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每天將無糖飲料當水喝的男青年,練了42寸胸肌

2023-07-03     39深呼吸

原標題:一位每天將無糖飲料當水喝的男青年,練了42寸胸肌

作者|梁中明

編輯|廖穎瑤

封面|站酷海洛

張曉辰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提了一個問題:我想問問大家,每天4到5瓶無糖飲料,傷身體嗎?

評論區里的留言五花八門,有人調侃說,「沒逝的,小問題」;有人頗為羨慕,說你真的是當水喝呀,我一天一瓶都給我媽罵死;有人很嚴肅地建議他:我勸兄弟你還是不要喝了,不然真出問題的時候,後悔也來不及。

這些意見都沒能改變張曉辰的基本生活習慣,他現在還是平均每天要喝下1.5升的飲料,這個量等於常見普通裝的3瓶。他喝的飲料也很雜,包括無糖汽水、氣泡水、無糖的茶等等。

將自己定義為「健身博主」和「美食博主」的張曉辰,已經不間斷地喝了6年無糖飲料,「每天不吃米飯不吃油」,「只吃麵包和酸奶」,把自己練成了擁有六塊腹肌和42寸胸肌的男青年。

他說自己唯一擔心的,是最近有消息傳出,世界衛生組織將宣布無糖飲料中的甜味劑阿斯巴甜為「可能致癌物質」。「致癌」兩字,向來都會刺激任何人的神經。

阿斯巴甜被列為「可能致癌物質」。/ 報道截圖

01

阿斯巴甜與無糖飲料的緊密結合

讓張曉辰擔心的消息出自路透社在6月底的報道,他們引用消息人士的說法:世衛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會在7月中旬,首次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

早在今年5月,世衛組織已發布過一份指南,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劑。因為此前一項研究發現,這些甜味劑無助於長期控制體重,還可能導致糖尿病、心臟病發作和死亡。

常見甜味劑相對甜度對比。/ 數據來自文章《探秘無糖飲料的甜》

阿斯巴甜是一種人工化學物,甜度為蔗糖的200倍,所以在飲料中加入微量的阿斯巴甜,就可以極大限度地讓飲品充滿甜味口感,而其熱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人類天性嗜甜,這種味道可以帶來滿足、愉悅的感覺,當然,攝入糖分過多容易讓人肥胖。

在以控糖、低糖化為重要健康理念的當下,對那些聲稱自身產品是「0糖0脂」的飲料製造商來說,阿斯巴甜這類人工甜味劑的作用就顯得太重要了。

阿斯巴甜的化學名稱為天門冬醯苯丙氨酸甲酯,從兩種常見胺基酸合成而來。/ 站酷海洛

像張曉辰經常飲用的無糖可樂,其成分即有碳酸水、檸檬酸鈉、色素、阿斯巴甜、安賽蜜、香精、咖啡因等。單從「阿巴斯甜可能致癌」這個消息來講,實際上他並不需要過分擔心,因為「可能」這個詞所指向的範疇實在太廣。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中,根據證據強弱、患癌幾率的高低,將致癌因素一共分為五類:

1類是明確的致癌物,包括乙醛、黃麴黴毒素、檳榔等120種,有充足證據證明其致癌性高,科學界一致認定其對人體有極大危害的;

2A類是很可能致癌的物質,包括高溫油煙、傳統腌菜等80餘種;

2B類是可能致癌物,日常食物中比較少見;

3類是目前暫無太多證據的可以致癌物,有500餘種;

4類是對人體基本無致癌影響。

如果阿斯巴甜被世衛組織列入清單,根據報道也是「可能的致癌物」,即是2B類。意思是這種物質通常在動物實驗結論中比較明確,但人體數據不足,因此對人的致癌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要打個問號。

控糖成為近年來健康消費主流理念後,無糖飲料市場快速發展,相關行業報告顯示,2015年-2022年中國無糖飲料行業市場規模由22.6億元飆升到199.6億元。/ 艾媒諮詢

比如幾年前曾有「咖啡含有可能致癌的物質」這個消息瘋傳,經常被誇大其辭用來恐嚇喝咖啡的人。

實際上這種致癌物質是指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醯胺,包括薯片、油條、羊肉串等一切高溫煎炸或者烘焙的食物,都會產生一定量的丙烯醯胺。世衛組織將丙烯醯胺列為2A類致癌物,是指其對人體的致癌風險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大量丙烯醯胺在動物實驗中顯示有致癌風險,但實驗中使用的劑量很高,而且是持續使用。咖啡里的丙烯醯胺要達到這個量,人得每天要喝幾十杯高濃度美式咖啡。

市面上一種「0糖」汽水,當中代糖成分是阿斯巴甜、赤蘚糖醇及安賽蜜。所謂「無糖」並非絕對意義上的0糖,根據《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籤通則》規定,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於0.5克,就可以標註為「無糖食品」。/ 作者攝

即使世衛組織將阿斯巴甜列為「可能致癌物」,以張曉辰現在每天喝飲料的量,其擔心還沒去到「致癌」的程度。而且他喝的無糖飲料里,作為代糖甜味劑使用的不只有阿斯巴甜,其他的有赤蘚糖醇、三氯蔗糖和安賽蜜等。

我國允許使用的22種甜味劑。/ 數據來自文章《探秘無糖飲料的甜》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內地市場上的無糖飲料,阿斯巴甜並不是最主要的甜味劑,赤蘚糖醇、三氯蔗糖、安賽蜜才是使用次數最多的前三位代糖

甜味劑使用比例統計。/ 數據來自《探秘無糖飲料的甜》

所以,張曉辰應該更緊張長期喝飲料對身體影響的其他問題。

02

飲料與健康,他覺得是個「選擇問題」

醫學界早有共識,像可樂等碳酸類飲料,其本身是酸性的,會削弱牙釉質,讓人出現齲齒、牙齒鬆軟等症狀,長期飲用飲料還會導致痛風、骨質疏鬆等身體問題。

一位朋友曾向張曉辰講述過自己的經歷:我從小學六年級就一直開始喝飲料,一直喝到20多歲,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喝,打遊戲的時候也喝,白天可累了,一口水也不喝。前幾天去體檢,尿酸已經六七百了,腳指頭有一些不舒服,大夫說再喝飲料的話,要痛風了。

果糖在進入人體後,會參與代謝過程,促進嘌呤合成,從而導致尿酸生成增多,最終導致痛風。/ 站酷海洛

張曉辰對這種警告早已聽得多了,從2017開始,頭三年他基本每天喝兩到三瓶、每瓶500毫升的無糖可樂,後來也換過口味:無糖冰紅茶、蘇打水、無糖雪碧、無糖芬達和其他無糖類汽水。他最不能理解買了一杯奶茶或者飲料還可以擺在桌上一整天的朋友,因為每瓶飲料只要在他手上,一定會在10分鐘內被喝完。

幸運的是,即使多年來天天像喝水一樣喝無糖飲料,張曉辰的身體並未出現大的問題。他去體檢,報告顯示他的牙齒尚好,尿酸沒高,肝臟腎臟代謝功能也沒有太大問題。當然,這一切都可能要歸功於他還年輕,畢竟他只有25歲。

張曉辰著迷於無糖飲料,其中一個很大原因是他是一名帶自己非常苛刻的健身者。健身與無糖飲料看起來是兩個極端,怎麼都不會扯到一起,但6年來大部分時間只將麵包作為主食而很少吃米飯的張曉辰,認為無糖飲料雖然添加了代糖,但畢竟在身體允許的範圍內給人體補充了水分。 「畢竟飲食已經很苛刻了,能喝到甜的東西真的很快樂,不是嗎?」他說。

無糖汽水成為很多健身朋友的「完美飲料」。/ 站酷海洛

像張曉辰一樣每天喝大量無糖飲料的人,不在少數。因為一些飲料中含有碳酸鈉,有利於結石溶解,有飲料愛好者認為,是自己近三年來每天平均喝1升加冰無糖可樂的習慣,才將自己積在雙腎里的結石溶小後排了出來,令自己「滿血復活」。

利用可樂溶解結石在臨床上也有案例,今年3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救治了一位74歲日常有嚴重腹痛的老人家。病人左上腹小腸出現糞石梗塞,該院內鏡科醫生開出的「藥方」里包括可樂,具體「用量及服用方法」是300毫升到400毫升,近3天每天早上、下午各一次。後來老人家自行排便多次,阻塞性糞石得以消除,不用開刀除石。

可樂溶解結石並不適合所有人。/ 網絡截圖

飲料對健康的影響,在一些人的生活中沒有走上尋常的路。像張曉晨一樣,日常生活要不要喝飲料、要喝多少,都已經算不上是個問題。「身體的健康主要還是取決於生活習慣。」保持著每天喝兩三瓶無糖飲料「不良習慣」的張曉辰說。

這顯得很矛盾。人到底是有了健康才會快樂一點,還是先讓自己快樂一些然後會健康一些?在張曉辰這裡,這已不是醫學問題,而是一個人生選擇的哲學問題。

(文中張曉辰為化名)

RECOMM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d9c8b1ee7815ada2279ab19e31b00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