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綜藝《奇葩說》的辯題《博物館著火了,救貓還是救畫》火了。
這個辯題稍顯荒謬,無名小貓怎麼可以與傳世名畫相提並論?
但在實際辯論中,可憐弱小的無名小貓借著生命和弱者之名屢次打動觀眾柔軟的內心,而脫口秀主持人李誕一句「比《蒙娜麗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燒』 的《蒙娜麗莎》」更是將觀眾逗得捧腹大笑,藝術就這樣被消解,傳世名畫就這樣輕易被捨棄於火海。
李誕辯論現場
在觀眾會心的大笑中,這個辯題顯現了新的意義。
當這個問題擺在現代人面前,真正的弱者,或許不是那隻貓,而是那幅畫。
藝術品作為千萬年來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和美的化身,已然是陌路人。
這在中國人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
《中國青年報》在2015 年10月份報道中提到,僅有 17.3% 的受訪者表示經常去博物館,61.1% 的受訪者只是偶爾光顧。
根據2015 年中國博物館數據分析,平均每位公民約 2 年才走進一次博物館。
陳丹青曾寫文痛惜「中國人不重視美術館」,「中國甚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術館」。
蔡康永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發言:「如果我們必定會死,讓宋徽宗的書法留下來,讓蘇東坡所畫的山水留下來,因為我們希望我們人類記得,我們曾經達到的高度,而不是像我們現在,這麼墮落的樣子。」
蔡康永辯論現場
我們現在是什麼「墮落」的樣子?
2016年4月,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在博物館拍照的人都很傻。」他談到很多藝術品的照片在官網上都有高清圖片,但很多觀眾還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拍照上,而忽視了看具體的作品。
即使走進了博物館,也沒有「鑑賞」,只有「打卡」。
大多數現代人已經喪失對美和文明的感知力了。
為什麼蔡康永要高呼,如果我們必須死亡,讓宋徽宗的書法留下來,讓蘇東坡所畫的山水留下來?
因為中國的藝術品凝聚的是中國人的情感,凝結的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於愛、恨、慾望以及對生存、死亡的思考。它承載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承載了我們的人生和理想。
讀懂中國藝術,既是重新喚醒我們對美的感受力,也是重新認識中國藝術中傳遞的中國人獨有的情與思。
你或許從來不知道:
史前豬的形象可能代表北斗七星?
青銅鉞會露出血盆大口的笑臉?
鼎是商周時代的「百科全書」?
……
河姆渡人所制的黑陶上面刻畫了豬的形象。豬的畫法,既真實又抽象,由長短不一的線條和圓扁不一的形狀所構成。這黑陶豬可能就是最早的北斗的象徵,它身上有一個大圓圈,說不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顆星星。
豬紋黑陶缽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博物館藏
商周是一個充滿魔幻色彩又讓人不寒而慄的時代,斧鉞是當時權力的象徵。其中有銅鉞表面用鏤空的手法鑄造出了表情奇特的人面,最奇怪的是可以用血盆大口來形容的大嘴,嘴角一直咧到眼皮底下。當一柄斬殺人頭的鉞變成一個咧嘴大笑的人頭的時候,那種恐怖的威懾力不言而喻。
「亞丑」鉞 商代 山東省博物館藏
青銅器表面有著複雜的紋樣,有饕餮紋、鳳鳥紋、龍紋等,雲氣、火紋、雷紋等,還會淺浮雕或高浮雕的動物。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書《左傳》中,有一個「問鼎」 的故事,王孫滿教訓覬覦周王王位的楚王,其中談及「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意為大鼎將各地的物像都鑄造在鼎上,應有盡有,於是這個鼎就變成了一本「百科全書」。
四羊方尊局部圖 商代晚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你現在是否感受到了中國藝術品的美?你是否刷新了對中國藝術的認識?
中國藝術中什麼都有,有神話,有傳奇,有愛情,也有怨恨,有傷感,有離別,還有疾病,恐怖、死亡。
中國還有許許多多說不盡的藝術品……
你是否還想再聽些中國藝術品的故事?
金縷玉衣可以保佑人靈魂不滅?
曾侯乙墓編鐘有4個支架小金人?
秦始皇的兵馬俑中還有文官和雜耍藝人?
消泯於史書典籍中的曾國與中山國,如何在幾千年後展露在世人眼中?
當你想像這些璀璨的文明瑰寶消失於火海,在歷史上消弭無痕,現代人連認識的可能性都沒有的時候,你的心痛了嗎?
但事實上,即使這些藝術品歷經艱難與歲月,如今在博物館中閃耀著歷史與文明的光輝,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它們?
為此,我們專門準備了一門中國藝術史課,由央美名師黃小峰老師講述從史前到近現代7000年中國藝術史。
每一次課都會從具體的藝術品解讀出發,深入一個藝術史現象或藝術史問題,所有課最終組成中國藝術史的大脈絡,帶聽眾真正聽懂藝術品的聲音,感受中國藝術的文明與美。
《黃小峰精講中國藝術史·50堂現代人的美育必修課》
限時特價 99元
原價129元
點擊收聽《黃小峰·精講中國藝術史》發刊詞
聽完全部課程送《中國藝術與文化》紙質書
(聽課並打卡,全部打卡後送書)
走進央美名師的課堂
學藝術,最怕的是嚴肅枯燥,好不容易產生的興趣又會被掐滅了,這正是我們特別邀請黃小峰老師來為這門課挑大樑的原因。
黃小峰老師來自來自全國一流的藝術院校——中央美術學院,他有著20餘年研究藝術的經驗,還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的副院長,可謂是桃李滿天下,門生無數。
老師在講課時,會格外注重啟蒙和個人感受,他的著作《中國人物畫通鑑5:西園雅集》,就被讀者稱為是全系列裡面最明白曉暢、最有趣的一本;他為唐代名畫《虢國夫人游春圖》撰寫的解讀小冊,豆瓣評分高達8.6分,底下一水的評論都在稱讚「有趣」「很好玩」「當年的啟蒙讀物」等等。
中國藝術當中有很多疑難重點,比如青銅器當中最複雜、最精美的一種:曾侯乙尊盤,它的介紹就經常讓人看不懂,專業性詞彙特別多,蟠虺紋、分層聯結、失蠟法等等,都讓人看得頭疼。
但是在黃小峰老師的敘述下,我們就像是身臨其境。他會先教我們怎麼觀察細節,讓我們產生感性的體驗,然後再慢慢展開詳細的講解:
「
曾侯乙一定喜歡美酒,墓里有2個一米多高的大尊缶,重達三百多公斤。更驚奇的是一個大尊盤,把裝水的盤和裝酒的尊合二為一,加上熱水就可以溫酒了。大尊盤上除了爬滿了各種怪獸,最讓人驚嘆的,是口沿處裝飾了無比複雜的鏤空花紋。猛一看,真讓有密集物恐懼症的人發暈。這是採用最先進的「失蠟法」所鑄造出來的,是中國青銅中最早的失蠟法器物。
」
這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段,但就已經營造出了曾侯乙墓中龐大、神秘、肅穆的氛圍,引出了尊缶、鏤空花紋、失蠟法等等你必須了解的專業詞彙。等到哪天你再去博物館的時候,一下子就能知道自己該怎麼欣賞藝術了。
老師還很擅長用統領性的視角,來擴張我們對藝術的整體認知。
比方說他會告訴我們藝術並不總是陽春白雪、美好平靜的樣子。藝術的故事裡什麼都有,有神話和傳奇,有愛情和怨恨,有傷感和離別,還有疾病、恐怖和死亡。面對藝術里體現的人生百態,要有膽識和勇氣。
「
在中國藝術中,墓葬藝術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類型,下到地下的古墓里,在其中體驗藝術的力量,常常能讓我們這些現代人有一種莫名的肅殺之感,似乎看到了生與死之間的距離。
」
而當你站在一幅元代的唐卡面前,那些泛著詭異的藍綠色、戴著骷髏串珠的密教大神,無不讓我們感到從肉體到心靈的震顫。」
黃小峰老師在課程當中,揉入了他多年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在保證高水平的同時,也保證了欣賞藝術需要的主觀性、感受性。這樣的課程,你一定不能錯過。
課程亮點
1
一段完整的藝術史:從史前到近代
按藝術史重要階段劃分,歷朝歷代的藝術有何特色,一目了然,避免了市面上其他藝術課常見的零碎、雜亂無章的弊病。
課程大綱
2
一系列知名的藝術品:它們如何名動天下?
每節課都以一個藝術品為開頭切入,總共細講了300+件重要的藝術品,以後你在市面上看到跟藝術相關的圖書、展覽時,裡面提及的大機率都會是你已經知道的藝術品。
除了青銅等「國之重器」之外,名畫《清明上河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東漢畫像磚、敦煌壁畫、名家書法......我都會在課程中一一講解。
3 一次深入的精神交流: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
課程涉及100餘位著名藝術家,譬如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韓干、蘇軾、李公麟、龔開、黃公望、倪瓚、弘仁、髡殘......學完這門課後,不管你在哪裡聽到這些名字,你在條件反射下就能知道他們對應的是誰,有什麼特色,並且還能針對他們的畫作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4 一次生動的學習體驗:重現鮮活的歷史現場
課程當中的很多藝術品,你都能在不同的博物館裡看到。看到它們,你會知道古人的衣食住行是什麼樣子,城市風俗是什麼樣子,以及不同朝代的文化重心是什麼樣子......如果你之前接觸到的歷史,是遙遠的、枯燥的,那麼在這門課里,你會看見鮮活的歷史現場。聽完每一節課後,只要你閉上眼睛,那些人、那些場景、那些歷史,都將生動地重現在你眼前。
限時特價 99元
原價129元
邊聽邊打卡,完成所有打卡
送《中國藝術與文化》紙質書一本
掃描圖片二維碼,即可購買
點擊,訂閱《黃小峰精講中國藝術史》專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hEfr24BMH2_cNUgbi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