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閱讀|那些從影視跳槽到遊戲的人過得怎麼樣

2022-03-26     每經影視

原標題:周末閱讀|那些從影視跳槽到遊戲的人過得怎麼樣

作者|椰子樹 雪夜楓鱗

「干影視或是干遊戲都很難,其實很多人的內心都在搖擺橫跳」,剛從上一家遊戲公司離職的小王告訴河豚影視檔案。

去年以來,「網際網路寒冬」的言論四起,疫情使經濟增速放緩,整個大環境都不容樂觀。其中,影視和遊戲行業作為人員流動比較頻繁的兩個領域,受資本和政策的影響較為明顯些。

相愛相殺基本可以概括這兩個行業的關係。在學校時,影視動畫技術和遊戲技術的專業學習時常不分家;畢業後,高薪可以為遊戲行業吸引一批人才,但也有人願意為了熱愛在影視特效、後期行業積累經驗慢慢來;中途,遊戲行業幾乎從未停止在影視動畫行業挖人,但遊戲版號一次兩次的收緊又讓跳槽來的影視人灰心、離開......

有意思的是,行業里的一批外包公司因此被催生得愈發茁壯。有項目,對人有需求,薪資也不低,靈活程度更高。雖然福利和穩定性不如一些大廠和公司,但在目前這種環境下,外包公司本就不穩定的特性似乎也成了某種穩定。

小王告訴河豚君,對於大多數像他一樣從影視行業跳槽到遊戲行業,最終又離職的中年打工人們來說,現在擺在面前的無非就是三條路:繼續找機會跳槽、去外包公司或是回老家干別的。

動畫人和遊戲人,曾經都是一家人

圖片來源:河豚影視檔案

嚴格來說,實際上是影視行業里做動畫的那批人和遊戲人,在最初的專業學習中難捨難分。這也從源頭上導致了兩個行業里人才的頻繁流動。

就動畫行業而言,「做動畫難,做原創動畫更難」在圈外人眼裡已經成為了某種共識或常識。但對於真正的行業從業者而言,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技術保障,前面說的「難」都不會太難,離場率、行業情況或作品也都不會太顯得糟糕。

只是近幾年來, 行業環境離理想狀態越來越遠。

若森數字副總裁楊磊告訴河豚影視檔案,「大概在2015年前後,有一股資本熱潮湧入動畫領域,很多公司在融資方面比較順利,也就相應地給了很多原創動畫團隊機會。可是一旦沒辦法持續創造利潤,融到的資金也總有花完的一天。」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大環境的影響,資本開始慢慢退場,動畫公司也失去補給。

圖片來源:若森數字網頁截圖

就番劇領域而言,由此導致的最明顯變化在於,很多動畫公司的生產力開始從自製或其他業務轉為主要服務於平台。「因為平台投資了一批動畫公司,一些公司的屬性發生了變化,現在他們相當於是TO B的商業模式」。楊磊說道。

做原創動畫的團隊開始變少、也變得更難。

與此同時,遊戲行業挖人的動作還在持續。「他們經常會用雙倍甚至三倍的價格挖人」,若森數字的製作總監翁世華告訴河豚君,「全流程的人才都流動得很頻繁,而且相對而言動畫是比較鍛鍊人的」,這也導致了優質動畫人才的「搶手」。

「可以搞藝術,但是沒必要」這句話經常活躍在許多影視創作者的自嘲中。對於動畫行業來說也一樣,「有些人真的覺得沒必要他就走了」,一位從業者告訴小娛,「都是干差不多的事,對於很多打工人而言,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人才被挖,動畫和相關的影視特效行業更加求賢若渴。前段時間在B站以個人歷時兩年半自製CG短片登上熱榜第一的up主小高向娛樂資本論透露,圈內已經有不少相關的公司向他遞出了橄欖枝,其中不乏業界知名團隊。

另一邊,本以為遊戲行業再一次的版號收緊,可能會有一些人才回流。但實際並非如此。

「我在招聘網站上看見很多從遊戲公司離職的人,他們的心理預期薪資還沒有完全降下去,所以可能還是存在繼續跳槽的情況,期望著能不能有下一個遊戲公司,或者說進平台,但實際上平台裁員也厲害。」翁世華說,「在遊戲行業里,如果說項目被砍很頻繁,一個人在一年內跳槽三次其實都屬於正常現象。」

但這些兜兜轉轉徘徊在遊戲行業門口、或是還在某家遊戲公司里尚未離去的大家,真的比在原行業更好嗎?

逃到遊戲行業,未必更好

動畫和影視特效的人才具有相當一部分重合率,而在大多數影視人眼中, 這部分人才的流失背後,往往都有遊戲公司在虎視眈眈,甚至會將遊戲公司看作是影視工業化進程緩慢的始作俑者 。然而,事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非黑即白。

成都專職製作遊戲特效外包的心海告訴河豚君,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曾經收到了大量影視特效出身的求職申請。平均算下來,10份簡歷里大概有2-3份來自影視行業。

某遊戲特效師招聘要求

當時的遊戲公司能夠給出許多份誘人的高薪。北京的影視公司中,初級員工的工資在6千到1萬之間。但正如前文所述,遊戲公司會會直接用2-3倍的價格挖人。一名影視特效的初級員工跳槽到遊戲公司,最多可以拿到3萬月薪。

即便是成都這樣的准一線城市,遊戲公司的工資同樣極具吸引力。

據心海介紹,成都的影視特效工資基本在6千至8千左右。雖然這些人跳槽到遊戲特效公司,需要經歷一年左右的培訓磨合時間,初期的工資也不及他們已經達到的薪資水平, 但只要度過了這段時間,遊戲特效的薪資上升空間顯然要好於影視特效。

只是,從去年開始,版號寒冬讓遊戲行業再次處於危機之中。

之前 《版號「消失」的235天》 一文中曾經提到,發不出版號的時候,砍項目就成了家常便飯。到了今年,這種趨勢依舊在延續。

騰訊網易等巨頭在關停並轉不賺錢的項目,莉莉絲和iGG這種出海企業也在精簡公司團隊,更不用說一些一直在擴張但作品遲遲無法上線的企業,縮減公司規模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小公司的狀況則更加慘澹,從去年版號停發到12月,總共有1.4萬家遊戲相關公司註銷,小微企業正是其中的絕大多數。

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公司不再需要更多的常駐特效人員,小公司直接倒閉破產,動畫、影視特效人才向遊戲領域的流動之路受到了阻礙。

圖片來源:截圖

安吉是一家遊戲特效公司的HR。她告訴河豚君,原本公司對於影視特效轉行採取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挖角也是家常便飯。但今年為了收緊銀根,節省培訓員工所需要的開支,他們已經開始避免接收這部分轉行的員工了。

值得一提的是,心海聽到許多跳槽到遊戲特效的同行抱怨,雖然薪水還不錯,但很多人去年都沒有拿到年終獎,也讓他們心裡結了疙瘩。

回老家還是去外包公司,是一個問題

如今,去遊戲公司不再意味著能夠獲得一份優渥的工作,大部分轉行的影視人開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據河豚君的觀察,回老家工作和進入外包公司,成為了大部分動畫或影視特效人最終的選擇。

安吉告訴河豚君,很多影視特效人離開原來的公司,主要動力就是想回老家工作。大城市的工作壓力大,影視行業的頹勢讓他們的日常收入漸漸無法支撐正常的生活開銷。「葉落歸根也是大部分人終歸要選擇的」,於是趁著這個看似衰退的當口,很多影視特效人選擇了回老家。

選擇回家,伴隨而來的是下一步的就業方向。心海認為,之所以有大量影視人才流入遊戲行業,是因為現在中小城市也開始擁有大量的遊戲公司。從2018年開始,騰訊和網易這樣的遊戲巨頭已經開始在二三線城市圈地,廈門和長沙是他們的主要遷移地點。

而大量的影視公司仍然集中在一線城市。如果想要在影視領域闖出一番作為,指望家門口的影視公司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決定回老家,那麼進入當地的遊戲工作室就是最為順理成章的選擇。

除了當地的遊戲工作室,更多的動畫或影視特效人則進入了廣告、婚慶等行業。這兩個領域在全國各地的剛需性強,對於設計和審美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這批轉行影視人的職業能力。

某廣告設計崗招聘要求

當然,許多人仍然在堅守,他們選擇暫時留在大城市,進入特效外包公司。據心海的介紹,雖然遊戲公司本身一直在控制規模,影視行業也不景氣,但像他們一樣的特效外包公司一直不少,有能力的特效人甚至可以成為自由職業者,自行接活兒。這遠比待在一家公司輕鬆得多。

相對而言,隨著正規影視公司和遊戲公司的下行趨勢,這批外包公司反倒被更快催生出來。一位常年居於甲方公司的影視從業者告訴河豚君,雖然大環境不景氣,但項目還是有很多。外包公司的身影或多或少會出現在各個項目中,並且「價格一年比一年更高」。

這批外包公司分為兩類,一類是心海所在的公司,專門做遊戲特效外包或者影視特效外包,服務範圍相對較窄。另一種則是二者兼顧,影視行業的項目可以接手,遊戲項目的特效製作也可以勝任。

比如2點10分,他們最初就是從承接外包工作開始起家。目前,兩點十分的主業是製作原創動畫,但他們也沒有放棄動畫特效的外包工作。這其中既有像《王者榮耀》一樣的遊戲客戶,也有諸多影視和動畫項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外包公司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局限,那就是項目的不穩定性。

河豚君曾經多次在各個行業群里見到許多特效外包公司的商務給自己的公司招攬訂單,也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商務。他們向河豚君抱怨,「現在拉訂單真的很難,尤其是新的客戶」。行業風險增加的時候,客戶總是更傾向於去找那些多次合作過的外包公司,而非新的合作夥伴。

不過,對於一般的動畫或影視特效人而言,不小心「被繁榮」起來的外包公司的確成為了他們能留在這個行業的一條重要道路。

總體而言, 無論是在影視或是遊戲行業,特效以及全流程人才都處在一種不穩定中。影視公司留不住人,遊戲公司也沒法再多招人,雙方陷入一種拉扯的局面,打工人們在行業大勢下多少有點成為NPC的態勢。

「我覺得可能是自己進入行業的時機不好,但誰說外包公司不能給我下一個跳槽的機會呢?」從遊戲大廠離職的小王終於想好了,休假半個月後,他已經做好了去外包公司入職的準備。

編輯 |文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f2131a0af6f586b990c5f8ceaec3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