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不僅成為蘇德戰場的分水嶺和轉折之戰,還幫助蘇聯迅速在國際和同盟國中贏得了尊重和地位。那麼,這場戰役的勝利,對蘇軍和史達林來說,帶來了哪些重大變化呢?
01史達林格勒戰役,使德軍損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
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到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對於蘇軍來說,這段日子雖然打得慘烈,卻為蘇德戰爭最終勝利埋下了伏筆。
一方面,史達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戰役一樣,使德軍閃擊戰遭遇前所未有的打擊。本來,莫斯科戰役的失利,德軍內心是不甘心的,在醞釀戰場重心向南轉移的時候,德軍仍然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將70個師部署在中線莫斯科方向,意圖牽制蘇軍將1942年的夏季戰場放在莫斯科西方,實際上,發生於1942年6月28日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走了一條迂迴作戰捷徑,所不同的是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客觀上成為德軍喪失戰場主動權的開始。
另一方面,由於此戰,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相繼落入蘇軍包圍圈,客觀上80多萬人的傷亡、損失2000多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000多架飛機和7萬多輛汽車,成為德軍在東線戰場損失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由史達林格勒戰役派生出來的頓河流域、伏爾加河流域之戰,更是使德軍遭受到閃擊蘇聯以來最大的一次損失,總損失多達150萬人,徹底動搖了德國戰爭機器,使德軍南線集團遭遇到重大危機。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重創了德軍在1942年發動的夏季攻勢,對全局戰場具有深遠的影響。
02史達林格勒戰役,加速了軸心國陣營的分崩離析
對於德軍發動閃擊戰來說,兵力不足和補給困難一直是東線戰場遭遇的頭痛難題,可是,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德軍不僅兵力補充越來越困難,而且僕從國也不再對德國唯命是從,有的甚至醞釀退出德軍陣線。
首先,德國希望日本東西夾擊的企圖破產。原本,德意日軸心國本來就貌合神離,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日本更加對北上感到希望渺茫,因此,任憑德國如何說的花言巧語,日本與蘇聯的關係反而走得越來越近。
其次,僕從國對德國閃擊戰產生動搖。剛開始,義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對德軍還抱有一線希望,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後,面對德國繼續加大兵員和裝備支援的要求,這些國家明顯表達了失望和動搖,墨索里尼甚至專門寫信給德國,建議德軍與蘇軍講和。一些對德軍猶豫觀望的邦交國,從戰爭前的40多個減少到22個,德國的外交空間越來越窄。
再次,德軍內部開始出現分裂。本身保盧斯的投降就使德軍士氣大減,德軍統帥部的一些固執和多變使德軍頻繁出現反戰情況,一部分高級軍官也在私下醞釀推翻現任領導的政變,反映出德軍並不是鐵板一塊。
從這個層面講,史達林格勒戰役使德軍上下瀰漫了一股失落和絕望情緒,對戰爭的勝利遙不可及,甚至出現牴觸,使德軍的處境越來越難。
03史達林格勒戰役,提高了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
莫斯科戰役,英美盟國就不同程度表達了對蘇軍能不能守住莫斯科的擔心,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不僅增強了英美對蘇聯的支持態度,更增強了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信心和壓力感。
一方面,1942年到1943年兩年間,蘇聯鞏固和擴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澳大利亞、古巴、埃及、哥倫比亞和衣索比亞相繼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盧森堡、墨西哥、烏拉圭都重新恢復了邦交關係。這些變化使蘇聯迅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線重要一員,其領導地位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另一方面,史達林格勒戰役,加速了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進度。史達林和蘇軍對盟軍開闢第二戰場渴望已久,但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盟軍才真切感到再不開闢西線戰場,恐怕就追趕不上蘇軍的步伐。對英美盟軍來說,儘早進軍歐洲在西線開闢通道顯得刻不容緩。
總結:史達林格勒戰役,嚴格意義上來講,既是蘇軍在軍事上的重大勝利,也是蘇聯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功。戰役結束以後,迅速促成了英美蘇三國同盟德黑蘭會議的召開,為歐洲戰場的前景謀劃出了美好的未來。而對戰役本身來說,打贏才有說服力,打贏才是硬道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1941-1945》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為何暫緩從內地軍區增派主力?緊跟戰爭進度
二戰蘇德戰爭,蘇聯空軍的表現為何戰績平平?正處在改革調整期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沒參與閃擊蘇聯計劃?小荷才露尖尖角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為何比史達林格勒戰役意義更重大?斷了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