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撥浪鼓咚咚響》導演白志強:直面慘澹人生,用愛治癒傷痛

2023-03-06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專訪|《撥浪鼓咚咚響》導演白志強:直面慘澹人生,用愛治癒傷痛

2023年3月6日刊總第3385期

近期,一部名為《撥浪鼓咚咚響》的影片引來了諸多業內人士為其打call,徐崢、齊溪、黃渤、周迅、李晨、黃覺、佟麗婭、黃曉明、黃軒、李冰冰、李現等知名導演及演員都在為這部電影進行轉發宣傳。

什麼樣的影片能引起如此多圈內人士的關注呢?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痛失愛子的男人和一個尋找父親的孩子,意外開啟了一段共同的尋人之旅的故事。在這段同行路上,他們從針鋒相對到相處融洽,不僅是兩人之間情感的融合,也是他們與自己的一次和解。有觀眾評論說:看完這部電影,想不開的事也想開了,放不下的人也放下了,人生從潦草變得清晰,日子從慌張變得通透。

影片體量很小,沒有知名演員和導演的參與,卻早在各大電影節接連亮相收穫了不俗的評價。主創團隊靠著之前的口碑,在電影上映前一個月開啟了全國路演活動,讓人沒想到的是每場路演活動上座率都極高,在自來水口碑的簇擁下,電影剛上映就取得豆瓣7.4分的成績。這部影片究竟有何魅力能讓大眾都說好呢?第一製片人採訪到該片的導演白志強,讓他與我們聊一聊如此治癒的電影是如何誕生的。

靈感源於「留守兒童」

白志強原本是個紀錄片導演,《撥浪鼓咚咚響》的靈感產生在他拍攝紀錄片《邊走邊唱》的過程中。一次意外他露宿在當地的一個學校,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竟然全部是貧困留守兒童。「他們其中三分之一是孤兒和單親,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脖頸上黑黑的,有的孩子鞋都是反著穿。當我問到孩子們家況時,他們紛紛低頭落淚,那個畫面讓我至今難忘。我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能平復我的心情。」

深受觸動的白志強拉上朋友,開始了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他與朋友們創立了「星星火——貧困留守兒童志願隊」,經常湊錢做捐款活動。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幫扶中,白志強對這群留守兒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有次我記得有個叫小凱(化名)的孤兒,在地上寫了『爸爸我想你』,想跑出去找爸爸,他說他爸爸在外地跑車拉煤,但後來我才知道實際上他爸爸已經去世了,是開貨車墜崖而亡的,只是大家沒告訴他。天真的小凱還憧憬著能夠見到爸爸,坐在爸爸的肩膀上放煙花。那一刻我明白,比起物質匱乏,更嚴重的,是孩子們的情感缺失。他們缺少關愛,沒有對未來的憧憬,更缺少希望。」

在偏遠的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其實是當地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為了生活,孩子們從小就被迫與父母分離,有些孩子甚至沒長到桌子高就要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在了解了更多令人淚目的故事後,一向關注城鎮化轉型過程中衍生問題的白志強暗自決定拍攝一部關於留守兒童的電影,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群體,「大家其實建議我拍攝一部紀錄片,但考慮到紀錄片播出後可能會給孩子們的將來帶來困擾,所以我就萌生了拍攝一部劇情電影的想法。」

盡力去還原真實故事

2018年過完年,白志強便住進了秦嶺石砭峪青岔村,開始了長達兩年的閉關寫作。白志強表示劇本修改了12版,起初他的設定是一個面臨多路追捕的盜墓賊,帶著一個孩子逃亡的故事。後來白志強覺得這樣的設定違背了最初他想反映現實的初衷,「12稿漫長的修改過程其實就是去偽求真的過程,除此之外,還要讓觀眾感受到真誠,真實是真誠的前提,而真誠是作者和觀眾靈魂溝通的唯一橋樑。」

電影中毛豆的經歷就是小凱(化名)的故事原型,毛豆內心如一張白紙,他想要外出尋找父親,白志強認為「尋父」是尋找希望,而父親的失蹤其實已經是希望的終結了。「既然我想給毛豆一個希望,必然會有人帶他踏上這段夢幻之旅,於是苟仁就出現了。苟仁是一個開車四處賣貨的司機,他與毛豆的世界觀不同,他兇惡,冷漠,絕望。當然,他並非生來如此,是他的慘痛經歷和日益自私化的社會環境改變了他曾經的善良。我希望觀眾從這個人物身上,看到身邊的某些真實人物的影子。」

為了讓苟仁這個人物呈現的更加真實,白志強找來了與劇中苟仁生活經歷有些許相似的惠玉軍出演這個角色。惠玉軍是白志強的髮小,本職是計程車司機,雖然形象看上去粗獷,但內心卻是個溫暖善良的人。他的孩子曾經患上重病,導致他債台高築,妻子也離他而去。「這份悲情也是苟仁的底色,巨額醫藥費壓得苟仁喘不過氣,人人都像躲著瘟疫一樣躲著他,直到有一天,白明明找了上來。苟仁和白明明是在鞋廠打工時認識的,兩人從老鄉發展成了患難與共的好兄弟,有一天白明明說只需五萬元就可以找到腎源救苟仁的孩子,苟仁當然無條件相信了,不料白明明拿了錢後竟然一去不返。」當自己孩子死在了自己懷裡後,苟仁活著的唯一目標就是與騙子白明明玉石俱焚。電影中,外出尋找希望的毛豆,遇上絕望至極的苟仁,二人踏上了一條救贖之路。他們的痛是內在的、私密的,最終還是要通過內在的心理治癒彼此。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實際上,當時空將兩個相同身世的人湊到一起,悲歡其實可以想通。影片中兩個毫無關係的人,因「尋找」遇到了一起,無論是尋父,還是尋仇,毛豆與苟仁其實都是在尋找活下去的希望。「一個單純善良,一個久經世事,某種意義上說,苟仁就是長大後的毛豆,而毛豆也就是童年時的苟仁。兩個迷失自我的苦命人在旅途中相遇,相互填補了內心的缺失,產生出如父如子的感情。」

整部影片底色是悲情的,可導演並不想只呈現悲情,影片結尾原本要找白明明報仇的苟仁在街頭遇到他,最後還是放過了他。在被毛豆治癒後,苟仁想通了許多,若非家裡窮苦,毛豆母親為何會改嫁,父親為何會外出務工,同樣地,若非白明明生活窮迫,他何須要騙苟仁的錢。生容易,活容易,可生活並不容易。

然而,這樣治癒的故事並沒有讓白志強在拉投資上有太多優勢,由於沒有明星參與演出,故事背景還是在貧困地區,大多數投資人對影片不抱太大希望。「大家都說你做的事值得敬佩,但是片子不容易賣座。他們不僅不投資,也奉勸我不要干,得不償失。我無法爭辯,因為我也覺得他們說得對。」

影片唯一的招牌是監製、劇本顧問蘆葦。在蘆葦老師的站台下,白志強拉到第一筆資金,可是對於拍攝一部電影來講遠遠不夠。生活中,白志強一直是個仗義且值得朋友信賴的人,在得知他做這部影片的決心後,親朋好友們一起為他啟動資金,「劇組竟然有一半的兄弟願意捨棄工資加入進來,有朋友把住房公積金打到了我帳戶,攝影師還幫我借錢。開拍前體驗賣貨郎生活的惠玉軍,最終乾得極其熟練,每天竟然還能掙些錢交回來,讓我貼補拍攝經費。」後來影片雖然開機了,但還是時常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白志強表示最窮的時候,劇組帳上只剩7塊錢,連車的加油費都不夠。

歷時近五年,《撥浪鼓咚咚響》終於上映,好在影片上映後口碑不錯,這也讓白志強感慨之前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如今《撥浪鼓咚咚響》已經跑遍了20多個城市路演,通過自來水的口碑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這部小成本的電影,或許並不完美,或許有些粗糙,可真實、質樸的情感無論何時都是最打動人的。讓我們一直走進影院,去感受那份黑暗中的溫情治癒,獲得面對生活的希望與勇氣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1c968cf6a6cd7136cbd03ae90e7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