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AI女神:從洗碗工到谷歌首席科學家,她是如何逆襲的?

2023-06-24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華人AI女神:從洗碗工到谷歌首席科學家,她是如何逆襲的?

「如果獲得諾貝爾獎,我希望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

提到人工智慧,我們首先想到前段時間大火的ChatGPT,其實早在2009年,一位華裔女孩已經鑽研起了人工智慧,而當時在當時人工智慧還是一個不被看好的冷門領域。

這一位華裔女孩就是 AI女神李飛飛

李飛飛,一個常見到不能再常見的名字,但是她背後的經歷卻書寫了華裔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李飛飛生於北京,長於成都。

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爸爸是工程師,媽媽是人民教師。

從小,李飛飛無論在物資上還是精神上都非常富足。

她繼承了父母的高智商和學霸特質,每次考試必然是班裡的前幾名,尤其喜歡數學和科學。

父母在她小時候就察覺了她的學習天賦,但是他們也深知,當時的國內教育環境有一定局限性。

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權衡之下,他們決定帶著李飛飛遠赴美國

圖源自網絡

在那個時候,去美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錢的問題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在借遍了親戚朋友之後,一家三口終於湊夠了去美國的路費。

就像當年的淘金者一樣,他們以為來到美國就是夢的開始,但幻想在他們踏上美國土地的那一刻很快就破滅了。

首先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是語言問題。

初來乍到的一家人並不會說英語,就連簡單的日常溝通也無法進行,生活一下子進入窘境, 每天靠翻著字典來學習怎麼和本地人溝通

圖源自網絡

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橫亘在他們面前,那就是如何在美國生活下去。

雖然是高知分子,但是李飛飛的父母在美國居然找不到工作,為了生計, 父親找到了一份修理電子產品的工作,而母親就到超市裡做收銀員

那一年,李飛飛僅有十六歲,她深知家裡艱苦,所以 除了上學,李飛飛都在中國餐館洗盤子、當清潔工,打工補貼家用

當時 距離申大學僅剩兩年的時間,她一邊打工、一邊上課、一邊學習英語,一天只能睡4個小時。

儘管學習的時間少得可憐,但是最後 李飛飛以SAT1250,數學滿分的成績被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專業錄取,而且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作為藤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是出了名的難錄取,兩年前連語言溝通都困難的李飛飛居然憑藉超強的學習天賦和過人的毅力,成功走進藤校。

轟動程度就連 當地的報紙都專門採訪報道,當年的報紙標題就是 《「美國夢」成真了!》

圖源自網絡

在一次李飛飛和吳恩達(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氣工程系的客座教授)的談話中,她說:

物理學教給了我一件事,那就是對提出重大問題和尋求你的「北極星」的熱情。

她還說過:「對我來說, 真正的挑戰是你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同時兼顧自己所身負的責任,然後又必須忠於自己的內心。

由此至終, 李飛飛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無論大環境如何,無論別人如何評價,她只忠於自己的內心

圖源自網絡

李飛飛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諮詢行業形勢大好,頂尖諮詢公司高盛、麥肯錫都曾向她伸出橄欖枝。

如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接下這個offer或許會讓她和家人的生活品質帶來質的提升。

但是她拒絕了,並且做了一個所有人都覺得「不可理解」的決定。

由於一直想要探索東西方哲學和科學之間的奧秘,而中醫和藏藥是了解中國文化最好的突破口,於是 她毅然決然前往西藏

圖源自網絡

最終她憑藉「藏醫藥學和西醫學上的醫理比較」這一課題經過兩輪答辯,從120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唯一一個獲得普林斯頓大學Martin Dale 1953獎學金的人。

隨後她又回歸校園,來到加州理工大學攻讀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2005年,畢業後李飛飛順利進入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

從此,李飛飛真正找到自己的「北極星」,開啟了她的AI之旅。

儘管已經成為人人羨慕的 首位史丹福「紅杉資本教授」,但是李飛飛在人前從來不會隱瞞自己的「打工經歷」。

相信很多人都難以將做清潔工、中餐館收銀員,幫人遛狗,開乾洗店這些經歷和史丹福最年輕的教授聯繫起來。

在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之後,雖然學費有了,但是生活費也是大問題。

圖源自網絡

為了保證學習和生活,她決定和家人一起開一家乾洗店。

因為乾洗店周末才營業,每到周末可以分擔很多店內工作,而又不會耽誤學習時間。

每周一到周五,她當天之驕女、普林斯頓大學的高材生,一到周末她就穿上圍裙,圍著洗衣機轉。

雖然那段日子非常忙碌,非常艱難,但是她始終認為那是一段非常值得珍惜的時光。

圖源自網絡

在她讀研期間,母親突然查出了癌症和中風,父親忙於工作,照顧生病母親的擔子就落到了李飛飛的身上。

回憶這段往事,李飛飛感慨道, 「最現實的生存挑戰是如何全力以赴、如何身兼重任並誠實面對心中的夢想。」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讓她了解到了很多醫療項目可以通過智能手段來進行。

科技或許能夠改善人們的醫療條件,或許那時起人工智慧的種子就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裡。

圖源自網絡

博士畢業後,李飛飛正式走上了人工智慧這條路。

在她進入史丹福人工實驗室時,當時的人工智慧領域有很多熱門方向,而她偏偏選了最不被看好,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的計算機視覺識別。

科研圈裡不少同行都勸她放棄,換個熱門方向,因為這不但拉不到經費,而且可能會一輩子都評不上教授。

但是李飛飛並沒有退縮,她為了讓計算機準確識圖,從網上下載近10億張圖片通過篩選、整理、打標籤,成功建立了1500萬張的圖片庫。

這也就是ImageNet。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這裡的工作量相當於一個人不吃不喝不睡,連續工作20年

ImageNet就是一個圖像識別資料庫,它誕生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只要將它運用在計算機上,可以讓計算機直接辨認出物品和人了。

隨後,她再次做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決定。

作為ImageNet的創始人,她決定將開放ImageNet資料庫,免費提供給全世界的科研團隊用於計算機圖片識別訓練。

圖源自網絡

從此,全世界的計算機學界都可以免費享用這一個資料庫。

這也引發了人工智慧井噴式發展,讓AI從實驗室走到了大眾的視野。

而這些成果的背後,這位華人女性學者李飛飛的貢獻不可謂不偉大。

在一次採訪中,李飛飛同樣避免不了所有華裔科學家面臨的問題,那就是: 你認為你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李飛飛不假思索地說:

「我當然是中國人,我熱愛我的祖國。如果有天獲得諾貝爾獎,我希望我是以中國人的身份去領獎的!」

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後, 年僅33歲的她就被評為史丹福大學終身在職的副教授

並且, 她先後擔任了史丹福大學W.M.凱克學院學者、史丹福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及史丹福大學人類中心人工智慧研究所(HAI)聯合主任的職位

圖源自網絡

李飛飛將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投放在人工智慧領域, 她在權威計算機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00篇論文,引用量更是高達44773次

可以說在李飛飛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一時無兩。

儘管光環加身,但是她始終不忘自己的華人身份。

2017年,41歲李飛飛在Google公司的邀請出任了副總裁,並擔任Google Cloud AI首席科學家。

圖源自網絡

在她的積極推動下,谷歌AI中國中心正式在北京成立,這也是 Google 在亞洲設立的第一個 AI 研究中心。

在谷歌開發者大會上李飛飛表示:「我目睹了中國在AI基礎研究、創業、發展等方面走到世界前列...這個中心將與我們在世界各地,包括紐約、多倫多、倫敦和蘇黎世在內的AI研究小組一起,共同讓人工智慧更好地服務於全人類。」

谷歌AI中國中心的建立為中國科學家提供了一個與世界接軌的舞台,這也促進了人工智慧領域在中國的發展。

由於種種原因,李飛飛離開了谷歌,選擇重回史丹福,繼續推動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發展,並且致力於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在疫情期間,她的團隊歷時8年打造的關於利用人工智慧傳感器和AI算法幫助改善患者和臨床醫生醫療服務的論文成功刊登在Nature,並且探索監控病人身體狀況的AI家用系統等。

在2020年,「華人AI女神」李飛飛成功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在入選名單公布後,李飛飛只是簡單發推表示: 「感謝!真心希望人工智慧能夠通過改善醫療服務來幫助我們的臨床醫生和患者。」

在她的經歷中, 我們看到了一位華裔女性在美國的勵志人生,也看到了父母為孩子的成長成才費盡苦心,更看到了優秀的女生不斷打破職業天花板。

今天我們縱觀李飛飛的前半生就會發現, 這種追隨內心的熱情和堅韌不拔的作風一直貫穿於她的行為軌跡

圖源自網絡

其實所謂逆襲,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尤其是作為華裔女性,在話語權極少的AI領域中,更是如此。

但是她的經歷也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起點有多低,過程有多坎坷,只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持之以恆,就一定可以看到成功的曙光。

畢竟哪有什麼隨隨便便的成功,只不過背後負重前行罷了。

來源:北美留學生觀察

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2770fdd4b5846cfaf3f85b87097256c.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