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了!阿拉伯國家,為何要求「波斯灣」改名「阿拉伯灣」?

2022-07-15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吵翻了!阿拉伯國家,為何要求「波斯灣」改名「阿拉伯灣」?

波斯灣,世界上最繁忙的石油運出通道。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儲量占全球的60%,主要通過荷姆茲海峽運送到世界各地。

中東的石油運出,主要是通過波斯灣完成

波斯灣沿岸沿海共有8個國家,除了伊朗(波斯是伊朗舊稱)之外,其餘都是阿拉伯國家。

「波斯灣」的名字是一戰後的20世紀20年代確立的。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阿拉伯民族和波斯民族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包括卡達、巴林等波斯灣沿岸的阿拉伯國家不滿該水域叫做「波斯灣」。

波斯灣沿岸,除了伊朗,其他都是阿拉伯國家

1971年,伊朗占領了與阿聯有爭議的三座島嶼之後,阿聯提出了「阿拉伯灣」、「阿拉伯-波斯灣」的提議。

波斯灣沿岸島爭(伊朗、阿聯)

80年代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關係惡化。

西方世界更多地使用「海灣」稱呼這片水域,把「波斯」省略掉。面對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在命名權上的「圍堵」,伊朗則堅持波斯灣的命名。

目前,在國際標準地圖中,該水域的名稱也被命名波斯灣。那麼,為什麼在這片水域的命名上,多個阿拉伯國家爭不過一個國家呢?

一、波斯灣名稱長期沿用

波斯灣沿岸雖然阿拉伯國家眾多。但波斯文明的誕生,比阿拉伯文明早了1000多年。波斯灣的命名,恰恰跟輝煌的波斯文明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大約公元前15世紀,一批來自東歐的草原游牧民族來到了伊朗高原定居,自稱為「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遷移路線

公元前6世紀時期,雅利安人在伊朗高原地區的法爾斯(Fars)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自稱伊朗沙赫爾,即雅利安人的國家。

法爾斯(橙色),波斯的由來

波斯文明建立之時,歐洲文明正處於古希臘時期。希臘語中,法爾斯被稱為「波斯」。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了伊朗高原,第一次在高原上建立起統一的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第一帝國

居魯士二世的墓地

此後的幾個世紀裡,波斯帝國一直以來都是中東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也是最早和歐洲產生文化交流的東方國家。這也對該海域的命名產生了重要影響。

波斯第一帝國時期最大疆域

公元前3世紀,來自歐洲的馬其頓帝國滅亡了波斯第一帝國。後來隨著馬其頓帝國的解體,波斯成立了「第二帝國」,從內陸擴張到沿海地區。

歐洲則進入了羅馬帝國時期。羅馬帝國和波斯在中東展開了新一輪的爭奪。

公元1世紀時期,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考察波斯西部的水域時,將這片水域命名為「波斯灣」。

斯特拉波

從公元前5世紀到7世紀時期,阿拉伯半島依然未形成統一的文明。直到公元7世紀時期,阿拉伯半島才在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帶領下實現統一。

阿拉伯和伊斯蘭文明得以確立。

公元631年,阿拉伯帝國和波斯帝國爆發卡迪西亞戰爭,波斯帝國戰敗。公元651年,波斯薩珊王朝滅亡。伊朗高原被阿拉伯帝國占領。

卡迪西亞戰役,阿拉伯人擊潰波斯人

波斯文明、藝術在阿拉伯人的入侵下遭到了嚴重摧殘。阿拉伯帝國在波斯全面推行「伊斯蘭化」。波斯人放棄了原來宗教拜火教,皈依了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占領波斯帝國

阿拉伯帝國占領波斯之時,伊斯蘭教因為內部繼承人問題分離成為什葉派(支持穆聖后裔,血統繼承)和遜尼派(支持信徒繼承,資格派)。

阿拉伯人大多數皈依遜尼派,唯獨波斯人則選擇了相反的道路,選擇了什葉派。雖然此時的波斯完成了「伊斯蘭化」,但選擇什葉派就是保持對阿拉伯人壓迫的不滿。

阿拉伯帝國雖然一度滅亡了波斯帝國,但阿拉伯的地理學家、商人在出海時,依然把這片海域稱為「波斯灣」。

1258年,延續了600多年的阿拉伯帝國被蒙古人所滅。此後,波斯淪為被蒙古人和土庫曼人的統治。

波斯經過近10個世紀的分離後,16世紀初,薩法維王朝擊敗了土庫曼人,重新統一了波斯,成立了什葉派伊斯蘭帝國,史稱「波斯第三帝國」。

波斯薩法維王朝建立者

重新統一的波斯面臨著來自西部的鄂圖曼帝國(伊斯蘭遜尼派國家)的競爭。為了爭奪兩河流域,兩國爆發了近兩個世紀戰爭。

最終於1639年簽訂《祖哈布條約》,雖然沒有規定阿拉伯河(兩河匯合後的名稱)以及周邊部落的歸屬,但總體上暫時結束了戰爭狀態。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匯合成阿拉伯河

但關於阿拉伯河的歸屬不明,為日後的兩伊戰爭埋下伏筆。

此時的鄂圖曼帝國不僅僅在中東地區與波斯帝國爭霸,還占據了基督教的大本營——歐洲的部分領土,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壟斷了商路。

鄂圖曼帝國和波斯領土爭議(劃線處為兩河流域)

為了打破鄂圖曼帝國對於商路的壟斷,歐洲各國航海者開啟新航路探索。

葡萄牙人第一次開闢了從大西洋的航線到達這裡,依然沿用了歐洲叫了千年的叫法——波斯灣。

歐洲其它國家的航海者陸續到達了這裡,也沿用波斯灣的名稱。

1530年代,法國航海者繪製的地圖,該海域叫做波斯灣

從16世紀到19世紀,隨著航海科技以及地圖繪製技術的提高,波斯灣成為了歐洲各國航海家以及地理學界的專用名詞。

19世紀開始,英國藉助發達的航海技術,占領了波斯灣沿岸的地區,將卡達、杜拜等酋長國變成了保護國,並占領了荷姆茲海峽附近的三島。

英國在波斯灣面臨著俄國的競爭。為了占領波斯灣溫暖港口,俄國多次發動俄波(波斯)戰爭,占領波斯北部領土,英國則占領了波斯南部。

波斯淪為了英、俄的半殖民地。

近代伊朗成為列強瓜分對象,淪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

一戰後的國際格局遭遇了一次新的洗牌。鄂圖曼帝國加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遭遇嚴重的處罰。

伊拉克、科威特脫離鄂圖曼帝國,成為了英國的託管地。內志蘇丹國(沙特前身)等阿拉伯國家相繼獨立。波斯的巴列維家族奪取政權,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波斯灣沿岸的卡達、阿聯、巴林依然是英國的保護國。波斯灣沿岸形成了一個波斯人國家,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以及五個英國控制下的阿拉伯地區的並立局面。

一戰後的波斯灣地區

一戰後,世界第一次成立了全球國際組織——國聯。國聯根據多份資料的約定俗成,將這片海域命名為波斯灣。

雖然該海域沿岸阿拉伯國家(地區)占據絕對優勢,但波斯灣的名稱成為了這片海域的國際名稱。

二、阿拉伯伊朗爭議

波斯巴列維王朝執掌政權後,開啟了世俗化改革,把波斯民族主義作為國家意識形態,波斯開啟了全面的去阿拉伯化、去伊斯蘭化運動。

這是接受了伊斯蘭教1200多年後,波斯開啟的首次全面世俗化進程。

巴列維王朝第一任國王,開啟了波斯民族主義

二戰前,雅利安人(波斯人祖先)是印歐語系的鼻祖成為了大眾共識。當時正值納粹上台,納粹德國在希特勒宣傳下,雅利安人優越的理論影響到了波斯。

1934年,自認為是雅利安人後裔的波斯將國名從波斯更名為「伊朗」,即雅利安人的家園。

古代印歐人遷徙路線,納粹以此為理由,宣傳自己也是雅利安人

雖然波斯國名更名為「伊朗」,但這並不意味著放棄了波斯的歷史傳統。伊朗繼續將該海灣的名稱依然叫做「波斯灣」。

二戰中,伊朗起初保持著偏向德國的中立政策。隨著德國的節節失利,伊朗被視為「幫凶」被英國、蘇聯占領。

直到1943年,伊朗對德宣戰,改變了自己的中立政策。戰後,為了防止蘇聯占領伊朗,美國全力扶持巴列維王朝。

此後,巴列維王朝開始執行親美政策。在美國的扶持下,伊朗擁有了核技術。

巴列維王朝第二任國王

二戰後的中東格局發生了變化。英法等殖民國家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對於殖民地的控制越來越弱。

英法原本的殖民地紛紛獨立,伊拉克、科威特等國建立世俗政權。伊拉克和伊朗的邊境暫時繼承了阿拉伯河為邊境。

加上二戰前獨立的沙特和阿曼,波斯灣沿岸形成了一個波斯人國家和四個阿拉伯國家並立局面。

隨著波斯灣周邊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波斯灣成為了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輸出地。

而更特別的是,波斯灣周邊,除了伊朗之外,全是阿拉伯國家。

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波斯灣

20世紀60年代,因為阿拉伯國家在中東戰爭的失利,「泛阿拉伯主義」越來越泛濫。波斯灣沿岸阿拉伯國家越來越不滿該水域被叫做「波斯灣」。

20世紀70年代,英國撤出了最後的殖民地——卡達、阿聯以及巴林。波斯灣地區形成了一個波斯人國家,七個阿拉伯人國家的局面。

伊朗則利用英國撤出之際,出兵占領了荷姆茲海峽三島。此舉引起了伊朗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20世紀70年代,與伊朗有島爭的阿聯提出了海灣的名稱改為富有阿拉伯色彩的「阿拉伯灣」。

1971年,伊朗出兵占領的島嶼,將其劃給波斯灣省

除阿拉伯灣之外,有的阿拉伯國家提出了將波斯灣改名為「阿拉伯-波斯灣」,以區別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和波斯灣的位置

三、不了了之地改名

20世紀60-70年代,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爆發了數次中東戰爭。面對共同的敵人——以色列(猶太人國家)和伊朗(波斯人國家),阿拉伯世界在波斯灣更名上可謂是異常團結。

阿拉伯國家聯合提出的更名方案,例如阿拉伯灣、阿拉伯-波斯灣遭到了伊朗反對。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的伊朗,一直以來和阿拉伯國家拒絕就該海灣的爭議進行談判。更名方案暫時被擱置。

20世紀70年代末,伊朗國內的政變給了波斯灣改名一絲曙光。巴列維王朝的世俗化改革,未能解決伊朗的貧富差距過大問題。

王室成員、軍政要員利用手裡的權力大肆斂財,生活奢靡。多數窮人卻食不果腹。

1971年,以「波斯帝國繼承人」自居的伊朗花費了3億美元的天價,舉行波斯帝國成立2500周年慶典。讓人們看到了國王的奢侈。

1971年,慶祝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

此外,一千多年的伊斯蘭教在伊朗形成了強大的利益群體。巴列維王朝世俗化改革和推進波斯文明就是對伊斯蘭的否定。這引起了宗教人士的不滿。

1977年,伊朗的伊斯蘭領袖霍梅尼利用民眾對於巴列維王朝的不滿發動「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

1979年,伊斯蘭革命取得成功,伊朗建立政教合一,尊霍梅尼為宗教領袖的「伊斯蘭共和國」。巴列維國王逃往美國。

為了鞏固革命果實,霍梅尼建立了「伊斯蘭革命衛隊」,捍衛伊斯蘭教政權。

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之後,霍梅尼的外交團隊提出將波斯灣更名為「伊斯蘭灣」或「穆斯林灣」的方案,團結伊斯蘭世界。

然而,伊朗輸出革命的方式引起了周邊的國家,尤其是伊拉克的恐慌。雖然伊朗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同屬伊斯蘭世界,但伊朗大多數人信仰什葉派,教派矛盾使得伊朗和周邊難以團結。

伊斯蘭教派,伊朗多數為什葉派

此外,伊朗和伊拉克的邊境問題更是困擾兩國的主要障礙。為了消滅伊朗伊斯蘭政權,1980年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

伊拉克欲通過發動戰爭,推翻伊朗宗教政權併吞並伊朗胡思齊省,擴大海岸線。

伊朗、伊拉克領土爭端

伊拉克入侵使伊朗人更加團結。

歷史上阿拉伯人(伊拉克的主體民族)和波斯人的矛盾在這一刻交匯在一起。多數阿拉伯國家則支持伊拉克。戰爭成為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兩個民族的戰爭。

兩伊戰爭

1988年,持續了8年的戰爭結束。伊拉克「擴大海岸線」的計劃破產。伊朗保住了革命果實。

但伊朗和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持續惡化。伊朗隨即收回了伊斯蘭灣、穆斯林灣的方案。

伊朗建立的政教合一政權號召「沒有東方、西方,只有伊斯蘭。」這一口號使得美國開始重新審視同伊朗的關係。此外,伊朗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國王,遭到了拒絕。伊朗扣押了美國在伊朗的52名外交官和平民。

1981年,美國通過談判使得扣押人員得以釋放。

美國電影《逃離德黑蘭》,反應人質危機導致美伊關係全面惡化

人質危機之後,伊朗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從此走向敵對。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看似中立的「海灣」或者「阿拉伯-波斯灣「(海灣更常用)來稱呼波斯灣。

1990年8月2日,奪取伊朗胡思齊省失敗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在聯合國要求伊拉克撤軍的情況下,伊拉克拒不履行,引起了美英法以及部分阿拉伯國家組成聯軍攻入伊拉克。

這場戰役也被西方稱為「海灣戰爭」,這裡的海灣就是波斯灣。

海灣戰爭

由於伊朗和阿拉伯世界、西方世界的關係惡化。波斯灣出現了阿拉伯灣、阿拉伯-波斯灣以及海灣多種稱呼。

聯合國秘書處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參與了命名的工作。1994年和1999年,聯合國秘書處發出了兩項指示,明確使用「波斯灣」這一名稱。波斯灣暫時成為了聯合國專用的名稱。

聯合國1994年文書,將其稱為波斯灣(Persian gulf)

2006年3月至4月,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上,宣布了研究成果。根據從1世紀到今天的2000多年歷史資料的記載,「阿拉伯灣」的記述只有3份,「波斯灣」的記載多達1800多份。

因此,按照歷史記述以及多個國際條約的簽訂,波斯灣成為了該海域的國際性稱呼。

在聯合國的「支持下」,2010年時期,伊朗甚至宣稱,凡是不把這片水域叫做「波斯灣」的外國航班一律不准進入伊朗領空,宣誓對該水域的「命名權」。

伊朗領空

伊朗遭到了阿拉伯國家的一致不滿。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爆發了新一輪的外交危機。

進入21世紀以來,伊朗發展高度鈾濃縮技術,引發了西方國家以及周邊阿拉伯國家的擔憂。美國多次指責伊朗打著「和平利用核能旗號」研製核武器,危害地區安全。

伊朗核問題成為了影響中東安全的重大隱患。2010年,核危機使得伊朗遭到西方的一致制裁。

隨著西方和伊朗關係的惡化,一些西方政客開始在命名上站隊。2020年1月,美國發動了針對伊朗蘇萊曼尼的斬首行動,美伊走到了擦槍走火的邊緣。

是年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發推稱,法國已在「阿拉伯半島和阿拉伯-波斯灣」部署特遣部隊,以確保該地區的海上安全。

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就是站隊阿拉伯國家、針對伊朗的表現。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推。Le Golfe arabo-persique即阿拉伯-波斯灣

伊朗外交伊部發言人在推特上用波斯語、英語和法語發文回擊。穆薩維稱:「我提醒馬克龍先生,位於伊朗南部的海灣只有一個名字,那就是波斯灣。」

不難看出,伊朗對於波斯灣的命名決不讓步。

伊朗外交部長回復馬克龍:「這裡就是波斯灣」

波斯灣的命名爭議,一定程度上就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幾百上千年鬥爭的表現。

而關於「海灣」的使用看似不偏不倚,實際上是西方和伊朗關係惡化的結果,西方希望抹除伊朗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不過,聯合國已經多次表明了態度,波斯灣這個名稱已經成為了全球標準的共識。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2fbbc5bb61823f1a424b6fbe4c560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