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赤身裸體幹活,不到50歲便去世,廣東肇慶博物館藏著部血淚史

2022-08-11     開心菜菜慢生活

原標題:只能赤身裸體幹活,不到50歲便去世,廣東肇慶博物館藏著部血淚史

中國有4大名硯,以端硯為首。

在廣東肇慶端州城區以東,有一座約1300年歷史的古村名曰白石村。自清末起至解放前,村子制硯十分鼎盛,大批名硯和名師應運而生,白石村一躍成為「端硯第一村」。

在這座著名的端硯文化村東北側,建有一座端硯博物館。裡面裝滿了端硯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整個博物館占地面積約4350平方米,就在這4350平方米里,承載了幾乎整個端硯的歷史,讓人看了不禁自豪,不禁恍然大悟,不禁扼腕嘆息。

展館醒目位置擺著幾個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諸如,重量2噸的九龍硯,因擁有666顆天然石眼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諸如最大的白端硯石:白端之最,最長處有123厘米。

不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並非這些世界吉尼斯之最,而是一件「九龍戲寶硯」。是端硯史中最大的一方老坑硯。

就如世間萬物總有其發展史,端硯也一樣。

為什麼端硯能成為4大名硯之首?其實原因有多個方面,在肇慶,流傳著一個說法,傳說當年人們考試研墨的時候,別的硯磨出來的墨都凍住了,唯端硯磨出來的不凍。僅此一條,就能知端硯之好。

硯的前身是石質研磨器,《說文解字》將硯稱之為「石滑」。從南漢時期盛行的圓形三足,發展到北朝時期的方形四足,再到隋唐盛行的龜式、箕式等。其實,硯的發展史本質上來說也是一部讀書人的地位史。

唐宋時期,讀書人的地位高,對硯的需求大。人們對硯的材質、花紋、款式便有了更高的追求。硯台花樣繁多,可謂精彩紛呈。據說,皇帝宋徽宗有收藏端硯的癖好,入庫的端硯達上千枚之多,令人驚訝。

到了元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僅高於乞丐,有「九儒十丐」之說。端硯在元代,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一直到明代後期,硯坑才終於恢復了開採,上層文人圈子也開始效仿宋徽宗收藏端硯。

到了清朝,端硯甚至成為了皇宮貢品。文人墨客收藏、使用端硯成風,竟然還有了「硯學研究」。在清朝國運最鼎盛的高峰期,肇慶生產端硯和售賣端硯的鋪子數不勝數。

回顧歷史,讓我們回到端硯盛行的年代。在端硯爆火的背後,實際上還藏著一部硯工的血淚史。

在西江沿岸,至今還保留著硯坑的遺址,人們將它們視之為旅遊景點,但是在開採硯石的年代,硯坑其實是硯工最不忍直視的痛苦所在。

坑道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直的或者橫的,而是傾斜的坑道。因為硯石一般藏在西江的河床下,只能在秋冬旱季才能採石。硯工要花上1-2個月的時間,在烏漆麻黑光線昏暗極其狹窄的硯坑裡,將西江水一勺一勺舀出去淘干,再花上2-3個月時間開採。這些硯工在開採硯石的時候,通常都是赤身裸體的,寧可弄破皮肉,也不願弄壞衣物。有不少硯工不到50歲便去世了。

因為開採不易,硯石很是珍貴,硯工之所以赤身開採,除了因窮苦不願弄壞衣服外,也是監工防止硯工偷走硯石。

當年蘇東坡被貶嶺南時,看到硯工開採的悽苦畫面,寫下了「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的詩句。

如今,人們對毛筆的需求減少,還有了不需要硯磨的墨水,端硯也淪為了少數人的收藏品,世上再也找不到一間專賣硯台的鋪子。可說是不幸,也可說是幸。

白石村可謂是端硯最後的堅守與固執,博物館可謂是端硯最後的尊嚴。

旅遊貼士:

地址:肇慶市端州區硯都大道(中國硯都端硯文化村東北側)

門票:免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af7ee653fc28d221bd011e1638fa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