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家方曉莉)
(備註:本文作者是國學愛好者,一名網文作家兼編劇,也參與部分傳統文化書目的編寫。)
林鵠先生的《憂患:邊事、黨爭與北宋政治》一書當中提及,辛德勇教授的《製造漢武帝:由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資治通鑑>的歷史構建》中提及的漢武帝形象,林鵠先生指出這是「司馬光為了反對王安石變法,刻意在《資治通鑑》中採用不可信的材料,建構出主動懺悔的漢武帝晚年形象」。
林鵠先生採用三點說明「沒有證據表明,司馬光因為政治觀點刻意在史書中扭曲漢武帝形象」:這點說明,我予以贊同。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其人因為政治觀點刻意在史書中扭曲漢武帝形象,但並不代表其人實質行為,實際上是故意給人製造成偏頗之感。而製造的目的,個人認為是為了說服,為了趨向於自己的政治偏見。
(但他的觀點表面上看起來較為客觀。個人認為這是他的局限性所致。)
(真正做文學的人,一旦內心有所偏狹,他又怎如司馬遷一般做踏實工夫呢?……此是局限所在。)
(備註:司馬遷畫像,來源於網絡,感謝分享。)
也就是說,無論那三點,是否曾經引用漢武帝晚年與太子發生衝突與王安石有關,且《通鑑》相關部分在王安石變法前就已經完成(這裡我仍然需要插播一段:司馬光是不是《史記》搬運工?整本《資治通鑑》用了多少司馬遷的材料?這實在令我錯愕!……如此倉促之史學研究,而體現其「價值」,也是世所罕見。),另外就是說明漢武帝未曾悔過,說是源頭在於班固《漢書》(也可以這麼說),三是漢武帝與太子因為政見不和的記載出自於的《漢武故事》,並非無可爭議的定論:那就說明,其實還是存在遐想空間?……但這個您也可以忽略。
但總體說來,我個人認為,看不到的事實好像看起來如此,但不能否定其人立場,其人一切立場從個人政治利益出發,當司馬光從此局入手,那麼其人觀點必有偏頗,一旦偏僻之處,而其人所引用的材料與觀點,是否存在扭曲,是否刻意扭曲,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要達到他的說服目的而已,而他的說服目的是與其人政治傾向有關。
因此,我可以贊同林鵠先生的看法,但我仍然覺得這不能否定掉司馬光在說服一事上,因其政治利益偏向,而採用了失當的做法。
而其做法,在於其局限性所致。
參考資料:
1,辛德勇,《製造漢武帝》;
2,林鵠,《憂患:邊事、黨爭與北宋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