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昌拍攝《大宅門》背後的艱辛,陳寶國最夠爺們

2022-07-26     攝影肖鵬

原標題:郭寶昌拍攝《大宅門》背後的艱辛,陳寶國最夠爺們

1995年,《大宅門》剛拍三集,投資方中途撤換導演郭寶昌,陳寶國非常氣憤,他二話不說將自己拿到的9萬元片酬砸在桌上:沒有郭寶昌我就不演了。

投資方又找到張藝謀來拍,張藝謀冷冷一笑:「你不知道我和寶爺的關係嗎?」

因為《大宅門》的故事,也正是郭寶昌的家族史,這部劇講述了白家幾代人的興衰,和恩恩怨怨。

郭寶昌很小的時候,由於父親早逝,母親無法支撐家庭開支,迫於無奈將他給賣了。

後來他三姨又借錢,把他給贖回來了,第二次,又把郭寶昌以200塊的大洋賣給了「大宅門」里的四奶奶。

從此,他成了宅門裡的小少爺,也隨養母改姓郭,養母對他也極好。

5歲唱戲,8歲寫文,16歲開始創作《大宅門》,將自己在樂家聽到的和看到的事情都記錄了下來,並且整理成為了小說,這也就是後來的《大宅門》劇本原稿。

《大宅門》劇本,前前後後被燒毀了三次,每一次劇本被燒毀,都意味著《大宅門》劇本的一次重新記錄,這個工作量是巨大且艱辛的。

《大宅門》劇本第一次被燒毀,是郭寶昌的母親燒毀的,因為母親在郭寶昌的小說里發現他知道自己曾經是樂家的「抱狗丫頭」。

羞恥和憤怒之下,就把這本小說給燒了,

第二次是由於特殊時期,因為具有反動傾向而被燒毀了一次。

第三次則是與第一位妻子離婚時,被妻子憤怒地燒了。

就這樣,直到郭寶昌60歲才完成全部準備工作,決定正式把它搬上大銀幕。

正是這樣的背景,也只有郭寶昌能拍好《大宅門》,他曾說過:

「在宅子生活的幾十年,那些寨子裡的人物,都是我身邊一起生活過得,都是跟我打過交道的。」

郭寶昌本來給這部電視劇取名叫《樂家同仁堂》,但這引起了樂家人的不滿,因為他們覺得雖然郭寶昌和他養母是樂家人,但沒有樂家血統,於是後來才把它改成《大宅門》。

《大宅門》開拍前,郭寶昌找到陳寶國,讓他看《大宅門》的劇本,並談談自己的想法。

陳寶國連夜看劇本,欲罷不能,被深深地打動,覺得是一部難得的作品。

《大宅門》被陳寶國稱為「五十年一遇」的好劇本。

原因很簡單,這個劇本是郭寶昌導演打磨了40年終於完成的作品,對角色的選取非常謹慎,因為一個角色關乎整部戲的成敗。

在郭寶昌幾番思量之下,最終選擇陳寶國演劇中的靈魂人物白景琦。

1995年,《大宅門》正式開拍,可電視劇剛拍了三集,就忽然被叫停,原來是投資方非要換導演,想找一位更加有名氣的導演來接手。

但主演陳寶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氣憤,他直接拿出自己的片酬9萬塊,當著投資商們的面砸在桌上,表明態度:

「做爺們得仗義,本是衝著郭導來的,既然郭導不在,那我也沒有必要留下了。」

「你們怕是不知道我跟寶爺的關係吧?」

並且直接告訴投資人,不僅自己不會拍,這個圈不會有導演接這個劇本。

由於各方談不攏,投資方宣布撤資,這個項目也停了下來。

陳寶國為了等《大宅門》再次拍攝,他推掉了很多戲。

陳寶國找到郭寶昌,對他說:「我等你幾年,我一部戲不拍,我就等著拍你的劇。」

郭寶昌幾十年的劇本也終於可以和觀眾見面了。

但這個角色,郭寶昌死活要讓陳寶國來演,在他的強硬和堅持下,最終陳寶國沒有被換。

而事實也是如此,陳寶國是《大宅門》中兩次拍攝唯一沒有換的演員。

後來《大宅門》又迎來了許多實力派演員的加入,蔣雯麗、杜雨露icon等一些老戲骨,而張藝謀,陳凱歌來客串,捧的就是寶爺的場面。

正是有郭寶昌這股子精益求精的打磨勁兒,才有了《大宅門》的經典。

郭寶昌說:「《大宅門》是我的生命,是我生命的全部,這個作品不完成,我死不瞑目!」

這部劇播出以後,說一句「萬人空巷」絕對不算誇張,同時這部劇也確立了陳寶國和郭寶昌在影視劇的地位。

如今的好劇是越來越少了,投資大卻又粗製濫造,精品少之又少,希望國產劇能多拍出一些精品,觀眾才會買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ab60c6dcff3034d35a00f329e250f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