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加甜棗」的教育方式,到底錯在哪裡?

2023-04-14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大棒加甜棗」的教育方式,到底錯在哪裡?

有的家長挺有招兒,「大棒」加「甜棗」。孩子不聽話,打;打完了,攬過孩子,爐邊談話,溫馨浪漫。

貌似挺和諧。

效果如何呢?很難說。有的孩子似乎能聽進去道理——至少表面如此;更多的孩子,心思成了無底洞,和父母疏離。

無論教育研究者還是家長,都會面臨一個無解的問題——教育效果的滯後性。

即便教育方式錯誤,甚至嚴重錯誤,也很少會立馬「遭報應」。

你揍孩子一頓,孩子跳樓了——這種極端事件,不會發生在普通家長身上。

家長的很多舉動——無論正確還是錯誤——都像《紅樓夢》中的「伏筆」一樣,「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若干年甚至幾十年後,才會出現正效應或者負效應。

為什麼前些年「養生騙子」特別多?原因與此一致:很多方式,效果不會立竿見影,真正出現副作用,可能是幾年後的事情了。

騙子由此沒了心理負擔,只憑一張嘴,可吞吐江山,啥都敢說、啥都敢講,畢竟吃綠豆一般吃不死人。

這種特點,既方便了騙子騙人,也干擾了真正的營養學家。

我親眼見過這樣的事情:

這樣的理由讓人無力辯駁,事實確實如此。鹽不是毒藥,吃不死人;油炸食品不僅不會讓人當場斃命,還能齒頰留香。

你能咋勸?沒法勸。

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不是一天鑄就的,可能是幾年之後,也可能是幾十年之後。

在時間面前,任何勸說都無力。

等他身體真的出了問題,開始難受的時候,恐怕早把你講的道理忘掉了。

在這種特質上,教育和養生完全一致:

勸說往往沒有用,因為危機可能發生在幾年、幾十年之後。

幸運的是,有些家長即便不聽勸,也不會發生危機。這是教育和健康的不同。

因為教育的對象是子女,而子女是獨立的生命體,並不完全依附於家長。教育方式即便完全錯誤,子女如果獨立性夠強、有著強大的活力,完全可以掙脫,或者自愈。

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自愈能力,比身體的自愈能力更強大。

我也始終認為,跟家長講道理沒什麼用,最好的辦法,是讓他親眼目睹一些鮮活的案例,去看見,去感受。

這也是《好父母養出好孩子》一直執著於「講故事」的重要理由。

多數家長還是「懂道理」的,畢竟是成年人;「懂道理」的成年人,「講道理」都沒什麼用,孩子呢?

跟孩子講道理,就好比跟中國人講紐芬蘭語,孩子能理解你的哪怕一丁點肢體語言,就該謝天謝地了。

講道理,目的無非是讓孩子改變。然而科學研究一再證明,即便讓成年人改變,一本正經地講道理,也難有效果。

讓人改變的程序,從來不是(或者說很少是)這樣的:

分析——思考——改變。

這種改變模式,要麼存在於理論上,要麼是「內在動機」被觸發。

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一夜之間,忽然「分析了形勢、思考了現狀、決定改變」——這種情況是有的,因為他的「內在動機」被觸發了。

問題是,觸發「內在動機」的「扳機」是什麼呢?並非來自於「蒼天啊、大地啊」的醍醐灌頂,而是看見了令他深有感觸的事實。

所以,真正的改變,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程序幾乎都是如此:

看見——感覺——改變。

你看見一些東西,感覺被觸動,從而改變。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史,或者深入了解孩子改變的事實,你會發現,這堪稱真理。

孩子憑什麼改變?憑看見,憑感覺。

少講點道理,多講點故事;或者,自己改變,並讓孩子看得見。

所謂教育,無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