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殺了姑姑」,從古至今都是大逆不道之事,但是,歷史上這個殺姑的侄子並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做了皇帝,這侄子名字叫李隆基。
話說「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親姑姑,李隆基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即歷史上「回眸一笑百媚生」——楊貴妃的老公。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人稱「李三郎」,我稱他為「六味(位)地(帝)黃(皇)丸(王)」。
李隆基稱帝前被封為臨淄王,從唐高祖李淵算起,他的近親屬有六位當了皇帝。(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伯父李顯,父親李旦)如此看來這個稱呼還是很貼切的。
(臨淄王李隆基)
準確來說,太平公主曾幫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武則天的第四子)當了皇帝,李旦是太平公主的哥哥。
在唐中宗李顯(李旦的哥哥,武則天的第三子)去世後,朝中大權被李顯的老婆韋皇后和其女兒李裹兒(安樂公主)所把持,母女二人都想效仿武則天稱帝。
由於女人當皇帝不是正統,這需要一個過渡,於是母女就把李顯15歲的第四子李重茂立為了皇帝,史稱唐殤帝。
明眼人一看李重茂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朝中一切事情韋皇后母女說了算。
「後黨」(以韋皇后為集團)大權獨攬,無形之中消弱了太平公主的權利。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不甘心大權旁落,她要擁立自己的代理人為帝,這個代理人正是她的四哥李旦。
太平公主要重新組閣,於是聯合時任握有指揮禁衛軍權力的侄子李隆基,合謀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後黨集團。
姑侄一拍即合,於唐隆元年六月(710年7月21日),突然發動了「唐隆政變」,果斷誅殺韋皇后和她的女兒李裹兒,廢黜李重茂的帝位,然後擁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為帝。
由於李隆基「擁父為帝」立下汗馬功勞,被李旦立為皇太子,即將來的接班人。
李旦對妹妹太平公主同樣感激不盡,將後黨的權利悉數歸了太平公主。
講真從三方利益來說,這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畢竟各有所得——李旦做了皇帝,李隆基成了皇太子、太平公主大權在握。
(李隆基和姑姑)
然而好日子僅僅過了三年(713年),姑侄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李隆基突然發兵擒獲了姑姑,最後竟然不顧父親李旦的說情賜死了姑姑。
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什麼要賜死太平公主呢?
「侄子殺姑」,原來都是權力惹得禍。
太平公主倚仗「從龍之功」權傾天下,皇上李旦是個軟弱無能之輩,任何事情都要和妹妹太平公主商量,朝中任免官員都是太平公主說了算。
有時候太子李隆基會有不同的意見,姑侄有爭論也再所難免。壞事就壞在李旦左右搖擺拿不定主意,久而久之在太平公主和太子身邊形成了兩股勢力,彼此手下都想支持各自的主子做大做強。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遺傳了母親武則天的基因,是個權力欲很強的女人,他想「哥哥李旦退位後,必定是侄子李隆基接班,她感覺李隆基是個不好掌控之人,說不定以後自己的權力就會被李隆基收回。」
講真李隆基年輕時確實有能力,如果是窩囊廢姑姑也不會找他聯合發動政變。
當取得成功後,太平公主怕以後「玩」不過侄子,於是想讓哥哥李旦廢了李隆基的太子位,另立太子。
太平對哥哥說:「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沒權力當皇太子,應該選嫡長子李成器做太子」。
親們看到了吧?太平故技重施要選擇自己的代理人為帝。太平公主認為李成器比李隆基容易掌控,假如擁立李成器成功上位,接下來太平會擁有無限權力。
當時李旦沒採納妹妹的建議,必定皇位是李隆基搶來的。李旦於公元712年,把皇位禪讓給了兒子李隆基。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這一年李隆基27歲。
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後,太平公主依然不收手,她試圖下毒毒死侄子,但都被李隆基躲過。
後來太平公主集團陰謀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李隆基得到消息後,感到危險正在步步逼近。
鑒於情況危急,在群臣進諫下,李隆基先下手也強,於(713)年發兵擒獲了太平公主。也就是說,李隆基稱帝的第二年就打敗了姑姑,由此可見李隆基確實不簡單,沒過多久賜死了姑姑。
文/秉燭讀夏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CuvXQBURTf-Dn5R0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