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回望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有兩部影片不得不提:一部是鄧超、俞白眉再次聯手打造的《銀河補習班》,讓影迷在笑與淚中收穫思考,另一部是上映14天攬獲超30億票房,被稱為「國漫之光」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
雖然類型不同、風格迥異,但兩部影片的「打法」還是有「雷同」的,那就是都在正式走進影院前通過點映的形式為影片造勢。
1點映,稀鬆平常的存在
作為電影的一種重要宣發形式,點映在好萊塢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而在國內則始於2002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彼時,張藝謀為了讓《英雄》獲得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資格,在深圳舉行了為期7天的點映。
《英雄》劇照
這只是一個開始。自此,何平的《天地英雄》、陳可辛的《如果•愛》等電影為了提前渲染觀影氛圍,均採取了點映的形式進行「預熱」。再往近了說,2017年的《芳華》《二十二》,2018年的《西遊記女兒國》《熊出沒•變形記》,以及上述提到的仍處於上映期的《銀河補習班》《哪吒》都加入了點映陣營。
可以說,隨著規模和範圍的進一步延展,點映已經不再是某一類影片的「特權」,對於片方和觀眾而言都已是稀鬆平常的存在。
不過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參與點映的影片數量不斷增多之外,點映的方式也在不斷出新,片方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變換花樣,助力影片熱度不斷升溫。
最為明顯的變化是,點映的頻次相較之前有了質的飛躍,這不得不提到2018年暑期檔的票房冠軍《我不是藥神》。
正式上映(2018年7月5日)前的周六日,《我不是藥神》率先開啟了點映模式,兩天之內分別收穫了1400多萬、3500多萬票房。嘗到甜頭後,《我不是藥神》再度發力,分別於次周二、周三繼續點映,且排片分別達到了9.5%和10.5%,並以4800萬和6500萬一舉成為這兩日的票房冠軍。
同時,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觀影者的目光,不少影片除了提前播放影片之外,還在點映場中增加了主創見面會的環節。
即將於明天(8月9日)上映的《上海堡壘》在南京鼓樓星軼影城點映期間,就有導演滕華濤、主演鹿晗現身。導演的親自安利加上自帶流量的演員加持,無形間擴大了《上海堡壘》的知名度,為影片帶來了一波「自來水」。
2點映「點」什麼?
從某一類影片的「特權」到稀鬆平常般的存在,作為宣發形式的點映為何受到不同圈層的追捧?簡單來說,無論對於觀眾、片方還是影院,恰到好處的點映總能滿足各方的「剛需」。
原以為點映只是一線城市觀眾最為青睞的一種形式,但數據證明並非如此。
近日,文娛頭版(ID:wenyutouban)就「大眾對點映的接納度」針對100位不同圈層的受眾做了一次微調查,95%參與調查的影迷均表示如果遇到自己偏好的影片類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可以考慮選擇觀看點映「嘗鮮」;還有3%的影迷認為點映是片方給予的一種「福利」,是一種極為流行的觀影形式,對這種「優越感」當然是欣然接受;不過也有2%的觀眾認為點映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公映期間集體觀影的氛圍,或直接給到了「本身並不喜歡觀影」的答案。
可見,大多數受眾對點映的形式並不排斥,且在影片合適、時間合適的情況下願意花費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走進影院為點映捧場。
對於院線來講,點映期間的上座率和票房可以成為檢驗影片質量的「晴雨表」,對後期正式排片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名不見經傳的好影片被埋沒。
2017年,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聚焦「慰安婦」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定檔8月14日上映。由於題材小眾、流量匱乏,《二十二》還未上映便被潑了盆「冷水」。後來的轉機很大程度上源於點映,利用這一形式加之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努力和呼籲,吸引來了第一波觀眾。院線也在後期積極增加排片,最終使得這部之前不被看好的《二十二》以超過1.5億元成為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電影。
而對於片方而講,點映帶來的益處更加顯而易見,那就是有節奏、有計劃地助推影片熱度增長,從而刺激大眾觀影,包括《心花路放》《我不是藥神》《芳華》《哪吒》等影片都得益於點映的拉動,積累了一波又一波人氣。
3點映有風險,操作須謹慎
當點映成為一種對觀眾、院線和片方都有利的宣發形式,是不是等於給影片上了一份「保險」?答案是未必的,許多業內人士都認為「並非所有影片都適合點映」,即便點映在各方看來勝算很大,但盲目的從眾心理不僅不能拉動票房和口碑,反而還會提前透支影片的「生命力」。
2019年暑期檔,隨著《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願望》和《刀背藏身》先後撤檔,《銀河補習班》被業界認為是最有可能坐上金字塔頂端的國產影片。同為暑期檔影片,《銀河補習班》選擇了和《我不是藥神》如出一轍的點映形式:7月4日,《銀河補習班》展開了小規模點映,數目約9.4萬場;7月13日,《銀河補習班》點映繼續,規模相較之前增加了2.7萬;7月15日之後,點映範圍進一步擴大,幾乎覆蓋全國各個城市。
一個不易察覺的細節是,鑒於2018年年初已經有《前任3》實現了三四線城市「反哺」一二線城市,《銀河補習班》的點映也是選擇以三四線城市為起點逐漸向全國鋪開。
結果是,手握一把好牌的《銀河補習班》票房成績令人大跌眼鏡:上映22天僅收穫8.49億,其中還包括9793萬元的點映票房。對於這樣的反差,有業內人士稱,《銀河補習班》無疑是犯了「經驗主義」,倘若其沒有盲目效仿《我不是藥神》大範圍的點映戰略,也沒有跟隨《前任3》的點映腳步,其成績不會這麼「慘」。
相比之下,《哪吒》就「幸運」很多。
從預告片開始,《哪吒》因顛覆了大眾認知中踩著風火輪的英雄少年形象,遭到無情群嘲。很多人抱著「試試」的態度走進影院,走出時直呼「驚艷」,甚至為其貼上了「國漫擔當」的標籤。在「第一波吃螃蟹」的國漫人的帶動下,那個「不認命」的哪吒逐漸被更多人熟知,一波又一波影迷心甘情願為《哪吒》買單,一睹其真容。
截至目前,《哪吒》的熱度仍在繼續發酵:上映14天收入近30億票房之餘,還「一不小心」進入了內地票房榜前十名。
對於這樣反差巨大的點映結果,電影市場專家分析稱,粉絲電影、爆米花電影都不太適合點映,尤其是大規模點映。這是因為這些電影的主要目標受眾就是粉絲,只有在吊足粉絲胃口的情況下,電影才能釋放出更多能量,也就是俗稱的「飢餓營銷」。相反,一些相對小眾的影片則更適合點映,對影片進行預熱。
酒香也怕巷子深,恰到好處的點映不僅能夠助力小眾電影走出「巷子」,還能為自帶流量的大片錦上添花;而盲目的從眾心理卻可能傷害的不只有觀眾,還有影片本身。不過打鐵還需自身硬,點映終歸是一種外在的宣發形式,影片能否「出圈」的前提還要歸結於其本身的質量。
-END-
作者 | 成宇寧
編輯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