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猞猁跟狼崽北半球的分布都算是比較廣的,而且二者的生境存在較大範圍的重疊,比如在白俄羅斯中西部的納利波基森林,猞猁和狼就是死對頭,在漫長的歲月裡面,它們交手過無數次。
起初人們先入為主地認為歐亞猞猁體型不如灰狼,且是獨居動物,根本不可能是狼群的對手。但是經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動物學家深入研究之後發現,事實恰恰是反了過來。
猞猁不僅沒有受到狼的欺負,反而是境內的歐洲森林狼,慘遭猞猁大肆屠戮,導致繁殖受阻,種群發展一度停滯不前。
除了被猞猁壓制之外,納利波基森林的灰狼,還受到棕熊的欺負。
在北美地區,棕熊多多少少不是灰狼的對手,因為北美地區的灰狼,不僅個頭更大,而且得益於一馬平川的環境,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狼群。
但在歐亞森林裡面,灰狼不僅個頭更小,而且所形成的狼群規模也更小。加之在森林環境下作戰,團隊優勢難以發揮出來。
棕熊雖然不會直接捕食灰狼,但它卻熱衷於掏狼窩,會將躲藏在狼窩下面的幼崽抓出來殺掉。在這片棲息地下,歐洲森林狼可謂是腹背受敵,面對四面楚歌之境地,狼群的出路又在哪裡?
溫暖季獨狼多,猞猁「瘋狂輸出」
為什么小小的猞猁,竟然能夠大肆屠戮灰狼?起初人們也不解,後來研究發現,生活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雖然也是灰狼種,但是體型卻要小很多。而這裡的猞猁,是猞猁屬裡面最大的歐亞猞猁。
成年之後的歐洲森林狼,即便是雄性個體,也不會比歐亞猞猁的體型大多少。
在同一體型等級下,犬科動物又怎麼會是貓科動物的對手呢?況且猞猁是伏擊型的獵手,它諳熟偷襲之道,能夠依靠伏擊的方式將落單的灰狼殺死。
事實上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也絕不會去招惹狼群。但這裡的狼,並非都是群居的,尤其是每年的溫暖季,林中小型哺乳動物數量豐富,獨狼的覓食效率遠高於狼群,所以在這個季節,獨狼的數量會超過群居狼的數量。
狼傾向於單獨行動,這就給猞猁伏擊它們創造了條件。另外,溫暖季也是猞猁的育幼季節,為了保障幼崽的安全,成年猞猁會不遺餘力地清除棲息地內的灰狼,包括狼幼崽。
研究發現,受猞猁捕殺的緣故,導致森林中狼幼崽的死亡率高達40%-60%,局部地區甚至能達到90%。
反觀猞猁方面,雖然灰狼也會殺死猞猁幼崽,但由於森林是猞猁的主場,在猞猁父母的保護下,猞猁幼崽的存活率高達80%。
狼群捕熊,棕熊懷恨在心轉眼就掏狼窩
多少只狼才能夠對付一頭棕熊?事實告訴我們5隻就夠了。2021年1月份的時候,白俄羅斯的動物學家在進行野外勘測研究時,發現了狼群追捕棕熊的痕跡,經過仔細研究現場痕跡,最終還原了狼群追捕棕熊的整個過程。
時值冬季,整個森林一片白皚皚,一支由5隻狼組成的小型狼群,遇到了一頭仍在活躍中的棕熊,於是狼群本能地向棕熊發起了攻擊。
面對群狼的襲擊,棕熊雖然體型占優勢,但在開闊地帶下,根本就不是狼群的對手。於是棕熊邊逃邊防禦,雙方追追打打,持續了一段時間。
棕熊好幾次都被狼群截停,經過幾個回合的戰鬥之後,棕熊終於逃至一片雲杉林的邊緣,最終遁入林中。
狼群發現棕熊進入密林區之後,便放棄了追捕,因為它們清楚地知道,在密林區域,狼群很難發揮優勢,根本贏不了棕熊。
毫無疑問,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狼群會把棕熊當做獵物,而憤怒的棕熊,也會把灰狼當做自己的敵人。
人們並沒有發現棕熊捕殺成年狼的現象,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棕熊算不得是主流的捕食者,它們行動也不如灰狼迅速。
但動物學家們卻多次發現棕熊掏狼窩的現象,比如2021年5月份,一頭棕熊發現了一個狼窩,裡面有6隻小狼崽,悉數被棕熊殺死了,整個過程母狼就在一旁看著,但卻只能幹著急。
面對絕境,灰狼用2招求得一線生機
一方面是來自歐亞猞猁的捕殺,另一方面是來自棕熊的掏窩壓力,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狼群,可謂是腹背受敵,長此下去,繁殖受阻,種群發展必定停滯不前。
那麼面對如此絕境,狼群的出路又在哪裡呢?正所謂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環境。
事實上狼群也的確是這樣乾的,在漫長的爭鬥過程中,狼群逐漸演化出了2招應對策略,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 策略一:改變生活習性
狼之所以能在北半球分布這麼廣,跟它們的適應能力其實有很大的關係。北美地區,環境相當開闊,灰狼則大量聚集在一起,形成大規模的狼群,所向披靡。在歐亞森林裡,由於林中無法承載大型獸群,於是灰狼則呈小群活動,甚至出現了不少的獨狼。
正所謂凡事都有兩面性,灰狼捨棄大型群居生活,讓它們成功在森林裡紮下根來,但卻戰力嚴重受損,尤其是在保護幼崽上面,表現出了「人手」嚴重不足的短板。
猞猁能夠大量殺死狼幼崽,很大情況下跟狼幼崽缺乏保護有關。森林裡的狼群,多以家庭式為主,成年的狼就只有兩隻,它們出去覓食的空檔,就讓猞猁有可乘之機。所以面對困境,狼群做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增加狼群的規模。
研究發現進入性成熟之後的灰狼,並不急於出走組建自己的狼群,反而傾向於跟隨父母繼續生活,主動承擔起跟父母一起保護弟弟妹妹的責任。同時狼群也會積極接納獨狼,擴充規模,增加保護幼崽的人手。
- 策略二:優化狼窩
在過去,狼建窩顯得十分隨意,在林中隨便找一個坑窪,就當成狼穴。這種結構的狼穴,不僅更容易暴露,而且面對猞猁、棕熊的襲擊時,沒有絲毫的防禦力。
後來灰狼學聰明了,它們先是將狼窩的選址定在了森林邊緣或者森林外面,避開了猞猁的主場,同時放棄露天狼穴,將巢穴選在隱蔽又安全的地區。
事實上這招相當有用,因為猞猁是典型的林棲型物種,在開闊地帶上生存無力,幾乎不會離開森林地區。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在納利波基森林裡的灰狼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面對猞猁、棕熊的夾擊下,如果狼群繼續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種群發展很有可能停滯,甚至會被殺到斷子絕孫。但狼是聰明的,它們積極探索求生之道,僅用2招,就求得了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