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破3,央視開了個好頭!2023年國產劇的「天」,已經變了

2023-11-26     皮皮電影

原標題:收視破3,央視開了個好頭!2023年國產劇的「天」,已經變了

國產影視劇的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或許不在北京上海,不在杭州成都,而在橫店。

過去一年,橫店發生了一個奇異的現象:

很多搞建材的,搞房地產的,行業不景氣的,全都跑到這裡來,尋找發財的機會。

很多目睹這一怪現狀的人直呼:這一行,已經瘋了。

這些人尋找的風口,叫做短劇。

一集2、3分鐘,一部劇有幾十集到上百集,劇情是無腦爽劇,製作過程更是「奪命」。

一個月拍4部劇,2、3個團隊同時開工,7、8天拍上百集,過去干武行的,打雜的,跑龍套的,全都來當導演。

一部短劇成本,也就幾十萬,大多數都粗製濫造,存活率不高,九成以上短劇在上線後幾個小時內宣告夭折。

但存活下來的,卻能創造財富神話。

有的一部劇就能帶來幾千萬的收入,堪比一部電影。

會有冤大頭看這種劇嗎?

有,而且很多。

你只要經常刷短視頻,就會刷出這種劇。

剛開始幾十集免費,劇情無腦但很解壓,每一集都有爽點,讓你刷得停不下來。

等你上頭的時候,進入付費環節,你只能乖乖掏錢了。

很多人形容這種劇是「電子臭豆腐」,「又臭又香」。

據統計今年短劇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億,而今年全年電影票房不過剛過500億。

電影工業幾十年走的路,短劇不到2年走完了,就問你這個風口,它瘋狂不瘋狂。

讓人唏噓的是,繼中國電影被「三分鐘看一部電影」、「小帥小美」類短視頻肢解後,中國的電視劇,也正被短劇慢慢滲透蠶食。

面對這種從未有過的衝擊,不同電視劇類型,也在2023年呈現出了不一樣的表現。

下面,我們不妨以2023年5個熱門國劇類型中的十幾部現象級熱播劇為依據,看看2023年國產劇,留下了什麼樣的驚艷,又留下了什麼樣的遺憾。

看看它們又是否能抗住「電子臭豆腐」的大舉壓境。

類型一:科幻劇

關鍵詞:元年,一場「文化定義權」的爭奪

如果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那麼《三體》開啟的是中國科幻劇的元年。

「科幻劇」一直被認為是個偽命題。

「科幻」代表高端、小眾、燒腦,是有一定門檻的。

電影,甭管商業片還是藝術片,是需要你實實在在花錢去看的,也是有一定門檻的。

因此,「科幻電影」是一種常見的題材。

但科幻劇不一樣。

電視劇是一個面向大眾的通俗藝術,是可以免費看的,免費就代表沒有門檻,教授可以看,目不識丁的老人也可以。

因此,「科幻劇」天然就帶有一種擰巴和糾結,這類題材之前幾乎沒有。

當年的《小龍人》勉強算一部科幻劇,現在來看創意已經很牛了。

但和電影《霹靂貝貝》一樣,其實是個特異功能劇,中國的電視人對於科幻的想像,也僅限於某人擁有特異功能。

去年的《開端》,是正午陽光一次積極的嘗試。

很多人認為是科幻劇的「開端」,但其實就是套了個「無限循環」的高級概念,硬要說科幻也是軟科幻。

今年騰訊版的《三體》是真正意義上的硬核科幻。

原著作者是中國科幻教父劉慈欣,《三體》是他的代表作品,拿過雨果獎,可以代表中國科幻的最高水平。

更重要的是,這個小說「一文兩吃」,將版權分別賣給了網飛和騰訊,於是就出現了中外兩版《三體》的PK。

騰訊版《三體》的質量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科幻劇的臉面。

《三體》的預告片放出後,很多人喜憂參半,故事情節很還原,但是特效上明顯捉襟見肘。

當正片上線後,一開始也是不溫不火。

豆瓣開分8分,沒有拍砸,但對原著的拷貝式的還原讓該劇在創新度上差點意思。

在熱度上,《三體》果然因為受眾窄,並未大火。

開播前期還有一些熱度,很快就被隔壁的《狂飆》搶去了風頭,網上討論度極低。

可是《狂飆》爛尾收官後,很多人把目光重新移回《三體》,才發現它開始發力了。

這部劇前期穩紮穩打,後期越戰越勇,高光段落俯拾即是,幾乎沒有廢筆。

最後的「古箏計劃」做到了神還原,甚至連最後的片尾曲都是逼格滿滿。

幾個演員選得也很好。

扮演葉文潔的王子文、陳瑾,扮演汪淼的張魯一,都完美符合書中的形象。

于和偉飾演的史強雖然與小說出入較大,但也演出了自己的特色。

連最苛刻的書迷也挑不出大毛病,它很快從8分漲到了8.7分,開啟了國產科幻劇的新時代。

最讓人激動的還在後面。

《三體》剛剛完結,騰訊就宣布開拍第二部。

書迷都知道,這部小說真正的硬核部分在第二、三部。

有了第一部的基礎,騰訊可以放心砸錢在續作上了。

另一邊,網飛《三體》定檔明年3月21日,但目前釋出的預告片卻不盡如人意。

書中很多角色由黑人扮演,違和感滿滿,所謂的特效畫面也是一眼難盡。

有人評價,兩版《三體》是一次文化定義權的爭奪,這一次,劇版《三體》贏得漂亮。

期待《三體2》能夠再接再厲,千萬別整一個劇版《上海堡壘》,把科幻劇的大門給關上了。

類型二:懸疑劇

關鍵詞:破與立,宕開一筆反而見天地人心

內地懸疑劇經歷了幾個階段。

20年前,一部《少年包青天》讓大家領略了古裝懸疑劇的魅力。

這個系列一共三部,分別由周傑、陸毅、鄧超主演,全都是當紅小生。

但是多年之後,真相大白,這部劇在案件設計上明顯抄襲《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和《名偵探柯南》,主創不過是利用信息差來拍劇。

後來的《神探狄仁傑》《大宋提刑官》是《少年包青天》的升級版。

在做到原創的同時還能結合歷史,拍出了獨特的中國味道,時至今日都是經典。

而《重案六組》為代表的懸疑劇則偏向於刑偵劇方向。

懸念性不足,紀實性比較強。

2008年之後,懸疑劇逐漸式微,概因諜戰劇的興起。

諜戰劇既有懸疑劇的設謎解謎部分,也有辦公室政治的內容,比純粹的懸疑劇更有看點。

2017年之後,隨著《風箏》落幕,諜戰劇也逐漸落寞。

愛奇藝的「迷霧劇場」代表著懸疑劇的回歸。

其中《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更是將懸疑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也讓後來者無法超越。

今年的懸疑劇的特點是先破後立。

不再執著於詭計的設計,更注重探討案件背後的社會意義。

最典型的就兩部劇《漫長的季節》和《繁城之下》。

《漫長的季節》豆瓣開分9分,導演辛爽一大早看到評分後哭了半個小時。

他之前拍了《隱秘的角落》,已經被抬到很高的位置,拍這部劇還要拍出超越前作的新東西,可想而知創作的艱辛。

該劇的案件部分只是個引子。

導演真正想講述的,是東北下崗工人艱難的生存處境。

范偉、秦昊、陳明昊組成的老年鐵三角,才是全劇真正的看點。

他們在年輕時候被命運捉弄,當青春逝去後,哥仨豁然開朗,以苦為樂。

這種豁達的生活態度溫暖人心,光看三人嘮嗑就很有趣了。

導演表面拍懸疑劇,實則是拍年代劇。

懸疑劇的快節奏和年代劇的慢節奏是衝突的,辛爽卻能最大的消弭這種差距,功力實在了得。

當然慢節奏也不可避免拒絕了一部分觀眾。

它是好劇,但不是爆劇,這不是劇的問題,是觀眾的問題。

這部劇因為好口碑豆瓣評分漲到了9.5分,是近年來唯一一部近乎零瑕疵的好劇。

但因為被扣上了侮辱女性的罪名,被抹黑到了9.4分。

即便如此,依舊無法掩蓋其光芒。

《繁城之下》雖然沒有像《漫長的季節》一樣封神,但豆瓣評分也高達8.5分,且在立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菜鳥導演王錚自編自導,用一個橫跨20年離奇案件,揭示了明朝末年混亂的社會風氣。

表面是在破案,實則是在講人心不古, 小男孩陸直的黑化讓人揪心。

寧理的演技依舊封神。

相比較而言,白宇帆作為第一男主卻游離於戲劇之外,成為全劇最大的遺憾。

《繁城之下》《漫長的季節》突破了懸疑劇的困局。

不再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宕開一筆反而見天地人心。

類型三:反腐掃黑劇

關鍵詞:《狂飆》的火,是一場「虛火」

《人民的名義》過後的6年,反腐掃黑劇《狂飆》又一次火出了圈。

這部劇有多火?

它在春節期間播出,引發全民追劇熱潮。

春節電影檔的幾個演員,沈騰、吳京、劉德華、張譯加起來的熱度,也沒有張頌文一個人高。

現在看來,這種熱度是不正常的。

因為《人民的名義》後,涉及反腐內容的創作尺度收緊。

之後的《突圍》《風雨送春歸》《巡迴檢察組》《國家行動》《掃黑風暴》等,要麼因為審核原因被剪得面目全非,要麼因為尺度太大直接無法和觀眾見面。

剩下的幾乎都是虎頭蛇尾,反腐劇幾乎走到了死局。

《狂飆》在後三分之一劇情拍攝不完整的情況下,以殘軀登頂近幾年來熱度第一劇。

與其說是它拍得好,不如說它戳中了時代的痛點。

《狂飆》無非就是一個爽劇,它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賣魚強一步步成為黑老大的故事,這個套路已經在爽文里講過無數遍了。

為什麼舊的套路這麼得人心?

因為該劇上映時,大家剛從三年疫情中走出,急需一次精神的釋放,而高啟強逆襲的故事剛好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

全劇的爽點簡單直接。

扮豬吃老虎、越塔殺敵、抱得美人歸、莫欺少年窮等段落,對於疲憊的觀眾來說,就像一碗濃糖水,雖然不高級,但卻解了心頭的渴。

你就說,大過年的,大傢伙兒本來都做好疫情反撲的準備。

結果無事發生,還足不出戶就做了一個心靈SPA,還有比這更爽的事兒嗎?

但爽的特點是,熱度高,續航短。

前期導演編織的夢太大,後期只能一個一個捏爆。

再加上後期在拍攝時偷工減料,劇情刪減、重配台詞,讓觀眾的幻滅感撲面而來,最後草草收尾也是意料之中。

《狂飆》爆火不假,但它的火是虛火,後勁兒不夠。

我們注意到,這部劇播完後,很多演員一夜之間爆火,連瘋驢子這種配角都能靠直播分一杯羹。

但幾個月後,這些人的名字就很難再聽到了。

真正吃到紅利的,就是高葉和張頌文。

高葉趁著這波熱度接了一大堆代言,上了綜藝,成為愛奇藝新劇的女主角。

她還被張藝謀看中演了《第二十條》,她能否穩住勝利成果還需要繼續觀察。

張頌文則人間清醒。

他很清楚這是虛火,高啟強這個角色能成就他,也能毀掉他。

所以走紅後,他婉拒了央視外的所有專訪,聊及高啟強,也只談表演本身。

如今平穩落地,等待他的才是一片坦途。

《狂飆》之後,各類犯罪反腐劇紛紛上馬,甚至傳出愛奇藝要拍《狂飆》電影版。

但遺憾的是,這部劇的火不可複製。

照目前的情況看,反腐劇不可能再掀起太大的波瀾。

類型四:諜戰劇

關鍵詞:連出5部,誰把春天過成了冬天?

2020年,柳雲龍的《勝算》播出。

這是他繼《風聲》後六年磨一劍的作品,結果反響平平,諜戰劇日薄西山。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過去2年,諜戰劇依舊層出不窮,並且衍生出了三國諜戰劇、現代諜戰劇、偶像諜戰劇、年代諜戰劇等分支。

《風起隴西》《對手》《叛逆者》等都拍得可圈可點,但已經沒有了當年《潛伏》《黎明之前》《懸崖》的精髓。

2023年,諜戰劇每隔幾個月就出現一部,多換湯不換藥。

《無間》《薄冰》《梅花紅桃》《潛行者》全都是那種一看開頭就猜到劇情走向的劇。

這些劇無非就是把不同的男主女主湊到一塊兒,把拍過無數次的諜戰模板,重新拍一遍罷了。

如果說非要有創新的話,趙寶剛的《特工任務》玩出了點新花樣。

這部劇其實也是諜戰劇的變種,當代國安題材。

趙寶剛用遊戲化的方式,賽博朋克的風格,演繹了平淡生活里的暗流涌動。

沒想到之前擅長拍海岩劇的趙寶剛,成了浪頭弄潮兒。

網友的調侃也恰如其分:寶剛,你潮得讓人害怕。

另一部《歡顏》開闢了公路諜戰劇的分支。

劇情上有所創新,但董子健的主角光環太強,一個個影帝全都下線,就他活到了最後,懸念感也沒有了。

導演對《讓子彈飛》的模仿痕跡很嚴重。

電影這麼拍很高級,電視劇這麼拍就有點故弄玄虛,削弱了追劇體驗。

諜戰劇的窘境依舊沒有改變。

除了偶爾的詐屍外,大部分新劇都是原地躺平。

明年柳雲龍的《叱吒之城》很可能與觀眾見面。

如果連諜戰教父出手都無能為力了,那麼諜戰劇這個題材恐怕真要壽終正寢了。

類型五、都市劇

關鍵詞:難以容忍的通病

都市情感劇是電視劇里的主旋律。

無論是愛情劇,還是職場劇,最後的歸宿無一例外都是婆媳妯娌、男歡女愛、家長里短這些永恆的主題。

今年的都市劇沒有太大的建樹。

《歡樂頌4》還在以「下集」的形式,繼續吃IP的老本。

劇情還是翻來覆去那些事,很難想像這是正午陽光出品的劇。

郭麒麟和金晨的《平凡之路》,倒是拍出了職場新人初出茅廬時的不容易。

但更多時候還是看大林子和張子賢耍嘴皮子。

郭麒麟的氣質像社會人,不太像剛畢業的學生,和金晨的組合也沒有CP感。

迪麗熱巴和佟大為的《公訴》則是國產職場劇的通病。

男女主穿著職場裝眉來眼去,沒有演出檢察官的威嚴。

讓迪麗熱巴來演檢察官,你感覺下一秒她就要開啟紅毯秀,多少有點違和。

肖戰和白百何主演的《驕陽伴我》,一個俗套的姐弟戀故事。

肖戰經歷了227事件後,急需一部劇來立穩腳跟;

白百何經歷了那場無妄之災後,也從電影圈轉彎來混電視圈。

兩人這場戀愛談得心不在焉。

明明帥哥美女的組合,觀眾卻在喊,這個姐弟戀不談也罷。

周迅也主演了《不完美受害人》。

這部劇帶一點懸疑性質,但主要探討了都市女性性騷擾問題。

劇情疑似複製了當年的某高管海外性醜聞事件。

周迅和劉奕君的演技依舊在線,雷點是林允,明明是受害者,卻被她演得十分討厭。

劉亦菲和李現的《去有風的地方》倒是一部不錯的都市劇。

該劇有些效仿日本《小森林》那種清新風格,沒有虐戀劇情,沒有高能翻轉。

主角就在大理來了一次甜美的邂逅,一切恬淡自然,這是這個時代需要的療愈佳作。

另一部韓東君主演《裝腔啟示錄》也不錯。

全劇沒有太多明星大腕兒,但勝在角度新奇。

攫取了生活中各種裝腔作勢的人和事,熔於一爐,端上桌奉獻給觀眾。

有一種辛辣諷刺的喜劇效果,看著賊解壓。

都市劇遍地開花,但沒有出現真正的經典,是一件遺憾的事兒。

六:央視開了個好頭,但功臣不止一個

以上就是皮哥心中五類最具代表性的國劇。

當然,其他類型的好劇,也有不少。

比如年代劇《父輩的榮耀》,熱度不及《人世間》,但拍出了人情味兒;

比如武俠劇《蓮花樓》,增加了很多懸疑的部分,劇情也跌宕起伏;

比如創新劇《古相思曲》,正看是一部劇,倒著看是另一部劇,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比如歷史劇《丁寶楨》,熱度不高,但拍出了歷史劇久違的厚重感。

還有情景喜劇《鵲刀門傳奇》《破事精英第二季》等,重現了情景喜劇的榮光。

但它們並沒有形成氣候,受眾也相對較窄,沒有形成出圈效應。

總的來說,國產劇還是在2023年打了一場漂亮仗。

多點開花,評分最高的劇高達9.4分,豆瓣8分以上的作品超過了20部,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兩部值得一看的好劇。

像《狂飆》這樣的年度熱播劇,更是開播後,收視破3,並一連50天拿下全網熱播收視第一。

而口碑不佳的劇,皆收視敗北,口碑為王,國產劇的「天」,已經變了,爛劇已無市場了。

如果我們再看深一點,還會發現。

這幾年國產劇連出爆款,原因當然有央視、各大視頻平台這些出品方慧眼獨具,把錢花在真正的好項目上。

更主要原因在於,國內越來越多製作公司,都走上了正午陽光的精品化道路。

比如留白影視。

這幾年的電視劇作品,除了今年大爆的《狂飆》外,其他也都是良心之作。

《長安十二時辰》《今日宜加油》《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對決》《熟年》……

品質優良的同時,還引領著不同題材,朝著更多的方向嫁接探索。

比如萬年影業。

這幾年懸疑佳作頻出。

《隱秘的角落》,《無證之罪》,還有前段時間熱播的《繁城之下》。

再比如行業新秀哪裡哪裡影業。

青年導演辛爽創建,第一部作品就是《漫長的季節》。

這些製作公司的穩定輸出,才是大廈穩固的根本。

在這樣一批優秀電視劇人的堅守下,短劇想要短時間內攻破國劇堡壘還不太可能。

如今的國產劇,已走上了另一條大路。

我們期待著2024年,國產劇再創輝煌。

【頭條娛評團,專業有態度】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b105ef173b290d18d8cb4e0a2e75d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