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尷尬,半個月前網友剛剛提名哈爾濱是全國唯一「待爆」旅遊城市——
如今,這位準流量就迎來了自己的首次「塌房危機」。
昨天,萬眾矚目的冰·霍格沃茨·臨冬城·行星發動機·雪大世界正式開園,大家本以為會看到遊客們驚嘆不已,讓如今仍在工位的打工人眼饞的盛況。
沒想到上熱搜的卻是:很多人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排隊幾小時也沒玩上項目,集體喊起了「退票」。
@橙柿互動
根據新聞報道,冰雪大世界開園不到三小時便湧入了4萬名遊客。
給大家做個參考,2019年開園首日的人流量不過只有7000人,而且這個數字在當時還創了10年內的歷史新高。
至於在短視頻平台上熱度最高的大滑梯、摩天輪,昨天更是人滿為患。
很多遊客好不容易在手機上預約成功,提前十幾分鐘到核銷處,以為很快就能玩項目了,結果發現前面至少還有六七百人在排隊。
除了人多之外,主辦方也被詬病管理混亂。
有人吐槽排項目時不斷有人插隊,現場也沒有工作人員管理。
還有人好不容易約上了「哈冰秀」的演出,到時間了卻不讓進。詢問工作人員「是推遲還是取消」,也並沒有得到準確的回應。
今天下午,冰雪大世界官方發布致遊客信,表示會立刻提升景區服務品質。
不過評論區顯然不太樂觀:「這種動輒零下幾十度的戶外景區,對旅遊業服務水平的挑戰可比普通景點大多了。」
今年網紅旅遊城市的火爆,幾乎都遵循同樣的路徑——
先在社交平台上被捧紅,然後當地文旅發力旅遊服務,把線上的熱度轉化為線下的熱度。
但對於哈爾濱文旅來說,這場好不容易輪到的「潑天富貴」恐怕註定接得更加燙手。
人擠人、有落差……這些網紅城市旅遊的常規「踩雷點」,放在零下20多度的寒冷下就變得更加難以忍受。
事實上,最近短視頻平台上的哈爾濱旅遊體驗,已經開始兩極分化。
一邊是年輕女孩們在索菲亞教堂美美扮「俄式公主」,小伙子在松花江邊坐雪圈飛車,在亞布力滑雪場的雪堆里愉快打滾,一派冰雪童話的景象。
一邊是睫毛上霜、只露眼睛都能看出凍透了的遊客們在鏡頭前高喊:「太冷了!我想回南方!」
多少人在手機里,只看到哈爾濱是「東北版橫店影視城」「小巴黎」「小瑞士」。
去了才想起「寧古塔苦寒之地」,甄嬛傳誠不欺我。
公平來說,如今南方朋友在防寒這方面是聽勸的。
經過了全網幾輪「去東北旅遊要穿什麼」的科普,基本都已經丟掉了行李箱裡的羊羔毛外套和光腿神器,換上長款羽絨服和厚棉褲。
很多熱心指導的東北人本來感到欣慰,覺得南方朋友在哈爾濱的旅遊體驗這下子拿捏了。
直到發現外地遊客們穿著羽絨服照樣被凍哭,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麼。
首先,雖然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東三省放在一起說,但本質上這確實是三個幾乎縱向排列的省份。
從最北到最南整整橫跨了15度,幾乎等於北京和廣州的緯度差。
這也就意味著在遼寧綽綽有餘的防寒裝備,到了黑龍江可能會瞬間潰不成軍。
多少進行東北深度游的南方遊客,在瀋陽還對自己的抗寒能力信心滿滿。
@靜姐在廣東
評論區當時就犀利指出:姐,你可不能只撿軟柿子捏啊。
果不其然,落地哈爾濱後直接凍哭。
@靜姐在廣東
多少遼寧人、吉林人,我自認為已經在抗寒方面做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雙強」。
畢竟去年張韶涵來吉林開演唱會,在舞台上穿成了這樣——
但某吉林網友至今記得十年前去哈爾濱玩,第一筆消費是在中央大街旁邊的小店裡買了個棉口罩。
因為張口說話的那個瞬間突然理解了什麼叫做「凍牙」。
瀋陽遊客在哈爾濱照樣頂不住。@愛笑的王小雪
你也就可以想像,南方遊客的東北行程如果第一站就是哈爾濱,那就相當於玩遊戲開局直接進高手局。
不要問我冰雪大世界屬於什麼段位,那基本上已經屬於另一個領域了。
第二,無論是查攻略的遊客們,還是給建議的東北人,往往對標的都是當地日常穿搭。
但東北人在冬天的活動軌跡是什麼?
從開著暖氣的家裡出來,走幾百米坐上開著空調的私家車或者公交車,然後到達同樣開著暖氣的單位、商場、飯店。
但遊客的行程很可能是上午去松花江玩雪,下午沖冰雪大世界,晚上再去中央大街吃冰棍,主打一個絕不進屋。
而在哈爾濱,一個人的防寒能力通常跟他在室外呆的時長成反比。
某位北京網友在到達哈爾濱當天,還能穿著一點絨都沒加的單褲,昂首挺胸從地鐵站走到酒店。
@玩樂版圖
但在寒風中暴走一天後,她就已經被這穿透骨頭的嚴寒狠狠教育。
「不能說是冷了,只能說是人凍沒了。」
曾經把哈爾濱捧成「國內小北歐」的社交平台,最近見證了無數遊客從自信到破防、從「雪景好美」到「好冷我想回酒店」的善變瞬間。
不能說他們沒經驗,只能說哈爾濱的寒冷太有層次。
比如下面這位廣東女生,第一條視頻甚至連羽絨服拉鏈都沒有拉起來,在街頭興奮地大喊:感覺也沒有很冷啦!
@破竹姐
下一條視頻已經冷到嘴唇發白,坐在農家樂的炕上不想起來。
在哈爾濱玩的這幾天,眼看著她肢體動作變少了,但說話語速快了,語氣也急了,聲音也大了。
旅途最後一天,她去車站的路上司機說,「這才哪兒到哪兒啊,這都還沒進九呢!」
女生一臉擔憂地表示:「想問問北方朋友進九是有多冷啊,還待得了嗎?」
@破竹姐
網友評論:「我還是喜歡你第一天桀驁不馴的樣子」。
一個非常矛盾的事情是,東北最具有特色的冰雪景觀往往需要足夠低的溫度才能觀賞。
比如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需要當地達到一定低溫才能開始采冰。有一年還因為遭遇暖冬天氣,連開園時間都不得不推遲。
松花江的冰面項目為了安全,要等江面徹底凍實才能開放。
@牛牛LMQ
至於很多雪景壯觀的景點,往往位於溫度低、空氣濕度又大的地方,才能形成大量降雪。
然而這樣的惡劣天氣,本身就會影響旅遊的體驗。
比如拍照——網上有人就開玩笑說,哈爾濱根本不會有人站在什麼網紅打卡地不挪窩,因為受不了那個冷。
來之前:索菲亞大教堂前適合穿淺色衣服,冰雪大世界要白天拍照才不顯得臉黑。
來之後:什麼機位什麼出片,裹緊我的帽子圍巾活著最重要。
一位博主說自己試過脫掉外層保暖手套、用裡面的觸屏毛線手套舉起手機拍照,最多能夠堅持7、8秒。
超過10秒鐘,那就是刺骨的疼。
更何況事實已經證明,在哈爾濱室外想要不冷,基本要讓自己的每一寸皮膚都被織物包裹。
彪哥這種帽子親測好用。
注意,是每寸肌膚,哪怕有一點破綻都會在幾小時後讓你知道厲害。
根據不完全統計,很多外地遊客都已經出現了「沒戴圍巾所以凍鼻毛」「沒戴毛線帽所以凍額頭」「 沒戴防風鏡所以凍眼球」「沒戴口罩所以凍嗓子」等離奇症狀。
但當你把自己從頭到腳包裹好,也就意味著哪怕想拍個再普通不過的遊客照,都要廢很大勁兒。
帽子口罩圍巾摘了半天,結果發現頂著寒風,嘴已經凍到咧不出一個像樣的微笑。
@張凱鑫
更不要說在零下十幾度的環境里,哪怕你手機還有50%的電量,也能直接被凍到關機。
@VitaminSissi
玩景點,太厚的衣服同樣會影響體驗感。
穿著里三層外三層的保暖衣物,打雪仗、玩項目仿佛瞬間穿越成了《城市之間》里穿著充氣相撲服的笨拙選手
穿少了,玩的時候或許不覺得冷,甚至還會出點汗。但只要停下來,又會被松花江的寒風迅速吹透。
@湖南袁一一
所以最近景點中好評最多的居然是中央大街——
建築漂亮倒還在其次,主要是兩邊全是小店,冷了隨時都能進去躲躲。
哈爾濱旅遊、東北旅遊這波熱度從社交網絡上來。隔著螢幕,人們很容易只看到美、浪漫的一面。
但從本質上來講,冬天的東北游更類似前兩年爆火的新疆游——
有相對稀缺的景色,但也會吃一些平時出門玩不會吃的苦頭。
就拿前陣子剛火成「雪景天堂」的橫道河子,厚厚的積雪、氛圍感房屋吸引了多少城市白領,恨不得立刻套上復古皮衣、天鵝絨長裙拍下人生照片。
但積雪這麼厚,是因為這地方兩個月以前就已經開始結冰了。
真實情況很可能是,風大到可以把手機吹飛,人在零下二十度被冷到崩潰。
@sevenyears 橫道河子
每當外地遊客抱怨東北游「又冷又苦」的時候,時常能看到當地人在評論里「抬槓」:
「誰大冬天去那兒啊,我們都在家呆著。」
這倒不完全是東北人在秀「看雪看膩了」的優越感,而是從小就習慣了,要想這天氣出去玩就是要在美景和舒適之間做取捨。
最近哈爾濱還要舉辦一個露天音樂節,我身邊為此興奮不已的朋友,大多都來自從不下雪的省市。
絕大多數東北人的內心都毫無慾望:「這天氣在室外干站2、3個小時,任你什麼裝備都不頂用。」
如果把旅遊業的發展比作大型考試,東北領到的大概是最難的試卷之一。
在不夠舒適的自然環境下,無論是景區管理的紕漏,還是在各地都尚未杜絕的亂收費、強制推銷等亂象,都更加讓遊客們難以忍受。
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接駁車司機問你要高價,你在其他景點大可以硬氣地拒絕,堅持自己走路三個小時。
但如果是在零下十幾度的環境里呢?
@張漂亮不怎麼漂亮
冰雪大世界這次的爭執,一部分也源於在大冷天排隊,極大積攢了遊客們的怒氣。
但東北旅遊的魅力,也恰恰在於「極端溫度」帶來的「極致景色」。
不少南方朋友雖然在江面、冰雪中凍到鼻涕眼淚直流;
但在冰上旋轉、坐雪圈被甩來甩去的時候,還是找到了一種童年般單純的快樂。
@馬瀟遙Marven
如今剛剛12月中旬,東北旅遊的線下熱度才剛剛開始,
當地的文旅行業和遊客之間,或許也需要更多「磨合」。
景區需要提高服務質量,遊客們也會慢慢從「立刻買票沖」的激動中冷靜下來,重新評估這場冰雪旅程的期待。
還是希望哈爾濱能接住這次的「潑天富貴」——畢竟大家已經在網上監工一個月了,是真正的養成系。
還沒看夠?點擊視頻,看今年捲成麻花的奶茶聯名們,到底是儀式感還是智商稅?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希望東北旅遊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