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兒童營養素養提升:聚焦分齡營養」論壇現場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劉家碧
編輯 | 袁月
近日,「兒童營養素養提升:聚焦分齡營養」學術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北京舉辦。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王玲玲強調:「0—6 歲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關鍵期,這一時期攝入充足的營養可以保障和促進兒童體格和大腦的發育,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對疾病的易感性。」 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一級巡視員李泰然在講話中表示,提升兒童的營養素養水平有助於促進健康的飲食行為,未來可能在公共健康策略中扮演關鍵角色。本次論壇就我國目前的兒童營養狀況、喂養建議等進行了交流。
當前我國兒童的營養狀況:營養不良顯著改善,超重肥胖問題凸顯
論壇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段一凡向大家介紹了0—6歲兒童營養狀況。目前,我國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在1990—2013年期間,我國兒童的生長遲緩率年均降幅達到全球平均降幅的1.7倍。2016—2017年的全國營養監測結果顯示,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為4.8%,低體重率為2%,已經達到國民營養計劃設定的目標,但距離已開發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與此同時,0—6歲兒童的超重肥胖問題逐漸凸顯。2020年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歲以下兒童約有10%處於超重肥胖狀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16—2017年的監測中,農村兒童的肥胖率反超城市。另外,男童的超重肥胖問題比女童更嚴重,需要重點關注。
膳食調整建議:膳食結構需優化,鐵攝入量需增加
段一凡副研究員介紹,我國6—23月齡嬰幼兒輔食的質量正逐步改善,但蔬菜、水果、豆類、蛋類攝入人數比例仍低於全球平均水平。3—5歲兒童膳食結構也需優化,蔬菜、水果、蛋類、奶類攝入量低於《中國學齡前兒童平衡膳食寶塔》的推薦攝入量,但烹調食用油、鹽的攝入量高於推薦攝入量。
在微量營養素攝入方面,鐵缺乏問題較為突出。我國6—11月齡嬰兒輔食中鐵營養素密度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攝入量;3—5歲兒童中,仍有約3.5%存在鐵缺乏。6—23月齡,即輔食添加階段,為我國兒童貧血的高發月齡;過去30年,儘管營養不良狀況明顯改善,但兒童貧血的患病率只有小幅下降。
喂養方式建議:提倡回應性喂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
論壇上,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汪之頊教授對《0—3歲嬰幼兒回應性喂養核心信息》進行了解讀。回應性喂養是照護者關注嬰幼兒進食過程中反饋的信息並及時給予回應的積極互動喂養模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確指出「提倡回應式喂養,鼓勵但不強迫進食」。汪之頊教授介紹,回應性喂養有助於促進照護者與嬰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促進嬰幼兒的神經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
汪之頊教授強調,照護者應鼓勵嬰幼兒自主進食,7—9月齡時,就可以讓孩子嘗試做自主進食的動作,一歲之後培養孩子自主進食。同時,當孩子發出飽腹信號時,如邊吃邊玩、吐出食物、躲避喂食,照護者應該及時停止喂養。另外,良好的喂養環境、喂養者穩定的情緒、家庭環境對喂養行為的支持等也是做好回應性喂養的關鍵。
本次論壇由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主辦,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營養素養分會承辦,合生元、小小斯維詩和京東健康共同公益支持。論壇對「兒童營養素養提升行動」進行了介紹,啟動了《0—6歲兒童營養精準補充指南》紙質刊物的編寫工作,業內專家與行業代表圍繞「分齡營養的發展趨勢與科普傳播」進行了圓桌討論。最後,與會專家與行業代表宣讀了《兒童營養素養提升行動倡議》,號召全社會積極行動,共同關注兒童營養素養提升,加強行業與基層專業人員兒童營養健康教育及能力培訓,健全兒童營養素養提升的服務力量,提供有利於兒童營養素養提升的支持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