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隋文帝和唐太宗真的是鮮卑人嗎?

2023-05-22     醉輕弦V

原標題:「普六茹堅」和「大野世民」?隋文帝和唐太宗真的是鮮卑人嗎?

隋文帝楊堅和唐高祖李淵同出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的前身即北魏時期的軍鎮,楊家和李家與北魏時期六鎮之一的武川鎮淵源頗深。北魏時期能成為軍事貴族的漢人,幾乎都是被「鮮卑化」的,他們無論從血緣還是文化上,都和鮮卑產生了千絲萬縷、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繫。以姓氏為例,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前,楊堅和李淵的官方姓氏都不是楊和李,而是「普六茹」和「大野」。換言之,在西魏時期,楊堅應當被稱為「普六茹堅」,而李淵則叫做「大野淵」,這倆姓氏都是鮮卑姓。

根據《隋書》的記載,楊堅是東漢時期的門閥大族弘農楊氏之後代。弘農楊氏在漢晉之際乃是全國知名的名門望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東漢時期其家族曾出過「四世太尉」,可謂壟斷了政治資源。當然,這一家族更為人所熟知的應該是,曹操手下那個自作聰明,說出千古名言「雞肋雞肋,食之無味」的主簿楊修。但根據後人考證,楊堅真正的祖先很可能就是普通人,自稱「弘農楊氏」後代純屬是在給自己貼金。不過甭管他祖上究竟是貴是賤,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周時期,楊堅的家族那是相當顯赫。其父楊忠因為跟隨宇文泰一手打下西魏江山故而得到重用,為了表彰楊忠的功績,宇文泰給他賜鮮卑姓「普六茹」,並封「隋國公」爵位

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隋國公。薨,贈太保,諡曰桓。

自此,漢人楊忠搖身一變成為了「鮮卑人」普六茹忠。他的兒子楊堅,自然也為了普六茹堅。不過楊堅似乎並不喜歡這個過於「繁瑣」的姓氏,在逼迫北周最後一代皇帝「禪讓」並建立隋朝後,他立即更改回了自己原來的姓氏「楊」。至於他本人,除了曾經有鮮卑姓氏以外,和鮮卑人並無其他關係。

李淵和楊堅的情況差不多。李淵和楊堅還是有些親戚關係的,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是李淵的親姨媽。而獨孤伽羅的父親,也就是李淵的外祖父獨孤信,則是鮮卑人(一說是依附於鮮卑的匈奴人)。李淵的祖父叫作李虎,是曾經西魏的「八柱國」之一,也是跟隨宇文泰建立基業的核心人物之一,被宇文泰賜予了鮮卑姓氏「大野」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自此,漢人李虎正式更名為「大野虎」,成為了「鮮卑人」。他的孫子李淵也自然叫「大野淵」。這個姓氏頗有一種日式風味,尤其是「大野虎」,十分有喜感。

楊氏和李氏被賜鮮卑姓,並不是個例。北魏時期孝文帝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內容便是促進鮮卑族漢化,包括學漢語,穿漢服,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但這遭到了鮮卑內部保守勢力的抵制,孝文帝在世時尚能鎮住他們,但隨著孝文帝的去世,被壓制的鮮卑保守派徹底爆發,開始反撲。他們本著矯枉必須過正的原則,開始大力推廣鮮卑文化,久之在北方地區不少漢人出現了「鮮卑化」的趨勢,漢人被賜予鮮卑姓氏的情況也屬常見。

但隨著隋朝的建立,原先「胡化」的漢人都恢復了自己漢人的特徵,最典型的便是將姓氏改了回來。因此,李淵在進入隋朝之後便廢棄了「大野淵」的名字,改回了李淵。李世民出生時已經是隋朝統治時期,李淵早已恢復了漢姓,因此李世民和「大野」這個姓氏根本不著邊,他從來沒有「大野世民」這個名字。不過李世民身上的確有著鮮卑人的血統,前文說到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鮮卑人,而李淵的夫人竇皇后也是漢化的鮮卑人,她的鮮卑姓氏是「紇豆陵」。所以陳寅恪先生說唐朝有「胡風」,並非空穴來風。

不過無論如何,隋文帝曾經叫作「普六茹堅」是事實,但要說唐太宗李世民名叫「大野世民」,這就是純粹造謠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dae3e28b26a8a7a56cea62d56c3b2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