海外新知,開闊大眾視野,啟迪智慧,助力全民閱讀。

《中國歷史極端氣候事件復原研究》(商務印書館2023年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6408cc09ebaa080c3420c6a3a196f8f.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