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以下簡稱「馬力歐大電影」),在4月5日當天與中國觀眾如期見面。
上映首日,馬力歐大電影獲得了3253.2萬的票房,表現並不算特別亮眼,同檔期的《忠犬八公》和上映已逾兩周的《鈴芽之旅》均壓過「馬力歐」一頭。上映次日,甚至連已放映近一月的《保你平安》都在日票房上超過了「馬力歐」。
截止4月8日(周六)中午12:00,馬力歐大電影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總票房為5120萬。即使在豆瓣8.1分的較高口碑加持下,貓眼專業版對其的總票房預測也僅為1.19億,並不算泛起水花。
不過,在北美,馬力歐大電影的上映卻打破了多項紀錄。首日3170.2萬美元的票房,超過了由《刺蝟索尼克2》拿下的游改電影最高首日票房紀錄,同時也超越了《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疾速追殺4》《雷霆沙贊!眾神之怒》等一眾近期在北美熱播的電影。
由於在北美首映日期為非節日的普通周三,業內普遍預測,「馬力歐大電影」周末三天的票房還會創造新的記錄,最終全球票房成績在3-4億美元期間應該問題不大,足夠在今年的全球電影票房榜上留名。
作為歷史時長達38年的全球知名IP,僅《超級馬力歐》系列就在全球售出近4億份。更何況,「馬力歐」IP的影響力,早已經超越了這一個系列的IP作品,更是成為了「大亂斗」「賽車」「足球」「網球」「高爾夫球」等衍生作的一號人物選擇。德國專業研究統計機構Statista發布的全球娛樂文化IP價值榜上,馬力歐常年處於歷史前十的位置,商業價值可見一斑。
在這種情況下,「馬力歐大電影」的成功,其實並不讓人意外。讓人意外的是,這個歷史悠久又商業價值巨大的超級IP,怎麼到今天才有一部像樣的改編電影?
馬力歐大電影,不算好拍
實際上,在《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之前,馬力歐系列曾經有過一部知名的真人改編電影,即1993年上映的《超級馬力歐兄弟》。不過,這部電影在海內外的口碑都異常之差,還曾被評為「史上最差的遊戲改編電影」,是毫無疑問的失敗之作。
在復盤該電影的失敗之時,製作者對遊戲文化的「魔改」往往會被拿出來說道。電影創作者實際上並沒有考慮過「馬力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轉變為電影,而是將好萊塢冒險電影的套路給生搬硬套在主角馬力歐和路易基上。可以說,除了冠以遊戲之名並用了主角的名字之外,整部電影和遊戲其實並無太大關係。
出現這樣的事情之後,或許是愛惜羽毛,也或許是害怕自己的IP被糟踐,任天堂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都非常謹慎對外授權自己的IP進行影視開發。
相比起來,其他諸如《刺客信條》《古墓麗影》《生化危機》等並沒有馬力歐成功的遊戲IP都早有過票房成績不錯的影視項目問世。反觀任天堂這邊,除了與Game Freak共有的寶可夢IP常有改編之外,一晃三十年里,包括馬力歐在內的眾多任天堂當家IP,都少有出名的影視項目問世。
原因一方面或許可以歸結為任天堂本身在集團戰略上的謹慎,作為一家遊戲公司,任天堂被玩家譽為「世界的主宰」,但如果跨界電影圈,任天堂就是徹頭徹尾的小白。
巴菲特曾說「你永遠賺不到認知範圍之外的錢」,任天堂則同樣貫徹了這一名言,極少在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大動干戈。甚至,在激進的商業化環境中,任天堂從不舉債,反而保有相當的現金流,以抵禦未知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直到2017年,任天堂才授權給業內知名動畫製作工作室「照明娛樂」去製作電影,並要求「馬力歐之父」宮本茂參與製作,也就情有可原了。
另一方面,相比於《生化危機》或者《古墓麗影》而言,「超級馬力歐兄弟」並非一個倚重劇情的遊戲。在其長達近40年的遊戲歷史中,「超級馬力歐兄弟」的系列遊戲都使用著幾乎相同的劇情:「公主被庫巴抓走,馬力歐隨後歷經險阻拯救公主。」能夠吸引玩家的,是任天堂超強的遊戲開發能力賦予的出色的關卡設計和遊戲玩法,而非劇情本身。
但也是因此,讓馬力歐系列的電影化改編呈現出一個明顯問題。以往的遊戲改編電影,且不說劇情是否足夠優秀,至少改編者在創作電影劇本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藍圖可以參照。但馬力歐的原始劇情實在過於單薄,改編者要如何既尊重遊戲本身,又能夠給觀眾提供基本的劇情體驗呢?
這麼拍就對了
在重重壓力之下,馬力歐大電影其實交出了還算不錯的成績。在北美叫好又叫座,在內地市場雖然不算十分叫座,但至少口碑撐了起來。IMDB上,馬力歐大電影評分為7.5分,而在豆瓣上,馬力歐大電影的評分甚至高達8.1分。
從觀眾的反饋來看,照明娛樂和任天堂其實直接放棄了「複雜敘事」本身。由於本身缺乏足夠的劇情做基底,也不可能在相對低幼的劇情上做更多「成人化」的改編,馬力歐大電影將全部的重心放在了對遊戲的還原上,致力於在電影中埋足夠的彩蛋,並將遊戲中的道具和場景奇觀化地呈現到觀眾面前。
這種改編做法其實是非常討巧也非常聰明的,儘管不少IP的跨形式改編天然帶著兩種使命:讓原有IP擴大受眾,以及讓IP的現有粉絲消費更多形式。但顯然馬力歐大電影只選擇了後者而非前者,大電影的遊樂化化改編其實天然給不了解IP的觀眾設置了很多障礙,而過於單薄的劇情又不足以滿足深度觀眾的需求。
「路人粉」或許從來就不是這部電影主打的受眾,因為在世界範圍內,把目光錨定「馬力歐遊戲核心粉絲」,基本面也已經足夠大。
動輒價格達60美元的遊戲在30年里有近4億人次買單,花費10美元去買一張電影票並不缺乏觀眾。哪怕最終僅有4千萬人會去買單,電影的票房也會達到近4億美元,而這恰恰是業內對「馬力歐大電影」的預估票房。
在全力滿足粉絲期待的基礎上,這部電影得到了不少好評。而全球各地區票房也與任天堂在不同地區的影響力大致相當。
相比之下,由於中國長達十數年的遊戲機禁令,任天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中國市場絕緣。雖然由於「小霸王遊戲機」等非官方產品的普及,「超級瑪麗」、「馬里奧」此類非官方翻譯也能成為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然而,相比90年代在北美成為文化現象,「馬力歐遊戲核心粉絲」在國內仍然不算特別大眾。
這可能是本次《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中外票房有較大反差最主要的原因。
在美國市場,馬力歐曾經在遊戲市場上打敗刺蝟索尼克,後者的改編電影正是近兩年票房市場上最為成功的游改電影之一,想必馬力歐大電影超越《刺蝟索尼克》3億美元票房的成績並不是問題。
任天堂也在這幾年加緊了遊戲IP擴大化的布局,或許是與新任管理層的上任有關。2019年時,改編自寶可夢衍生作品《名偵探皮卡丘》的《大偵探皮卡丘》就曾在全球囊收4.31億美元,位列全球遊戲改編電影票房榜第二位。《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的上映,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與此同時,任天堂也開闢了線下娛樂的多樣化IP覆蓋。在將遊戲IP授權給環球旗下照明娛樂進行開發的同時,任天堂也將超級馬力歐世界線下娛樂樂園放在了環球影城當中,預期可給任天堂帶來更多收入。
已經被任天堂陪伴了很多年的粉絲,對這樣的事情顯然是頗為歡迎的。畢竟,忍了近30年都沒出手的任天堂,誰又會懷疑他們出手後的功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