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封神》之前,印象里只有傅藝偉出演的那一版《封神榜》,當時年紀小,對紅顏禍水的蘇妲己恨之入骨,對被殘害的忠良感到無比痛心。
劇中有一段劇情,比干挖心勸諫,紂王仍然執迷不悟,比干捂著胸口蹣跚前行。這段劇情,讓我印象深刻,以至於當時做夢,都是夢到比干雖然被挖心,但卻沒有死。可想而知,當時幼小的我對劇中人物的生死是多麼的在意。
20年後,坐在影院,享受著4D全景超級影廳帶來的觀感刺激,我對這部電影依然感受頗多。當座椅隨著戰馬奔騰的節奏上下起伏時,當四周的音效隨著劇情轟然襲來時,當4D技術讓你身臨其境猶如眼前時,除了強大的視覺聽覺刺激,劇情、人物、歷史的刻畫,同樣讓人波瀾起伏。
紅顏不是禍水
《封神》最讓我刮目相看的地方,是重新敘寫了紂王與妲己的關係。
自古以來,君王不早朝,烽火戲諸侯,都將原罪歸於女人。
同樣,之前的封神演義中,也極力將矛頭指向蘇妲己,卻極度弱化了紂王本身的功能,蘇妲己魅惑君王、妖言惑眾、殘害忠良、禍國殃民,仿佛只要除掉蘇妲己,就能拯救黎明百姓。這就是為什麼在當時的價值觀下,我小時候看傅藝偉演的《封神榜》,對蘇妲己恨的牙痒痒,卻對武王伐紂的主角之一商紂王,沒什麼太大感覺,認為他只是個傀儡,只是氣他蠢。
而這版的《封神》卻明確了人,個體,本我。
費翔演繹的殷壽高大、威猛、帥氣。這並不是演員造就角色,而是角色選擇演員。
從歷史可得之,商湯推翻暴君夏桀後取而代之,商的最後一個君王紂為帝乙少子,天資聰穎,才力過人,英勇善戰,有勇有謀,平定東夷,開疆擴土,推廣中原文化,但他同樣具有暴戾血腥、殘暴殺伐的特點。
所以客觀的來說,他身材魁梧,智勇雙全,是一個好戰士、好主帥,但同時本性殘酷,對王位極度垂涎,有著一套極度自我的價值觀。
他想當所有人的王,所以他弒兄弒父。他無視忠良,無視百姓,視人命如草芥,所以,他濫殺無辜。
商紂王的複雜人性不一一贅述,但這部影片就深刻在,他客觀展現了商紂王的複雜人格。
當千年狐妖被殷壽之血復活附身蘇妲己時,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知道你內心最想要什麼?當蘇妲己附身世子弒父時,是殷壽想要的,當姬發為救主帥而失手殺死世子時,是殷壽想要的,蘇妲己殺死王后,逼死比干,都是殷壽想要的。
殷壽想要王位,想要長生不老,蘇妲己不過是殷壽內心想法的執行者。作為一個強勢,嗜血,目標明確的統治者,蘇妲己無法撼動殷壽的本我。
「心懷惡念,妖孽自至,殷壽的惡念,招來狐妖相助,與狐妖無關」。
片中反覆強調「你是誰」,所以,關鍵是你是誰。無關他還是她,起決定作用的是「我」。
父與子
電影以姬發的視角展開,姬發是朝歌的質子,所謂質子,是東西南北四大伯侯留在商朝的人質,如有謀反,先殺質子,然後滅其家族。
影片開始,殷壽討伐謀反諸侯蘇護,命蘇護質子蘇全孝勸降,蘇全孝勸降失敗後,殷壽對他說,蘇護不配做你的父親,我才是你的父親,然後一劍刺死。
這一幕開啟了父殺子。
在殷壽凱旋歸來慶功宴上,世子被妲己附身,殺死親生父親,實則是殷壽弒父。
姬發舉報親生父親謀反,紂王以繼承伯侯之位逼迫誘惑四大質子親手殺掉父親。或被逼無奈,或父為子,除姬發外,其他三位質子,均將自己的父親殺死。
子殺父,父殺子。這種窒息感充斥著整部影片。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父親?是威武征戰的殷壽?還是給予身體髮膚的親生父親?
質子入朝歌時,年歲很小,從小跟著殷壽南征北戰,在質子心中,除了生物學上的親生父親,挺拔、威武、善戰、勇敢的殷壽才是自己的精神領袖,是自己的君父。
再從殷壽的身份來看,他是幼子,能力出眾,卻無緣世子之位,不受重視,只能通過征戰來證明自己。而他的質子們和他有同樣的遭遇,均是不能繼承伯侯之位的次子,均是想要極力證明自己、表現自己的、被親生父親放棄的孩子。
所以當他們看到和自己出身一樣的殷壽時,身份的認同感,精神的壓迫感,讓他們逐漸認同了殷壽的一套價值觀,並渴望成為像殷壽一樣的人。
聰明如殷壽,有一手好的PUA技術,當他要求質子弒父時,他便將親生父親定義為欺君叛國,不配做父親,自己才是真正的父親,再加上威逼利誘,完全將質子當做手中的棋子。
弒父這段情節,充滿了壓抑的張力,弒父遭天譴,但我的精神領袖卻讓我弒父,質子本身的價值觀,再加上殷壽強行植入的病毒,精神的混亂迷失,被演員演繹的很精彩。
該不該殺父,究竟誰才是我的父親。這是擺在質子們面前的終極命題。
在這其中,姬發是一個例外。
姬發作為質子,與其他質子一樣,將殷壽視為精神信仰,但又不同於別人,最典型的區別是他不缺愛。他來當質子,是出於自己的選擇,不是父親的拋棄。他來當質子,是不願過平凡的生活,想要實現自己大英雄的夢。
所以,當面對殷壽的洗腦,姬發從崇拜、敬仰,到逐漸開始產生懷疑,糾結,然後堅定自己。
正如姬發救父時,姬昌所說,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這奠定了姬發最基礎完整的價值觀。
價值觀
從歷史中可得知,商朝迷鬼神,敬天地,崇占卜。在那個時期人祭、牲祭極為普遍,殺戮犯的罪,可以通過將人畜殺死祭天,便可以贖回自己的罪孽(細思邏輯奇特)。
朝代的更替,本身就是一次革命。縱觀我國歷史,正是因為一次次朝代更迭,才創造出了燦爛的華夏文明。
皇室更替,更是一次革命,影片描述的商朝末期,便是以子革父親的命。
在這裡,我覺得導演有兩重探索,一重從弒父中革命;另一重是自我革命。
這是一道選擇題。
殷壽殺死自己的父親,坐上王位。同樣,逼迫質子殺死父親,成為伯侯。這是弒父革命,這是一種強權掠奪的價值體系,將權利凌駕於親情之上的變態價值體系。雖然成功取代父親,但在這種價值體系下,人倫關係破裂,人性扭曲。
畢竟,你怎樣對待父親,你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你。
而自我革命,會跳出舊有價值體系,從內心出發,創造真實合理的價值觀。姬發沒有殺父親,心中有愛,樹立的價值體系才能穩固。
姬發創立周朝,因此,從商到周是一個價值體系的轉變。
我們也可以從不斷出現的關鍵詞「你是誰」中看出,人類的關注點不斷從神過渡到自己,更重視挖掘自己內心,向內剖析。
不管你出身怎樣,不管你是皇子,還是妖怪,只要用愛撫養,正確引導,即使是醜陋恐怖的雷震子,也會成為真正的「自我」。
最後說說《封神》遭受的非議,上映前有太多人靠著預告片和截圖鑑定爛片。當時看過點映的大部分反饋良好,沒看的反而都把《封神》拿來和《阿修羅》比,費解。
很多空口鑒爛片的點是不成立甚至可笑的。包括但不限於殷壽、妲己的口音、費翔、娜然的國籍、李雪健的聲音、雷震子的特效、黃渤的姜子牙違和、陳坤的元始天尊違和、男演員的胸肌太大、姬昌吃肉餅居然沒有提前預知、殷郊繩縛等等等等。但由於無來由的全網黑,導致上映前兩天《封神》的排片、上座率和票房都很差,甚至讓人感覺總票房過不了5億。
好在《封神》憑藉著自己過硬的品質突圍,票房連續逆跌,今天下午已經突破5億,貓眼的預測總票房也來到了21億。從全網黑到全網自來水,觀眾們都知道這部電影之於中國電影的意義。就像《流浪地球》的開創性成就一樣,《封神》也對同類型電影的突圍,對中國傳統IP的開發,對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都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封神》過不了30億,回不了本,最直接的影響是我們看不到後兩部了,雖然後兩部已經拍攝剪輯完成,但沒錢一切白搭。更深遠的影響是,以後還會有人投入這麼多金錢、時間、精力來拍攝我們自己的大製作嗎?
當一部普普通通的喜劇輕鬆斬獲幾十億票房的時候,還有誰願意去承擔巨大風險去拍《流浪地球》《封神》這樣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