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末,最後一任張天師撒手人寰後繼無人,接班亂象頻出

2023-12-23     郝傑

原標題:60年代末,最後一任張天師撒手人寰後繼無人,接班亂象頻出

在現代社會,中國不推崇任何宗教,但也尊重國民的宗教信仰,提倡宗教自由,道教、儒教和佛教,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活躍的三個宗教。

東漢末年,國內戰亂頻發,百姓們流離失所,就在這樣的混亂時期,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出現了,不少百姓在這時候將道教奉為自己的信仰,於是張道陵的弟子也多了起來,正一道也開始繁榮。

張道陵畫像

正一道採取世襲制的方式,進行權力的延續,只有張天師的嫡子,拿著正一道的信物,才能夠成為下一代的天師。

也正是因為如此,每一代天師都叫做張天師,這也成為了一個固定稱呼。

時至今日,道教在我國依舊存在,不過正一道在傳承至第63代之後,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當時正是我國上世紀60年代末。

正一道第63代天師名為張恩溥,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坊間就有一句童謠:「絕不絕,滅不滅,六十三代有一歇。」這似乎預示著,正一道在第63代的時候,將會面臨劫數。

果然,張恩溥成為了最後一任張天師,在他撒手人寰之後發現,正一道竟然後繼無人,而張天師的位置,對很多人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畢竟道教的產業收益還是極為豐厚的。

張恩溥

在這樣的背景下,正一道陷入了數十年的接班亂象,不少人投機取巧,想要拿到張天師的權利。那麼張恩溥這一代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他又會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

張道陵成立道教

東漢末年時期,很多流亡的百姓逃往了巴蜀地區。張道陵這時候就自稱張天師,並收下了一些難民做自己的弟子。

這些人的生活本就十分困苦,宗教對他們來說,或許也是最後一根稻草,於是也心甘情願地跟隨張道陵。

那時候的巴蜀地區還有很多的邪教人士,他們對老百姓的迫害可謂是罄竹難書。張道陵就帶領自己的弟子一起,對這些邪教人士進行了嚴厲的打壓,成功鎮壓住了這些邪教的發展,讓當地老百姓過上更加安穩的生活。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道陵所帶領的正一道,立即在民間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加入到道教當中。

張道陵曾這樣說:「若是想要加入道教,不需要你們交付任何學費,只要給五斗米就可以了。」

這個「學費」其實更像是一個形式,張道陵也並未從中獲取太多利益,反而做了不少施粥的善事,實際上是在幫助更多的老百姓,讓他們能夠獲得希望。

這樣做法在民間也得到了極高的讚揚,「張天師」的名號,也在江湖上越發的響亮了。

據歷史記載,在張道陵年輕時候,他喜歡四處遊歷,在雲錦山遇見了黃帝,並且獲得了「九鼎丹法」。

此後,他便在這裡潛心修煉,並得到了極大成果,甚至在這裡看到了龍虎之象。於是,雲錦山也就此更名為「龍虎山」,張道陵的天師府也落於此地。

張道陵雖然之後並沒有繼續留在龍虎山,但是這裡始終是道教信徒們心馳神往的地方,正一道是按照世襲制的方式傳承的,每一任新的張天師都是上一代天師的嫡子。

就這樣,正一道傳承了1900年的時間。當然,在這漫長的時光里也經歷過各種各樣的險境,但是每次都化險為夷了。

比如在第三代天師張魯在位期間,就面臨著三國爭霸的緊張氛圍,道教又是當時老百姓心中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宗教,所以各國也希望能夠得到道教的認可,從而獲得天下百姓的心。

這時候,曹操率先站出來說:「張天師,我可以給你官職。」若是得到官方的認可的話,道教的影響力將會更上一層樓。

面對曹操給出的誘惑,張魯也是欣然接受了,並從此遷回龍虎山。也是從張魯開始,龍虎山成為了道教的祖庭,之後每一任張天師都是在這裡繼位的。

張恩溥前往台灣

直到第63代張天師張恩溥繼位,道教在國內的影響力依舊是不容小覷的,即便相比於鼎盛時期,還是有些差距。

主要是因為,民國時期國內軍閥混戰,後來又經歷了抗日戰爭,張恩溥為了能夠保全正一道,一直都十分的低調。

可這不影響國民黨將他視為重要人物,即便是在國民黨無法繼續在大陸立足的緊張時刻,依舊選擇將張恩溥帶回台灣。

當時解放軍和國民黨之間戰況激烈,國民黨著急的撤向台灣,需要被帶走的人,也得儘快收拾好東西。

張恩溥在國民黨的催促下,連天師府的重要信物都沒有帶全,僅僅帶走了陽平治都功印。

他在抵達台灣之後,並沒有放棄對道教的宣傳,先後建立了台灣道教協會和中華道教總會,他本人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他的大力宣傳一下,道教在台灣也確實增強了影響力。甚至他還會向海外宣傳道教,也確實收割了一大批海外的信徒。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相信道教的怪力亂神,甚至很多人寧願去信佛教,也不願意相信道教。慢慢的,道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這讓當時年邁的張恩溥分外無奈。

一直以來,張恩溥其實不僅僅是為了宣傳道教,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一直推動台灣和大陸的關係發展,想要為兩岸的和平交流做出貢獻。

所以他需要一個人,來繼承自己張天師的位置,在繼續將道教發揚光大的同時,還要繼續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心愿。

然而他自己也無奈表示:「我連一個繼承人都找不到,實在可悲!」

上述也說明了,正一道的天師都是傳給嫡子的,難道張恩溥沒有兒子嗎?當然不是。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允賢在來到台灣沒幾年的時候,就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了。

他還有一個二兒子張允康,此人曾經留學德國,那時候德國的自然科學是遠先進於中國的,所以張允康對科學發展很感興趣。

張恩溥不止一次勸說張允康:「為父已經年近暮年,這天師府的大業只有你能接手,你趕緊回來接我的班吧!」

然而父親的勸說,並不能夠打動張允康,他每次都拒絕的很徹底,他表示:「我們現在應該相信科學,道教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時候被蒂除了。」

除了張恩溥時常勸他之外,正一道內一些有地位的長老,也同樣會輪番勸說他,這也使得張允康煩不勝煩。

在多次讓這些長老相信科學無果之後,張允康也沒有辦法了,只能選擇默不作聲,繼續搞自己的科學研究。

所以直到張恩溥去世,天師府新一任繼承人的事情,都沒有能夠塵埃落定。張恩溥也是抱著遺憾去世的,他死前都在想:「難道正一道真的要葬在我的手裡了嗎?」

接班亂象頻出

上一任天師已經去世,他的嫡子又不願意繼承這個位置,到底由誰來出任新一任天師,成為了道教內部的一個巨大爭議。

很多守舊派認為,還是應該繼續勸說張允康接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血統純正,只是問及他們應該如何勸服張允康的時候,大家便都默不作聲了。

而還有一些信徒,這時候將目光轉向了張恩溥的侄子張源先,認為他是接任天師之位的合適的人選。

張源先確實不符合繼承人的條件,但他畢竟與張恩溥也有一些血緣關係,並且他從小就是養在張恩溥身邊的,對道教也很感興趣。

張源先

從小耳濡目染下,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不少信徒都認為,若是他能夠繼位的話,一定能夠繼續帶領大家走向輝煌。

當然,張源先自己也是非常希望能夠得到這次機會的,即便正一道影響力已經不復以往,可若是獲得天師的位置,其能夠獲得的經濟收益始終是相當可觀的。

面對這樣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抵得住呢?所以張源先也主動提出:「我如今是接任天師位置的不二之選!」

在吵吵鬧鬧下,張源先終究還是接手了天師的工作,也在道教得到了一批忠實的信徒。由於始終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張源先並沒有被正式承認為張天師,而是被定義為「代理天師」。

張源先自己對此肯定是心存不滿的,卻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不過張天師只是一個名號而已,他手中已經真正掌握了實權,道教內的大小事宜都是由他做主,他也能夠享受很多優渥的待遇。

他在任的那段時間,確實也將道教內的事情打理的井井有條。包括張恩溥之前一直在做的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事情,他也從來沒有鬆懈,這一點是值得讚揚的。

本以為一切就此塵埃落定,沒想到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名自稱是張恩溥親生兒子的人跳了出來,甚至他手中還持有陽平治都功印,此人名為「張美良」。

他出現在張源先主持的一場會議上,他大聲宣布:「我才是張恩溥的親生兒子,是唯一有資格繼承天師的人。」這句話瞬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對於守舊派來說,若是張美良真的是張恩溥的兒子,那麼天師之位必須要交到他的手上,只有這樣,才能夠說服所有的信徒。而也存在的一個爭議就是,張美良說的究竟是不是實話呢?

張恩溥在來到台灣之後,確實娶了一個妻子,張美良就是這個妻子的兒子。並且他拿出了信物之後,大部分信徒都選擇了相信他,越來越多人支持張美良繼位。

而道教內想要做天師的人也不少,好不容易熬到張源先結束,必然是不甘心將天師位置讓給一個來歷不明的人的,於是張恩溥的一個叔叔張道禎開始默默調查張美良的身世。

沒想到還真被他查出來點什麼,張美良是張恩溥在台灣娶的那個妻子的兒子沒錯,可他妻子實際上是二婚,兒子也是和前夫生的,和已去世的張恩溥壓根就沒有什麼血緣關係。

也就是說,張美良是張恩溥的繼子,為了搶奪天師的位置,才給自己改姓為張,並聯合自己的母親一起,拿到了張恩溥重要的信物。

名聲日趨惡化

在查到這樣的重要證據之後,張道禎立馬跳出來大喊:「他根本不是張恩溥天師的兒子,他本名實際上叫胡美良,此人根本就是不安好心!」

這一下,道教內的長老和信徒們,又紛紛傻眼了,沒想到還是沒有等到血統歸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誰又來繼承張天師的位置,又成為了一個重點難題。

張道禎的私心也就此暴露了,他表示:「我與張恩溥之間也有血緣關係,如今我來做這個天師,是再合適不過的。」

他的話一說出口,就遭到了大量長老和信徒們的反對,且不說他是第63代天師的長輩,在天一道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奈何張道禎已經等了許久,他已經不願意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強行繼承了天師的位置,宣稱自己是正式的第64代天師。

只不過,他的身份和地位一直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一切只是他自以為罷了。

可儘管如此,在之後的多年時間裡,他確實憑藉著這樣的身份,享受了奢靡的生活,這或許也是一開始,他想要爭取天師位置的原因。

畢竟他並沒有對道教的宣傳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反而在他的帶領下走向了衰落。

在那幾年時間裡,有不少人都冒稱自己是張天師,仗著道教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招搖撞騙,很多老百姓都上過當。於是道教的名聲也越來越差了,走向末路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只能說,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可以一直繁榮下去的,若是不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做出改變,最終的結局必然是衰落,甚至是走向滅亡。

所有人也不應該只是站在權力的頂端,若是不苦心經營,也沒有辦法真正守住根本。

當然,道教至今還依舊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宗教,仍有一些民眾是崇尚道教的,宗教自由應該是所有人的共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cad96d110c2fce46b3876f3da7a46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