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來源:高績
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組織院士開展戰略諮詢研究、為國家決策提供支撐服務是中國工程院的主要職能和中心工作之一,是建設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核心。
近期,202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這也意味著今年的院士增選進入新的評審階段。收集整理了2001至2021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一起來回顧各大高校在工程院這20年增選中的表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回顧(2001-2021)
經統計,從2001年到2021年,共有668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有324人來自高校,約占總人數的一半。
在這124所高校中,80所「雙一流」高校誕生了263位院士,39所非「雙一流」高校有52人當選,5所港澳台高校也共有9人當選。
回顧2001至2021年這20年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呈現出明顯的變化。清華大學有19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位居高校首位;哈爾濱工業大學緊隨其後,有13人當選;浙江大學排在第三,有12人當選;上海交通大學(11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0人)也有至少10人當選。
除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外,其他高校在院士增選中也呈現出明顯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河北醫科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也有各有3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列非「雙一流」高校第一。各高校具體當選人數統計如下:
此外,從不同學科領域的角度來看,各個高校在不同領域中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從中國工程院九大學部的增選情況來看,2001年至2021年,醫藥衛生學部是增選院士最多的學部,新增60位;其次是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新增44位;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也新增43位院士,排在第三。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各高校當選的院士在不同學部的分布情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學校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積澱。工程領域,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成為該領域的代表高校;在信息與電子工程領域,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則是該領域的強勢高校;在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領域,中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該領域的代表高校;在能源與礦業工程領域,中國礦業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成為該領域的代表高校;在農業學領域,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瀋陽農業大學則是該領域的代表高校;在醫藥學領域,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中山大學醫學院成為該領域的代表高校;在環境與輕紡工程領域,東華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也成為代表高校;在土木建築工程領域,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成為該領域的代表系別。
統計了2001年至2021年各學部當選院士最多的高校:醫藥衛生學部增選院士最多的高校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新增7位;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在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表現突出,各有5人當選;中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各有3人當選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的院士。具體統計情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