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每日皮膚是這樣上新的……

2022-07-13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星空的每日皮膚是這樣上新的……

我們時常沉醉於大自然各種絢麗的色彩,藍天白雲、紅霞赤日、七色彩虹……其實,天空中最大的調色盤,是浩瀚無垠的宇宙。它可以調出萬千色彩,塗抹在各色星辰上,點撒在每處角落中。同時,宇宙也是最深邃的老師,它用這些顏色訴說著天體萬物演化的故事。那麼,宇宙中的恆星、亞恆星(質量小於恆星的天體)、星雲等天體的顏色是如何產生的呢?不同顏色的天體背後又有著哪些物理知識呢?

宇宙中顛倒規則的冷暖色系‍

恆星顏色不同的原理。光子的波長由低到高時,顏色逐漸由「冷」到「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將紅橙黃一類的可見光歸為暖色系,將青藍紫一類的可見光歸為冷色系。然而,在宇宙中,溫度偏高的恆星呈現的是冷色系的藍、白色,溫度偏低的恆星呈現的則是暖色系的橙、紅色。這是為什麼呢?

天體在溫度、亮度上的分布。可以看到天體的顏色和其溫度、大小有著對應關係(0開爾文相當於-273.15攝氏度)

恆星表面發光的部分主要由氫組成,引力壓縮使得恆星表面的氫不斷升溫升壓,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氫開始發生核聚變,產生巨大熱量。氫原子外的電子在獲得熱量後運動發生改變。在這個過程中,電子會把獲得的熱能變成光子釋放出去。無數的氫原子不斷輻射出各種光子,於是就產生了我們看到的星光。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光子能量越高,則波長越短。因此,在高溫恆星表面,釋放出的光子能量多,波長短,顏色就偏冷色系;反之,低溫恆星表面,釋放出的光子能量低,波長長,顏色更偏暖色系。‍

天體的色彩「身份證」

除了溫度外,宇宙中天體的顏色往往反映了天體自身的許多屬性,如年齡、大小等。我們會發現藍白星多是巨星,而橙、紅星多是個頭較小的矮星。為什麼溫度低的恆星大多體積偏小而溫度高的恆星則體積較大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天體的色彩「身份證」上都記錄著哪些信息吧。

褐矮星

——「發育不良」的亞恆星‍

褐矮星

恆星誕生於大片分子組成的氣體雲。大團氣體經過引力牽引,聚集成球體,然後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向內擠壓、升溫,最後達到核聚變的「點火」臨界值,一顆恆星「新生兒」成功誕生。

褐矮星是這批「新生兒」中的例外,它是一顆演化失敗的亞恆星,我們稱之為矮星。演化失敗的最直接原因是誕生初期的氣體雲不夠多,聚集在一起的氫氣壓力不足以把它們擠壓到核聚變臨界點。雖然沒有成功進行核聚變,但在引力擠壓過程中,其內部仍產生了熱量,其表面有效溫度在200~300攝氏度,輻射出來的光子能量較低,波長較長,因此褐矮星整體呈現出暗褐色或棕色。

藍巨星

——大塊頭有大能量‍

恆星形成之前的氣體雲團塊有大有小,當部分氣體雲十分龐大時,它有可能就會孕育出一顆塊頭很大的恆星。這種恆星質量通常是太陽的數倍甚至幾十倍。

由於大塊頭恆星內含有的物質更多,在引力作用下向內的壓力就越大,由此產生的熱能就越高。這就意味著,大塊頭恆星的表面溫度會更高,可達到數萬攝氏度,遠高於太陽。這種高溫的恆星,發出的光子能量更大,偏向藍光。因此,這種大塊頭恆星被稱為藍巨星,更稀有的超大恆星我們稱之為藍超巨星。

紅巨星

——遲暮的老年恆星‍

科學家根據太陽的質量和演化現狀,計算出未來50億年後,太陽也會成為一顆老年的紅巨星(1AU表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為15億千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宇宙萬物沒有永恆,恆星一樣有年齡和壽命,這就意味著恆星也會有「年老體衰」的一天。當一顆恆星步入晚年時,它會逐步演化到另一個階段——紅巨星階段。

當恆星內部的氫經過漫長的核聚變後會逐漸枯竭,內部在引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塌陷。這種向內塌陷的擠壓過程會產生更高的熱量。而內部物質塌陷的同時,外層剩餘的氫會填補塌陷空間。這時,內部升高的熱量傳導給外層掉下來的氫,導致外層氫聚變的能量急劇升高,從而使外層向外膨脹。雖然外層熱量短暫升高,但由於表面積擴大的速度更快,因此整個表面的有效溫度相較原先的溫度反而有所降低。此時,一顆體積急劇膨脹,表面溫度較低,呈橘紅色的紅巨星便形成了。紅巨星的形成是恆星內部開始萎縮導致的,這個階段也標誌著恆星步入了晚年。

超新星爆發

——宇宙中絢爛的「焰火」‍

(左)超新星爆發時的概念圖(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右)超新星遺蹟一蟹狀星雲(圖片來源/哈勃太空望遠鏡)

步入晚年的恆星,內核的燃燒劇烈而短暫,因此,紅巨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演化完畢,進入生命的尾聲。而年邁的恆星在死亡之前,還會以一場絢爛的「焰火」作為謝幕,告別自己「光彩奪目」的一生。這就是一顆恆星「臨終」前留給宇宙的最後獨白——超新星爆發。

進入紅巨星階段後的恆星,內部核聚變會愈發劇烈,各種原子的聚變相繼發生,直至最後無物可燃,只剩下鐵核(恆星的核心是鐵原子的內核球)。此時的恆星再也沒有向外輻射熱量來對抗引力的能力了,整個恆星外層的物質瞬間以極高的速度掉入核心,並產生反彈激波,導致整個恆星發生不可逆轉的大爆發。內核外所有物質在數小時內全部噴發而出,猶如一場壯麗無比的「焰火」表演,它產生的光亮甚至可以照亮整個星系。

白矮星

——宇宙中緻密的「殘骸」‍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的普通恆星天狼星a以及一顆白矮星一天狼星b

超新星爆發是恆星「臨終」時內核球外部物質的爆燃,但它的內核球作為「臨終」的「殘骸」,將會保留下來並在超新星爆發時演化成其他天體——白矮星或者黑洞。太陽在未來就有可能剩下一顆白矮星「殘骸」。

由於是由恆星的內核球演化而來,因此,白矮星是極為緻密的天體。其大小一般只有行星大小,但密度卻是一般恆星的百萬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fbb82b582ca52b838af682827d006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