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真大!安-124、運-20送嫦娥六號,但合作很意外,居然有ESA

2024-01-14     環球科學貓

原標題:面子真大!安-124、運-20送嫦娥六號,但合作很意外,居然有ESA

這面子是真大!居然用「安-124和運-20飛機」進行運輸,這怕是在我國難以找到第二個了?而且還是一次性用兩架?

沒錯,是真的大面子!這是誰這麼大的面子呢?讓很多人可能都很意外,居然是我國航天探測器——嫦娥六號,的確,就是嫦娥六號探測器的物件,這是不是有點意外?

的確是很意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而且在這一次任務之中,還有一個大亮點,也是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一步一步來看看。

面子真大!安-124和運-20護送

沒錯,嫦娥六號利用「安-124和運-20飛機」進行運輸,真的是太少見了,可以說很少看到這樣的場面,這已經不是說嫦娥六號面子真大的問題,更說明了嫦娥六號的問題。

根據中國航天局消息指出:

在2024年1.8、1.9時段,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產品分別搭乘安-124和運-20飛機,抵達海南美蘭國際機場,隨後通過公路運輸方式運送至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後續按計劃進行發射前各項測試準備工作。

所以,這兩架運輸機來進行任務的執行,運輸嫦娥六號,的確是不簡單。這裡可以簡單了解一下這兩架運輸機。

安-124——曾經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戰略運輸機(強調過去)。

據統計,安-124一共製造了56架,有約40架在軍用或民用航空單位使用,俄空天軍擁有至少25架安-124。

其採用4台Lotarev D-18T發動機,主貨艙容積達到1013.76立方米,運載量是美國C-17的2倍,機載設備主要包括氣象雷達、導航雷達、衛星導航儀、慣性導航裝置和其他顯示設備,所以,這一架飛機是相當不錯。

運-20——這是中國研究製造的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採用現代大型運輸機常規布局,上單翼、T型尾翼,長47米、翼展50米、高15米,最大起飛重量220噸,最大載重量66噸,巡航速度800千米/小時,航程超過7800千米,實用升限13000米,最短起飛距離700米,擁有一定的野戰起降能力。

所以,單獨從這兩架飛機的簡單實力來看,都是非常強悍的飛機,這就是給大家簡單地說明了一下。

那下面就是嫦娥六號的問題了。

嫦娥六號要做什麼?還有什麼亮點?

對於嫦娥六號來說,這是我國探月任務之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按照計劃來講,我國將在2024年上半年執行,並且將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採樣和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實施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同時開展著陸區科學探測和國際合作。

按照公布的情況來看,本次嫦娥六號任務所選擇的區域——是位於月球南極-艾托肯盆地的阿波羅環形山地區,坐標為S43° ±2°、W154° ±4° 區域,將執行為期 53 天的任務,而採集的月球樣品爭取實現2000克的目標。

當然最為關鍵性的任務還一個點,那就是嫦娥六號的後續探測器,將在月球南極附近建設月球研究站,也就是在這個區域。

所以,是我國月球科研站的重要部分。然而,在這一次任務之中,還有一個亮點,什麼亮點呢?

主要就是載荷上,我國在嫦娥六號任務上——預留了10公斤國際合作載荷,而在這個合作的名單之中,是令人比較意外的,有哪些載荷呢?含有:

  • 巴基斯坦ICUBE-Q立方星
  • 義大利漫遊雷射角反射器
  • 歐洲空間局/瑞典月表負離子探測儀
  • 法國氡氣探測儀

而這裡面最令人驚訝,「大跌眼鏡」的是歐空局(ESA),因為不少人都知道,歐洲航天局在2023年的時候,都公開說明了,不與中國進行載人飛船合作,甚至是單方面撕毀協議,說沒有興趣參與中國空間站的合作,所以,這讓不少人非常「憤怒」,以至於很多人對歐空局沒有什麼好感。

那在嫦娥六號的國際合作問題上,看到了歐空局,肯定覺得也是驚訝,拼什麼要合作,都能夠單方面撕毀與中國的載人飛船合作,那就沒有必要合作了。

的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個人也覺得自己有實力就自己干,不過,這樣想可能是比較「狹隘」了。

畢竟國家航天中心的想法可能與大家有突出,並且我國的航天發展也並不是這樣「斤斤計較」的。

中國航天是開放的,希望所有國家都可以合作

沒錯,中國的航天發展一直保持開放態度,也就是因為這樣,中國航天發展速度可能也才會實現這麼強的突破。

因為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之中,可能尋找到不一樣的技術發展,實現更強的突破,所以,合作肯定是有合作的好處。

而且,有時間中國在不同的立場上,站得角度也是不一樣的。

就如美國,千方百計地在各方面限制與中國的合作,但有時候中國還是願意給美國「預留」一些空間。

就如使用「鵲橋號」的問題,美國多次申請使用中國鵲橋號,包括要在月球背面,也使用中國的鵲橋號,我國也是公開說明了——同意。

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的說法,那就是——中國作為大國還是要有大國的姿態、大國的氣度,所以,用也沒有問題。

包括在2023年的時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來西亞籍副研究員劉敬祥透露的一個消息,那就是:

中國已同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其他國家航空航天機構使用「鵲橋」的請求,以助其完成未來的月球探索任務。

所以, 總總跡象都說明了,就算是在航天合作上存在一定的「爭議」,但有時間中國還是願意「騰出空間」,希望世界能夠和平發展,一起發展。

這樣來看,中國的確是希望所有國家都可以合作,一起發展航天,那麼看到歐空局(ESA)反悔,不與中國進行載人航天合作,在嫦娥六號合作之中又看到了,那也不算是意外。

只是這可能讓部分人有點不舒服,這大家只能說討論歸討論,大問題也還是沒有辦法說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38051122e4b8bb9d1dce8382e3cac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