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德軍在戰爭初期殲滅蘇軍200萬人,為何沒能打垮蘇聯?

2023-05-20     醉輕弦V

原標題:蘇德戰爭:德軍在戰爭初期殲滅蘇軍200萬人,為何沒能打垮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而蘇德戰場又是二戰中參與人數最多、戰役規模最大、戰場形勢最為嚴酷的戰場,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了號稱是擁有550萬人的部隊全面進攻蘇聯,一時間歐洲東部戰場上風雲突變、硝煙瀰漫,當然德國進攻蘇聯還是使用了縱橫歐洲大陸的「閃電戰術」,在蘇聯還沒有完全做好戰爭準備時,發動閃電突襲,先是利用空軍將蘇聯西部的26個機場全部炸毀,而後利用裝甲集群在空軍的掩護下快速穿插,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組織了三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將德軍鋼鐵洪流蔓延至莫斯科的西大門斯摩棱斯克。

那麼這三場戰役德軍的戰績如何呢?首先蘇德在1941年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是明斯克戰役,蘇聯西部是由西方面軍負責防守,在戰爭爆發後的一瞬間,空軍力量即被全部摧毀,而蘇聯西方面軍主力基本都部署在明斯克與蘇德(波蘭被蘇德瓜分)邊境線之間,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利用兩個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部隊-裝甲集群南北快速穿插,以最短的時間攻克明斯克,蘇聯西方面軍被整個包了餃子,接近70萬人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被殲滅,西方面軍除了突圍了少量部隊,幾乎全軍覆滅。

緊接著第二場大規模戰役就是打通進攻莫斯科西大門-斯摩棱斯克的戰役,此時負責防禦斯摩棱斯克的除了在明斯克戰役中突圍的西方面軍殘餘部隊,蘇聯最高統帥部還緊急調遣了預備隊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部分部隊參與了這場戰役,要知道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是當時保衛莫斯科最後的力量,可想而知斯摩棱斯克在當時對於保衛莫斯科有多麼重要的意義,此戰役雖然蘇聯還是以斯摩棱斯克淪陷,被俘45萬人而慘敗,但是毫無疑問這次戰役德國的慘勝特別是快速穿插強渡第聶伯河的裝甲部隊遭到蘇聯猛烈的反擊告訴了希特勒,進攻莫斯科的道路絕不會一帆風順,這也讓希特勒改變了直接進攻莫斯科的計劃,才首先有了第三場大規模戰役。

第三場大規模戰役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此時已經穿插至第聶伯河沿岸的德國第二裝甲集群在遭遇蘇軍的猛烈反擊時進退維谷,於是在希特勒的指揮下迅速向南穿插,與從蘇聯南部高速穿插迂迴的德國第一裝甲集群在基輔以東會師,以同樣的方式將蘇聯西南方面軍圍困在無險可守的烏克蘭大平原上,隨之而來的就是殘酷的圍殲戰,雖然蘇聯西南方面軍進行了拚死的抵抗,無數英勇的戰士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英勇地沖向德國滾滾而來的鐵蹄,依然無法改變戰役的結局,65萬蘇聯士兵被德軍俘虜,蘇聯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此戰役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

三場大規模戰役蘇軍損失兵力超過兩百萬,兩百萬部隊是個什麼規模呢?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進攻蘇聯的部隊號稱是550萬,事實上南方、中央和北方三大集團軍群一線作戰部隊總人數也不過28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這三場大規模戰役,德軍三大集團軍群已經殲滅了幾乎和自身兵力相當的蘇聯部隊,而且時間僅僅過去了三個月,如此輝煌的戰績,在人類戰爭史上那絕對是首屈一指,然而蘇德戰爭的結果卻並不像1941年的戰場形勢一般,而是蘇聯人民在戰爭爆發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忍辱負重,最終扭轉了戰局。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蘇德戰爭中顛覆性的戰爭過程呢?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因。

1、蘇聯部隊補充兵力的速度令人匪夷所思,戰場上損失的兵力遠遠比不上蘇聯動員起來的士兵人數

雖然蘇聯在戰爭初期損失超過200萬人的部隊,一個方面軍全軍覆沒,一個方面軍殘餘僅一個軍的的兵力,然而對於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蘇聯來說,動員補充幾百萬部隊並不算難事,而且戰爭就打到了家門口,很多蘇聯士兵前一天可能還是手拿農具,第二天就可能參軍扛槍保衛自己的國家,相比較而言,德國補充兵力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戰爭初期德國部隊基本上都是建制單位滿員的,隨著戰爭的逐步推進,減員也是再正常不過,那麼補充兵力就需要從德國或者法西斯附屬國徵兵,就單純把一名德國士兵從大後方運送到戰場上就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遠沒有蘇聯士兵扛上槍就能打侵略者那麼簡單,所以戰爭後期出現德國部隊戰鬥力不足也就不足為奇了。

2、蘇聯在戰爭中能夠實現全民動員,戰備補充大於消耗,戰爭有盈餘,而德國打的是消耗戰,戰備打一點少一點

這麼說吧,蘇聯在戰爭中除了人員補充能夠非常及時外,武器裝備在第一時間也是能夠得到補充的,當時的蘇聯青壯年大部分參軍到前線抵抗侵略,而剩下的老幼婦孺也都被動員到軍工廠中生產軍工武器,這也是在戰爭初期蘇聯不僅損失了幾百萬部隊,而且還有近萬門火炮坦克依然能夠組織起規模龐大的坦克部隊與德軍戰場拼殺的原因,同樣的道理,戰火已經蔓延至家鄉,生產出來的武器可以立刻投入到戰場上,而德國就不一樣了,雖然此時蘇德戰場上戰況膠著,然而德國本土上並沒有實行戰時計劃,德國人民很可能還是按部就班的生活,並沒有為戰爭大規模提高武器生產效率,更何況生產出來的武器還要跋山涉水運送到戰場,相比之下,蘇聯在家門口的戰爭優勢更大。

3、英美各國對蘇聯的援助以及對德國的反擊,讓蘇聯人民對抗擊德國陡增信心,卻讓德國不得不面臨兩個方向的戰爭

英美與蘇聯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社會陣營,原來是水火不容,英國甚至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是幫助蘇聯抗擊德國還是幫助德國進攻蘇聯問題上進行過搖擺,後來的反法西斯同盟讓英美堅定了幫助蘇聯的決心,蘇聯得到了英美包括武器、糧食等源源不斷的支援,本來此時的德國就遠離本土,後援物資供應就不及時,此時面對的對手又是人員補充、物資供應源源不斷,這戰爭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更何況,英美在蘇德戰爭後期德國逐漸衰微時在諾曼第強行登陸,開闢了第二個打擊德國法西斯的戰場,從英美部隊登上諾曼第海灘的那一刻開始,德國就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強大的部隊增援也已經無力回天了。

蘇德戰爭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其重要的戰場,雖然在戰爭初期因為準備不足,被德國法西斯以閃電戰突襲的方式造成了幾百萬部隊的損失以及數以萬計的武器裝備損毀,在戰爭初期甚至有眾多因為缺乏油料而被遺棄的蘇聯T-34坦克被德軍俘獲整修後開上了侵略蘇聯的戰場,但是憑藉蘇聯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的決心和全民皆兵的戰時動員,蘇聯還是順利地挺過了二戰的寒冬,最終在遼闊的東歐大平原上拖垮了不可一世的德軍,自然也就贏得了蘇德戰爭的最終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4498fa78f3cfeb2ed08a0fc3fcb51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