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農拿出一借條,張口向政府索要1100萬,專家看後給8萬
所有的熱血男兒應該都會有一顆報效祖國的忠心。在戰爭時期,抒發自己愛國的最直接途徑便是穿上軍裝,為國家而戰鬥,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會退縮。但是,打仗並不是孩子們之間玩的過家家遊戲,而是真正的流血。戰場和戰爭是殘酷的,古語都說,一將成而萬骨枯。戰爭不僅僅是流血,還要各方面的統籌。兵馬尚未開動,糧草便需要先動,這也說明了,在戰爭時,糧草等後勤必須要充分準備。一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戰爭就會立即陷入被動,等待士兵的,可能就是滅頂的失敗。
縱觀這麼多年,我軍在抗戰時期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數不勝數,無論是面對日軍還是蔣介石部隊,我軍表現出的精氣神都是敵軍不可比擬的。但是大家似乎忘記了一個問題,在抗戰時期,我軍的裝備十分之差,沒有好的槍枝,也沒有充足的彈藥,更沒有整齊的軍裝,甚至連糧草都無法準備充足,戰士們往往是吃一頓餓一頓。相比較而言,敵軍的裝備就非常充足了。三餐無憂,甚至還能吃到肉食。這麼看來,我軍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是多麼驕人!是多麼不容易。那麼我軍在如此貧困的局面下,那麼多人的吃飯問題到底應該怎麼解決?
其實面臨這樣的情況並不只有我軍。在元末明初,朱元璋也遇到了相同的情況。朱元璋家境貧困,幼年的時候不得已去寺廟撞鐘來維持生計,但是在元朝不斷的重壓下只好揭竿而起。在經過十幾年與敵對勢力的博弈後,朱元璋順利在南京建立了政權,是為明朝。明朝建立初期,北方依然有不少的殘餘元朝勢力,對於明朝的政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時朱元璋面臨的局面也是非常嚴峻的。國家剛剛成立,國庫並不富裕,想要供給軍隊並不現實,此時朱元璋將南方的糧食運往北方以供給部隊。但是路途遙遠,除去損耗,加上運費,到北方的糧食已然不多,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於是,朱元璋採用了另一種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採用了軍屯的策略,所謂軍屯就是在軍隊不征戰期間,劃地自己耕作,用自己收穫的糧食來供給自己軍隊的糧草需求。這個辦法看起來是當時解決問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但是我軍面臨的情況跟朱元璋遇到的情況又有著很大的不同。不同點在於,朱元璋已經建立了明朝政權,有了穩定的根據地,這使得軍團策略可以正常執行。而我軍大部分情況只能採取游擊戰,這就意味著我軍並不常駐在某一區域,這使得軍屯的策略無法執行。那我軍到底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還有一種情況也非常普遍,那就是借錢買糧食。我軍採用的也是這樣的方法來解決糧草問題。借錢自然不會找普通人借。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大部分人都是居無定所,因此只能找富商借錢,寫下借條,許諾日後戰爭結束還款。這樣一來,軍隊的糧草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但是債總是要還的,當新中國成立以後,一個個債主便找上門,要求政府將當年的借款還清。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出現了一位最大的債主。
原來,債主的祖父曾經是該地非常有名的富商,當時我軍在該地作戰時,由於糧草不夠,只得先與其祖父借款來應對緊急的戰事,許諾在戰爭結束以後,歸還借到的錢。後來,該債主家道中衰,流離失所,此事也就再也沒有了下文。債主郭建英在整理家中物品時,偶然發現了這張已經變黃的借條。但畢竟這件事已經過去有四十年之久了,借條是否有效並不確定,此時郭建英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到政府。
其實在很多時候,面對這一張年代久遠的欠條,很多個人甚至政府都是不予承認的,但是共產黨人並沒有反悔,因為他們知道,當年要不是這張借條,可能戰役就失敗了。從這點來看,各位不覺得政府的行為非常暖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