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6大認知陷阱,做出正確決策

2023-08-26   筆記俠

原標題:了解6大認知陷阱,做出正確決策

《更新書堂》·第383篇

內容來源| 本文摘自人民郵電出版社書籍

《認知陷阱》托馬斯·基達 著

責編| 金木研

第 7657 篇深度好文:3488 字 | 9 分鐘閱讀

錯誤的信念與決策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還會影響重大的社會決策,這些決策進而會影響所有的人。

例如,政府公務人員的工作是制定政策、通過法律,而做這些事要花納稅人的錢,但其工作中的許多決策是基於錯誤的信念做出的,這就可能導致政府動用數十億美元去解決一個收效甚微的問題,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問題,甚至激發了更加嚴重的問題。

因此做好決策的第一步就是識別人類思維中的陷阱,麻省大學管理學教授在自己的新作《認知陷阱》一書中把我們常遇見的思維陷阱總結為6個方面,剖析了它出現的原因,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去看看人們的思維過程,看看哪裡會出錯,以及為什麼會出錯。

一、人們常犯的6個思維錯誤

1.偏愛故事勝於數據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情境。你正在考慮買一款新車,於是在《消費者報告》上查看了這款車的可靠性,前幾年的車型數據顯示這款車的表現非常可靠。帶著滿心歡喜,你前去參加一個聚會。

在聚會上,有一個朋友告訴你他最近恰好買了這款車,只聽他連連抱怨:「除了麻煩還是麻煩!這車太離譜了,每隔幾個月就要送去修理店。換了離合器,剎車又出了問題,而且還老是熄火。」此時此刻你作何反應呢?

大多數人一旦了解到朋友踩過這樣的坑,馬上就會質疑自己的決定,甚至很可能就不買這款車了。

不過,我們最好還是信賴《消費者報告》的匯總信息,看看這款車的返修率再做決定,這些數據是基於大量同款汽車的樣本獲得的,而那位朋友的經歷只發生在一輛車上。

任何產品都可能出現差異,任何車型也都可能在質量上參差不齊。可能你的朋友就是運氣不佳,恰好買到了一輛問題車。

事情的關鍵是,如果你聽信了朋友的話,那麼你的決策就建立在無關緊要、道聽途說的證據上。不過,我們大多數人在做決定時,往往特別重視這種個人經歷。

2.尋求印證自己的想法

我們天生偏愛使用「印證自己的想法」這一決策策略,即格外看重支持自己的信念和期望的信息,或是自己情有獨鐘的信息,而對那些與自己信念相左的信息不屑一顧。事實上,我們總是記住成功而忘記失敗。

人們偏愛印證自己想法的那些證據,這樣的天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即便對並不篤信或強烈期待的事物,我們也會不遺餘力地去尋求支持性的證據。

具體來說,假設你想判斷一下某人是否樂善好施。十有八九,你會努力去回想他的善行義舉,比如捐助錢款等。你絕對不會去聯想他為人不善的那些時刻,即使他確實沒有那麼善良,原因何在?

因為我們發現,尋找被驗證觀念的支持性事例似乎更加容易。不過,問題是一旦我們選擇性地關注有利信息,就會忽略那些不利信息,而這些信息對決策反而更為重要。

3.忽略機緣巧合的作用

人類生來喜歡刨根問底——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慾望去發現世界存在的因果關係。這種尋根溯源的慾望很可能源於人類的進化發展。

在早期人類社會,那些發現事物因果關係的祖先不僅倖存了下來,還將這種基因世代相傳。

例如,那些觀察到火星點燃篝火的祖先開始學會取火,這讓他們更易生存下來。這種尋根溯源的偏好通常對我們很有幫助。

但問題是,這種偏好在我們的認知結構和思考過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至於被我們過度應用了。所以,往往我們看到的事情的「因」,其實只是單純的機緣巧合。

4.錯誤感知世界

我們喜歡認為自己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我們總是聽到人們說「我知道自己看到了什麼」。

然而,我們的感官也會受到矇騙。有時候,問題本身就在於選擇性地進行感知,某些東西我們沒有看到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不在那裡。

在另一些情形下則恰恰相反,我們看到的東西其實並不存在。還記得我見到鬼的經歷嗎?實際上研究已表明,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會產生幻覺。

當然,如果我們在思考時使用了錯誤的感知,那麼問題就會出現。在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有兩大因素會產生非同一般的影響,那就是期望與慾望,即我們期待和想要看到什麼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認知。

錯誤感知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引發了不計其數的古怪事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種集體錯覺,在社會的某些群體中引起大規模的癲狂癔症。

比如,某段時間「猴人」在印度引發了一場恐慌,人們奔走相告,說看到了一種半猴半人的生物,其指甲像剃刀一樣鋒利,力大無比,跟超人一樣。

美國也有很多關於人們遭遇外星人綁架的報道。顯而易見,人們對現實的感知可能是靠不住的,所以,對於那些僅憑個人經歷而形成的觀念,尤其是那些非同尋常的觀念,我們更應當小心謹慎。

5.過度簡化思維

生活如同一團亂麻,日復一日,我們需要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亦是如此。有時候,你得到的信息鋪天蓋地。

事實上,如果我們關注所有的信息,僅僅是收集和評估信息就會耗費大量時間。為了避免陷入「分析癱瘓」的窘境,我們會採取很多簡化策略。

簡化策略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省時省力並讓我們快速做出決策,然後繼續忙其他的事情。幸運的是,簡化策略通常會帶來合理有效的決策。儘管它不可能產生最佳的決策,但通常也「足夠好了」。

然而,我們在運用簡化策略時,不會全面考量與決策相關的信息,而這就可能讓我們陷入麻煩。假設你去看醫生並且進行了一項病毒測試,測試結果呈陽性——這說明你感染了病毒!

你應當有多擔心呢?醫生告訴你說:「當一個人確實感染了這種病毒時,這項測試的準確率是100%;但如果一個人並未感染這種病毒,也會有5%的機率被測出陽性。」

與此同時,你還聽說大約每500人就有1人感染這種病毒。因此,如果你的測試結果顯示陽性,那麼你感染病毒的機率究竟是多少呢?多數人會說大約是95%。但事實上,正確答案是4%使用簡化策略會導致我們忽略至關重要的信息,進而致使我們的判斷出現嚴重錯誤。

6.存在大量錯誤的記憶

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們的記憶是可變的。即使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我們也可以為其創造記憶。

實際上,人們的記憶不是對過往經歷回放的快照,恰恰相反,記憶是可以被建構的。當前的信念、期望、環境,甚至是暗示性的問題都能影響我們對過去的記憶。

更準確地說,記憶是對過去的重構——隨著每一次重構,記憶會離真相越來越遠。因此,即使我們確信記憶並未改變,它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這些記憶對我們的信念建構和決策制定影響巨大。

二、為什麼我們會成為

錯誤思維的犧牲品?

在思考和決策的過程中,任何人都會犯下上述所討論的各種錯誤,包括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律師,甚至是大型企業的執行長(CEO)。此外,還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因。

我們往往會自然而然地以錯誤的方式去尋找和評估證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進化發展,也可能純粹是為了簡化思維過程。

批判性思維和決策制定技能可以抑制人類犯錯的天性,但通常學校都不教授這些思維和技能。我們的教育體系只要求我們學習英語、歷史、數學和科學等課程,並不要求我們做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的訓練。

然而,正是這樣的訓練才能培養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決策制定技能,並讓這些思維和技能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重大作用。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樣,有很多傾向會導致我們產生錯誤信念,做出錯誤決策。隨著人類的進化,有一些傾向深深植根於我們的認知過程,比如人們偏愛聽故事,不喜歡看數據;還有一些傾向的存在是為了簡化複雜的生活和決策制定。

當然,我們並不總是會成為這些傾向的犧牲品。雖然我們經常去尋求印證自己想法的數據,但有時也會關注相反的信息。

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認知特點會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幫助。如果不使用簡化策略,我們就會時常陷于海量的信息中寸步難行,難以做出任何決定。與此同時,我們在建構信念和制定決策時,這些傾向也會帶來很多困擾。

三、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

了解認知的6個陷阱是改善信念和決策形成過程的第一步。但這些知識並不能確保我們的決策會產生最佳的結果。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機遇對我們的影響極其重要,所以即使我們採用了最好的決策策略,決策結果仍然可能錯得離譜。當判斷某人是不是一個好的決策者時,我們必須判斷他決策過程的質量(他是如何制定決策的),而不是決策結果的質量。

改善我們的信念和決策形成過程的最好方法是採取懷疑和批判的方法。但不幸的是,我們往往會在不完整或不恰當的證據基礎之上很快就相信了某件事情——批判性思維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

正如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曼德(AlfredMander)在1947年所說:「思考是一個技術活兒。有人說人們天生就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無須學習,無須實踐......,這並非事實。對於頭腦未經訓練的人,我們不應該期望他們能清晰而有邏輯地思考,就像從未學習和練習過的人不會期望自己能成為優秀的木匠、高爾夫球手、橋牌選手或鋼琴家。」

人類是有信念的生物——我們想相信些什麼。但正如西奧多·希克和路易斯·沃恩指出的那樣,如果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質疑一種信念,就不能把它當作真理來接受。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嘗試,我們心之所想也並不意味著真的能夠夢想成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我們相信某種信念的程度和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程度互成比例地關聯起來。

如果證據不能強有力地支持一種信念,空中樓閣的信仰永遠不會有助於我們了解這種信念是否正確。令人驚訝的是,人類本性的一個悖論是,我們反而會對一些人類最不了解的領域持有最堅定的信念。

學會與知識中的各種灰色地帶共存。我們想要相信,因為我們想要生活的確定性。但是生活是錯綜複雜和不可預測的。

雖然我們可能會發現,確認自己的信念會讓我們更自在、更舒服——以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但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還有諸多未知的事物。

有時候,我們必須學會與知識中的各種灰色地帶共存。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錯誤的信念會比決不相信造成更多的問題。正如心理學家湯姆·吉洛維奇(TomGilovich)所說:「有時候,讓我們陷入麻煩的並不是我們對事情的無知,而是我們知道事情原本並非如此。」

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信念保持謹慎——直到獲得令人信服的支持證據。雖然這可能與我們根深蒂固的天性相悖,但毫無疑問,這是我們能做的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在個人層面以及在社會整體層面,我們都將受益於這種懷疑的立場,並做出更明智的判斷和決定。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9月16日,筆記俠「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第二屆新商業智能大會,將在杭州寶盛水博園大酒店舉辦。

眾多行業大咖、一線企業、初創公司在這裡聚集,分享彼此對AI的認知和經驗,幫你發現AI帶來的增長勢能,看到未來,融入未來,成為未來!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