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只懂得銀行理財,這真的算理財嗎?

2020-09-04     羅小胖愛理財

原標題: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只懂得銀行理財,這真的算理財嗎?

大家都知道,目前這個社會年輕人的收入相對於父輩們來說的話,算是有所提升了。畢竟,年輕人擁有著更高的學歷以及能力,拿高工資也再正常不過了,現在這個社會,缺的自然是這種人才。

不過,或許大家也都發現了,父母們辛苦了一輩子,所存在的錢卻不懂得如何理財,頂多便是將所有的存款放到銀行里,享受著活期收益。即便有些父母想追求更高收益,也不過是購買定期理財產品而已。

那麼,父母們辛苦了一輩子,卻只懂得銀行理財,這樣真的算是理財嗎?到了父母們這個年紀,再追求高風險的話,又真的划算嗎?年輕人理財,該像父母一樣保守,還是應該追求更高風險和收益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一、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只懂得銀行理財,真的划算嗎?

不可否認,父輩們那個年代的人,思維和目前的年輕人肯定是有所差別的。說白了,他們會更加喜歡存錢,甚至平時有可能非常節省,一分錢都捨不得花,所為的僅僅是多存下一些錢而已。

而這些存下的錢,他們卻只是拿來放在銀行里而已。坦白講,這的確算是相對保守的一種做法,但從理財的角度來看的話,這樣又有些過於保守了,畢竟長遠來看的話,如此投資肯定是跑不贏通貨膨脹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這樣也好,畢竟錢也存下來了,雖然只是享受非常低的收益率,但如果本金高的話,收益也肯定非常不錯的。而且,不論年輕人怎麼勸他們,最終都是勸不動的,這便是思維上最大的差別。

二、到父母這個年紀,真的適合追求高風險嗎?

我們都知道,想要獲得高收益的話,一般都有兩種途徑。其一,便是在本金足夠多的情況下,儘量選擇收益率低的產品,即便收益率低,但最終也是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的,這便是本金的力量。

當然了,還有一個途徑,那便是追求一定的風險。說白了,如果本金較少的話,那收益率更高的話,我們所能夠得到的錢也自然就越多。只不過,收益往往和風險是並存的,很多時候,或許我們真正體會過這種風險,才明白有多麼可怕。

所以個人覺得,到父母這個年紀的話,他們更應該做的並非是追求高風險。因為,這個市場能夠讓你掙錢,也同樣會讓你虧錢,而且最終還有可能是讓你血虧,如此,不是把多年存下的錢都浪費掉了嗎?

三、年輕人理財,該保守還是該求風險?

如今這個社會的年輕人,其風險接受能力肯定要比父輩們強很多,因為,我們所接受的不光是銀行理財產品,更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讓我們認識到了更多的理財產品。例如,股票、基金、黃金、信託、保險甚至是房地產等等。

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儘量追求高風險,也肯定是沒錯的。當然了,這裡也是有一個前提的,那便是我們要對自身的風險接受能力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和了解,只有這樣,哪怕真的是有損失,也才會把握在我們的接受範圍之內。

另外,雖然小胖支持年輕人追求高風險,但與此同時,我們大部分的錢還是應該用來購買風險等級較低的產品。只有如此,未來哪怕真的有所損失,也不會讓我們覺得太過於心痛,不是嗎?

很多時候想想,父母們好不容易存下的錢,如果真的是去追求高收益而最終虧了的話,他們肯定會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小胖都是勸自己的媽媽購買保守一點的理財產品,只有這樣,才能算是穩定的增長。

當然了,如果年輕人對於理財產品懂得較多,甚至是理財思維較豐富的話,也可以幫助父母們理財。這樣一來,就不算是浪費了他們的存款,也才能夠將本金的收益最大化,不是嗎?

那麼,父母們辛苦了一輩子,卻只懂得銀行理財的話,您覺得這真的算是理財嗎?在您看來,理財產品的風險,又會有多大呢?年輕人理財,該追求風險還是收益呢?歡迎一起在留言區聊一聊!

(打字不易,看完請幫忙點個贊哈,如果您喜歡小胖的文章,也請關注一下,小胖先謝過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juvWHQBLq-Ct6CZ2f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