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2022-05-30     港渝網HCM

原標題:​南岸:科技成果不斷湧現 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領 力量。在區委區政府統一安排部署下,我區緊扣高質量創建廣陽灣智創生態城,首次建立市區科技工作會商機制,打造迎龍創新港,全力推動腦與智能科學中心、廣陽灣實驗室建設,大力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科技創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

自主研發

激活市場主體內生動力

2021年11月,2020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在全市獲獎的153項成果(企業)中,我區就占了42席,為全區科技創新工作交上了一張有分量的「答卷」。

獎項的背後,既是實力的認可,也是能力的彰顯。近年來,南岸區注重引導規上企業、高等院校、科研事業單位等主體的科技研發投入。2020年,我區用於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經費高達26.28億元,同比增長22.98%,位列全市第六。

企業是最核心的創新主體。2022年以來,我區已啟動全區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儲備庫,納入儲備企業140餘戶。區科技局聯合重科院啟動科技企業創新能力調查,積極篩選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高成長性企業,精準建立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儲備庫。

創新意味著搶先機。在南岸區白鶴路,重慶深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對高分子納米材料「全光譜氧化鈦」的研究,開發出兩款新材料消毒液:「國豬滅瘟靈1號」和「佳禧霍夫曼消毒液」。前者能有效滅殺非洲豬瘟病毒,較傳統方法成本更低、效果更佳;後者能有效滅殺203種已知病毒、細菌等,對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15天有效抑制率達到99.99%,均開創了「材料消毒」替代「藥品消毒」的先河。

重慶捲菸廠生產車間。記者 崔景印 攝

創新意味著提產能。近年來,重慶捲菸廠以創新創效為引領,每兩年開展一次「雙創十佳」技術評比,多項先進技術研發和應用於生產,讓重慶捲菸廠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利稅水平穩步增長。依託於「直轄市中支煙特色捲菸廠」定位和新技術應用,「十三五」期間,重慶捲菸廠捲菸總產量達到177萬箱,總計達到885億支。

創新意味著增效率。美心集團加速構建智能製造體系,如今,美心門業產線工人已由150人縮減至25人。一扇門只需30秒,便可完成板材「上線」到成品產出的全過程。

區科技局緊扣綠色創新發展定位,持續在推動科技企業成長上下功夫,加強全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評審和科技型企業入庫指導工作,推動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質增量。2021年以來,全區新增首次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7家,累計達到279家;新增科技型企業593家,累計達到1786家。

制度與平台

奠定發展堅實基礎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引領,科技創新需要合力。2022年2月25日,重慶市科技局與南岸區人民政府、重慶經開區管委會舉行科技工作會商簽約儀式,正式建立市區科技工作會商制度,並確定2022年會商議題。三方將圍繞高質量創建廣陽灣智創生態城開展工作會商,為南岸區、重慶經開區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早在去年7月,我區便出台了《支持綠色創新若干財政金融政策》,以及與科技創新實施相配套的「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 助科技工作者作貢獻」工作清單。在24條金融政策中,有眾多針對創新主體實施的資金獎勵。例如,對國家重點實驗室每年給予600萬元穩定支持經費,對首次通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規模以上20萬元、規模以下1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等等。通過發揮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的協同作用,南岸區創新發展被注入強大動能。

為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區科技局推動南山創新基金完成市金融監督管理局備案,並於5月10日完成工商註冊,今年以來支持轄區15家企業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3100萬元。

緊扣市、區科技工作年度會商議題,我區全力搭建科創平台。目前,全區正加快廣陽島長江生態環境野外觀測站、長江模擬器初步設計及概算方案編制,依託遠達環保全國首個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共建重慶市碳捕集與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完成覺醒睡眠與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創建方案編制。今年年初,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正式落戶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未來,該中心將錨定世界一流目標,打造腦與智能科學理論研究高地。

如今,南岸區正全力推動產學研合作逐步深化,讓創新成果不斷轉化、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環重郵創新生態圈,是我區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2021年9月,重郵「三院」一期項目正式啟用,為我區「十四五」期間提升科技研發力度、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保證科技人才供給等方面提供了保證。

同時,南岸通過產業主導、政策引導,引進培育一批高端科研機構。目前,全區建成市級及以上科技平台208個,包含國家級平台19個。

人才優勢

為創新注入活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支撐。南岸有眾多科技人才,為推動全區科技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21年11月,來自重慶交通大學的易志堅教授與全國其他9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一起,被評為「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歷時13年,易志堅和他的團隊研究出「力學治沙」方法,實施土壤沙漠化改造近20000畝,破解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世界級難題。

招商局交科院橋樑工程結構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區科技局供圖)

唐光武是招商局重慶交科院結構動力學專業首席專家。在他的帶領下,團隊完成了港珠澳大橋、雲南龍江大橋、福建廈漳跨海大橋、重慶多座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試驗研究,為我國橋樑建設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自重慶工商大學廢油研究中心的首席專家張賢明教授,從事廢油處理技術與裝備研究30多年,團隊科研成果超過200項,累計節能節油價值數十億元,成果被推廣到50多個國家。

如今,南岸區、重慶經開區對接國家和市區科技人才工作計劃,一批國家級、市級創新領軍人才正發揮科技示範效應,成為科技行業的「領軍人」「排頭兵」。依託重慶郵電大學科技園(重郵「三院」),我區將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持續培養大數據智能化等方面的科技人才,為全區打造創新創業高地、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注入活力。(本報記者 舒永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eae4a5ec671bed5041dacb735bd5c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