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三國:孫權殺掉關羽,是否經過考慮這樣的做法是否明智
文|望梅求止渴
在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里,有這一件事情讓後人都很疑惑,那就是關羽在麥城失利的時候,孫權是否考慮過殺掉關羽所造成的後果和影響,並且他考慮過這樣做的話是否明智?
首先,我面先將上邊的問題解決了,孫權可能完全沒考慮過這些事情的後果,並且他這樣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這些原因也可以分為這幾個點了逐一解釋。第一:孫劉聯盟就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魏國無論從國家的經濟總量和軍事力量來說都是遠超吳國和蜀國兩個國家加起來的總和,孫權這時在關羽背後捅刀子無疑就是明了的說明吳國和蜀國的聯盟解散,正式成為敵對關係,這對兩國都是不利的。
第二:孫權襲擊荊州,偷襲關羽的時機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這一做法引發了一系列不可逆的後果,他要這樣做的話至少要在該在關羽擊退徐晃占領襄樊後,這樣的話他才能得到最大的主動權,但是孫權並沒有這樣做,反而直接把事情都做絕了,沒有一點後路可退,這讓他雖然拿到荊州但是把自己的名聲敗壞了,並且他還個自己多增加了一個敵人,以前一個魏國就夠他受的,這次再加上蜀國,孫權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小孩子的心態。
第三:孫權這樣的做法可那個是因為他自始至終就沒想過一統天下,他只是想著安心的稱霸一方,他所做的這些都是鞏固防禦而已,孫權偷襲荊州,殺掉關羽就是因為他想掌握長江中下游來為自己鞏固一道屏障而已,但是他不懂的就是,防禦的再好也有崩潰的一天,而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這一點在諸葛亮北伐上是展現的淋淋盡致。儘管孫權這樣做的初心是對的,但是整體的進程和結局都是不太明智的選擇。
第四:當時的孫權就完全沒必要去進攻荊州以及殺掉劉備,因為當時魏國的心思都不在吳國上,而是都在漢中與劉備的蜀軍對峙,這時的孫權就應該趁機發展吳國的經濟,鞏固個人的根基,加強基礎設施的防禦和重要地區的防禦,加強對陸軍的訓練才是上策。而且關羽攻打襄陽的話曹操只會把心思放在蜀國上,而孫權卻不懂這些事情,偏偏要這樣做,讓曹操的心思重新轉移到吳國。
經過上邊所說的,孫權偷襲荊州,並將關羽殺掉可謂是歷史上最不明智的選擇,而且這一個決定也徹底改變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讓魏國占了最大的便宜,將牢不可破的吳蜀聯盟逐個擊破,孫權這一做法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x0xAXUBd8y1i3sJ9Z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