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伊始,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時,還要培養3個核心習慣

2023-02-17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小學伊始,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時,還要培養3個核心習慣

我們這裡去年剛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上學期剛剛上了兩周課,就開始了漫長的網課周期,歷時一個學期。因為是剛剛開始上小學,還沒有來得及適應,就又回歸了家庭,所以網課時難免會無措、忙亂和懵懂。

現在終於開學了,正式開啟了校園時光。家長還沒有從「神獸歸籠」的喜悅中走出來,就發現孩子又出現了很多問題:作業寫不完、磨嘰磨蹭、上課自由散漫,甚至還會尿褲子……

繼續頭大啊!怎麼辦?

同樣,家長焦慮的同時,難道孩子進入新的環境,就不焦慮嗎?

曾經有一項針對小學一年級剛入學孩子的調研,結果顯示:

26%的學齡前兒童存在感覺統合失調及心理行為問題;

存在問題的兒童中,男生占61.6%,女生占38.4%;

集中體現在注意力不集中、好動、適應能力不足、依賴性強、動作協調能力差等問題。

事實上,從相對寬鬆的幼兒園環境一下子轉變為紀律性、規則性比較強的學校環境,孩子都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情況。比如,學習的接受能力差,和同學玩不到一塊兒,見到老師就躲等等。

針對這種問題,在小學剛開始伊始,打好孩子的基本功尤為重要。

1、訓練孩子專注力

若幼兒園的孩子是「玩中學」,那么小學生就要適當收斂「玩」的時間和過程。因此需要訓練孩子有意識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講課的內容中去。

這種訓練,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漸漸過渡到興趣不高的事情,從最初的幾分鐘,到最終與小學課時時長持平。

另外,當孩子專心做事的時候,家長儘量不要打擾他。最好不要陪伴孩子寫作業,作業是他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情啊!而且陪伴孩子寫作業,既不利於孩子的自控力,也不利於孩子的專注力。

2、多給孩子留出運動時間

我們常常說「感統」,感統究竟是什麼?

大腦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過統一協調的工作,完成我們高級而複雜的認識活動,包括注意力,組織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理解能力等,就是感覺統合。

當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發生問題時,就會發生運作失靈,稱為感覺統合失調。

若是孩子缺乏運動、手指精細動作鍛鍊較少、喜歡看電視、習慣於玩電動玩具,就會讓他們的感統得不到充分鍛鍊。

因此,父母要多給孩子留出運動時間,勤動手、多動腦,加強精細動作的鍛鍊。運動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外出運動、玩耍是在浪費時間哦!

3、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有些孩子剛上小學,還會出現尿褲子的情況。是因為貪玩來不及去洗手間嗎?大多數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因為不好意思、不敢、不適應,導致寧可自己忍著,也不告訴老師。

另外,不敢或者不善於溝通的孩子,往往也會遇事猶豫、畏首畏尾,在課堂學習中缺乏自信,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溝通能力在小學初期階段尤為重要。

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合作和堅毅的品質,鼓勵孩子儘量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積極與老師同學溝通、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等等。

除了鼓勵孩子打好這些基本功的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3個核心習慣。

1、閱讀的習慣;

2、問題意識的習慣(鼓勵孩子多思、多想、多問「為什麼」);

3、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能夠合理安排時間,孩子就已經具備了學霸的潛質)。

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閱讀習慣會跟隨並影響人的一生。因此,家長一定一定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

不妨從點滴開始的培訓,比如父母每天堅持給孩子讀故事、繪本,漸漸引導孩子自己去看繪本、看圖說話、聊聊讀後感等,漸漸地,閱讀就會潛移默化成為孩子的習慣。

願一年級的「小豆包」們快快適應小學階段,從容、淡定的走過自己學生生涯中,最基礎的階段,也是養成好習慣最為重要、關鍵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