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漢全席中淮揚菜的風光到開國第一宴中的主打,從紅樓夢中的金陵風味到中國的四大名菜,可以說,淮揚菜的風光文史中可追溯幾百年之久。
淮揚菜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於揚州、淮安等地區。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其特點是選料嚴謹、因才制宜;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清鮮平和。
選料嚴謹,注重鮮活
淮揚菜興盛的區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一年四季,水產禽蔬野味不斷。有道是「春有刀鱭,夏有鮰鰣,秋有蟹鴨,冬有野蔬」,因此淮揚菜的原料以鮮活為主,這也為在烹法上擅長燉燜,調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質基礎。
淮揚菜幾乎每道菜對原料都有嚴格選料要求,同時也讓原料的特點在製作菜肴時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仔雞宜爆炒顯其嫩,老雞宜燉湯顯其肥,大蟹宜蒸,小蟹宜炒等,不一而足。
講究時令,不時不食
「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意思是做醉蟹、風雞的原料都以正月十五前的為佳,刀魚過了清明節就不再美味,鱘魚則最好在端午節以前品嘗。
淮揚菜講究「趕季」,對應季食材還有搶鮮的習慣,這種因時而異的近乎偏執的準則將一個季節的美味發揮到了極致。
講究刀工,造型美觀
淮揚菜是「揚州三把刀」的「第一刀」,向以「刀工精細、刀法巧妙」著稱。據統計,中國現有的二百多種刀工刀法,淮揚菜都在運用。
淮揚菜中最著名的刀工菜莫過於文思豆腐,要求將一塊細軟的豆腐切得細如髮絲、綿而不斷;大煮乾絲,一塊白乾,廚師經加工可片成18片,切出的乾絲不僅整齊、均勻,而且其粗細不能超過火柴杆;豆腐餃,將嫩豆腐去掉老皮,用平刀法片成薄片,放上餡心,斜角對疊,然後用刀修成月牙狀。
還有像獅子頭之類的功夫菜,切忌用絞肉機將肉絞成茸,肥瘦搭配的肉要經過細切粗斬,即細切成石榴丁後再亂刀粗斬,才能達到鮮嫩軟糯的最佳口感。
此外還有三套鴨、脫骨鴨掌之類的菜式,雖從表面上看不出刀工,但實際上要運用到精湛的脫骨刀法,保證將骨頭取出後仍能保持外形的完整美觀。
注重火功,講究火候
淮揚菜肴根據古人提出的「以火為紀」的烹飪綱領,鼎中之變精妙微纖,通過火工的調節體現菜肴的鮮、香、酥、脆、嫩、糯、細、爛等不同特色。
淮揚菜擅長燉燜燒煮,因為這幾種方法能較好地突出原料本味。淮揚菜以燉燜燒煮為主的名菜有蟹粉獅子頭、清燉圓魚、沙鍋野鴨、三套鴨、大煮乾絲等。
甜咸適中,注重本味
淮揚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濃特點,形成了自己甜咸適中,咸中微甜的風味。
淮揚菜講究口味的平和,以原料的本味作為主體,以其它調味料為輔,輔料只為襯托主體,味味有別,主次分明,因而其味純而不雜,清鮮平和,濃淡適中,南北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