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擔心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會削弱本土車企的競爭力。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最近,歐盟領導人宣布即將對我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歐盟為何突然對中國電動汽車發難?
中國車企又該如何應對?
這裡,先科普一下什麼是反補貼調查。
反補貼是相對於補貼而言的,後者指的是,一國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機構向本國的生產者或者出口經營者提供的資金或財政上優惠措施,包括現金補貼或者其他政策優惠待遇。
比如,為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財政部等部門出台了《關於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就是一種補貼。
財政部等部門發布的通知
再比如,某開發園區為了招商引資,給予某些企業特定的稅收返還、房租減免等政策,也算是補貼。
由此可見,這裡的補貼,範圍非常大。
政府給本國生產者補貼,生產者的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比未享受補貼的同類產品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在其他國家看來,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
這也是反補貼調查的由來。
對於反補貼調查,中國並不陌生。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於2010年成為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中國曆年貨物進出口統計
正所謂,樹大招風。
中國國際貿易體量太大,產品競爭力太強,因此成為反補貼指控的重點對象國。
2004年4月13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對原產於我國的燒烤架發起反補貼立案調查,這是我國遭受的第一起反補貼調查案件。
新聞報道
其後,加拿大又分別於2004年10月、2006年6月和2007月對中國產復合地板、銅製管件和無縫鋼製油氣套管發起反補貼調查。
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作出了對中國產銅版紙徵收反補貼稅的初裁決定,這是美國第一次對從「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產品徵收反補貼稅。
2020年2月2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進口自中國的玻璃容器(Glass Containers)作出反補貼初裁。
自199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中國共遭受反補貼措施33個,占WTO各成員總數的20%,是遭受反補貼措施最多的國家。
另據WTO統計,2007-2009年這三年,對中國產品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分別占到全部案件的73%、69%和39%。
對我國的反補貼調查,數量之多、頻率之快、涉及產品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在全球貿易經濟史上是少有的。
大家請注意,從國外對華反補貼的涉案產品分類看,多是賤金屬、機械、紙製品、紡織品等。
像電動車這樣的高端產品被反補貼調查,還是第一次。
所以才說,中國電動車,出息了。
對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是這樣解釋的:
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而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
那麼,中國電動車便宜,僅僅是因為補貼嗎?
當然不是。
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力,靠的是科技創新、產業鏈和規模優勢。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
2022年BEV&PHEV的銷售排名與占有率
2022年,全球純電汽車銷量最多的十家車企中,中國車企共有6家。
全球賣出的電動汽車中,有一半以上產自中國。
再看動力電池裝機量。
韓國新能源市場分析公司SNE Research發布了2023年上半年動力電池全球裝機量,前十位中,中國企業占據6席,裝機量共計190.4GWh,市場份額達到壓倒性的62.6%。
2023年上半年動力電池全球裝機量
動力電池,算得上中國電動汽車完整產業鏈與規模效益的代表。
規模足夠大,成本就降低了,這是經濟常識。
僅靠補貼,是補不出來的。
退一步看,中國補貼電動汽車是事實,但是,歐盟補貼的也不少。
就拿德國來說,針對購買環節,售價低於4萬歐元(含)的新車將獲得6750歐元補貼,售價在4萬-6.5萬歐元(含)的新車補貼4500歐元。
此外,另有年度流通稅、所得稅等減免政策。
德國電動車補貼政策
歐洲的其他國家,補貼力度也比較大。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實在是有點「雙標」了。
根本原因還是歐盟擔心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會削弱本土車企的競爭力。
早在兩年前,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快速增長,就有消息稱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雙反」調查。
歐盟體系內,法國的態度最堅決。
這是因為,法國2023年第一季度的電動汽車購車補貼中約有40%流向中國企業的產品。
同時,法系車在中國市場基本上全軍覆沒,不太擔心中國反擊。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更是赤裸裸地指出,對中國電動車展開調查將有助於提振本土產電動車,避免用法國的公共資金資助外國產電動車。
這麼看,反補貼只是一個藉口。
即便是中國沒有補貼,歐盟還是會找其他藉口對中國電動車出手。
真是「達則自由貿易,窮則貿易保護」。
今年上半年,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出口汽車234萬輛,同比增長77%左右。
其中,中國對歐洲汽車出口量占中國整車出口總量的比重從2018年的5.7%升至39.1%,歐洲正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2023年上半年歐洲市場中國車企銷量
歐盟可能會通過增加進口關稅、實施非關稅壁壘等措施來限制中國汽車出口到歐盟市場,勢必將對我國汽車出口產生一定影響。
好消息是,反補貼調查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歐盟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
法國是反補貼調查的推動者,但德國卻是反補貼調查的反對派。
歐盟多數成員國也擔憂此舉會導致中國反擊,反而損害歐洲汽車產業。
這就為中國斡旋提供了空間。
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一是積極應訴。
歐盟法律規定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最大調查時長分別為15個月和13個月,在實際案例中,歐盟的實際調查耗時比法律規定的還要短。
反補貼調查從發起到最終落實徵收關稅,存在12個月的窗口期。
這個期間,中國企業應該積極配合調查,參與應訴。
必要時,還可以尋求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維護自身的利益。
二是利益綁定。
對很多國家來說,汽車產業都是重要的支柱產業,這些國家都會不自覺地實施產業保護。
從這個邏輯出發,中國車企要想避免被歐盟設卡阻撓,一個可行的策略是,主動跨過關卡,成為歐盟體系的一部分。
實際上,在歐盟建廠已經成為中國車企的共識。
2023年慕尼黑車展比亞迪展台
本土化生產,建立獨立的海外業務,是跨國車企的成熟經驗。
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夯實海外市場,也能夠實現利益緊密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三是做大做強。
歐洲這次反補貼調查,盯上的還是中國電動車的價格。
必須承認,目前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主要競爭力,還是靠低廉的價格。
Jato Dynamics的研究數據表明,歐洲市場的電動車均價約為56000歐元,中國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不到32000歐元。
這也提醒中國車企,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特別是,沒有國家補貼,中國車企能不能保持價格優勢?
做到這一點,歐洲的反補貼調查,便找不到靶子了。
中國電動車產業足夠強,也就不懼任何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