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隸屬於安徽省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東臨安慶市區,西與潛山市、太湖縣相連,北隔大沙河與桐城市相望,南與望江縣相連。懷寧出過不少廣為人知的名人,《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焦仲卿與劉蘭芝,清代篆刻家鄧石如,京劇大師楊月樓,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兩彈元勛鄧稼先,詩人海子(原名查海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城市裡的人每天都會接觸懷寧人,更不會知道這些人大多來自懷寧南部的一個鎮﹣江鎮鎮。
懷寧縣地圖,懷寧老縣城石牌,現已遷到高河。
(懷寧高河鎮查灣村詩人海子故居,查作姓氏是讀zha,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浙江,如浙江嘉興金庸原名查良鏞。)
江鎮是江鎮舊名江家嘴,安徽懷寧南部靠皖河的一個小鎮,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漁市碼頭,卻隨著皖河河道淤塞及水運衰退以致繁華不再。然而,頭腦靈活、勤勞實幹的江鎮人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憑著自己的「蒸」功夫,將自己的家鄉江鎮推到了國人的視野中。看上去這裡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江鎮的面積才77.7平方公里,總人口也只有3.65萬。但其實這裡的人個個深藏不露,不信,你看看他們的面點功夫就知道了,因為這個普通的小鎮是中國的饅頭之鄉。而且此鎮的居民大多是選擇外出開白案或者早餐店,當然相當的富裕。不是小麥主產區,居民飲食也不是以麵食為主,但是從這裡走出來的以「江鎮包子」為主要代表的面點卻聞名全國。
城市中這種以包子為主打的小吃店,大多是江鎮及附件地域的人在經營,多是夫妻檔。
」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江鎮做饅頭,人人有一手。」這是這裡的一句諺語,也是真實的寫照,該鎮是中國首個面點師之鄉,全鎮一半以上人口從事面點行業,從業人數多達2萬人。也就是以為這個鎮的成年人幾乎都在全國各地經營者早餐面點饅頭生意,用一個個不起眼的饅頭、包子,每年「蒸」來近10億元的收入。江鎮及附近的四五個鎮,據保守估計約有10萬人常年在外從事面點行業。做早餐很辛苦,每天都要凌晨兩三點就起床,江鎮人最不缺的就是能吃苦。
過年街景
面點業的發展也推動了整個行業鏈條的延伸,在江鎮,從事「江鎮蒸籠」的企業已經有40多家,從業人員800多人,年產值近億元。江鎮郵政存儲是安徽省第一個突破10億的鄉鎮,現在江鎮鎮農民人均儲蓄、存款總額仍據安慶市各鎮之首。
今江鎮的街巷上,少見破落的平房,更多的是外表光鮮的農家別墅。別墅的門裡門外,則多是老者、婦女攜著孩子,少見正值壯年的男人。江鎮上,如北街的早餐鋪一樣,在本地做包子、饅頭一類面點的人並不多。「都在外地做」,江鎮街上早餐鋪老闆稱。每到春節,鎮上總是停著全國各地車牌號的小車。蒸功夫,巴比饅頭,饅鄉人等知名早餐品牌都是來自於江鎮。
江浙滬第一早餐品牌巴比饅頭,現有門店3000家。創始人就是江鎮人劉會平,1997年,初中輟學的劉會平來到廣西南寧,以5000元價格租了個門店,開始帶徒弟做包子。1998年其又輾轉來到上海,打拚了三年後,有虧也有賺。最終劉會平決定還是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包子、饅頭上。2000年,劉會平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西路開了一家叫做「劉師傅大包」的早餐店,主營包子、饅頭等早餐食品。靠著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和不錯的口感積累的口碑,「劉師傅大包」在南京西路站穩了腳跟。2003年,由於劉師傅大包無法註冊,而且出於迎合年輕人喜好的目的,劉會平便換了一個洋名字——「巴比饅頭」,註冊了「上海巴比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包子工廠也開始投產。2005年開始,借著越來越大的名聲,「巴比饅頭」開始接受加盟,這種低成本的擴張模式讓「巴比饅頭」在當年9月就突破了50家店,2010年則突破了500家。
2010年,劉會平進一步設立中飲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集中管理經營「早餐生意」, 中飲股份的產業鏈也形成了包子、饅頭、粗糧點心、餡料及粥品飲品。2016-2018年,中飲股份實現營業收入約7.20億元、8.67億元、9.90億元,期間對應的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0.38億元、1.13億元、1.43億元,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連年增長,並且在最近兩年凈利潤增加明顯。
2018年8月起,中飲巴比股份有限公司就由國元證券進行IPO輔導,而近日上市輔導已經完成,這意味著其離衝擊A股更進了一步。如果成功上市,它就將成為A股「饅頭第一股」。小小的包子饅頭被劉會平做成了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