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狂飆」全國的「小靈通」,為何突然消失了?

2023-02-21     正解局

原標題:曾經「狂飆」全國的「小靈通」,為何突然消失了?

所有的傳奇,不在於短暫的輝煌,而在於那份堅守的初心。

正解局出品

最近爆火的電視劇《狂飆》里,有一個細節很有意思。

高家兄弟靠賣「小靈通」,真正賺到了「第一桶金」 。

劇中,兄弟倆開的「強盛小靈通」店開業

隨後哥哥高啟強的建築生意越做越大,弟弟高啟盛還一直在賣「小靈通」。

如果高啟盛當初不是因為賣「小靈通」被坑,他可能就不會想到要靠販毒來彌補損失;如果高啟盛沒有涉毒,或許也不會害死那麼多人,導致兄弟倆最終都走上了不歸路……

小靈通,成了劇情走勢的關鍵。

現在說到小靈通,可能很多00後,都沒聽說過。

那麼,在全國紅極一時的「小靈通」,為什麼會突然衰敗?

上世紀90年代初,曾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的吳鷹、黃曉慶合夥創業,創立了斯達康公司。

不久後,兩人回國,帶著新公司一同加入了陸弘亮創立的Unitech公司,拿到了軟銀孫正義投資的3000萬人民幣後,UT斯達康公司正式成立,吳鷹任CEO,陸宏亮擔任總裁。

UT斯達康的核心技術來自日本通信巨頭NTT開發的Personal Handy Phone System,簡稱PHS,中文名是「個人移動通信系統」,也叫「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

吳鷹對科幻作家葉永烈早年撰寫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印象深刻,為了方便人們記住,便將此技術起名為「小靈通」。

「小靈通」的名字來自科幻書《小靈通漫遊未來》

事實上,「小靈通」技術是個雜糅業務。

因為使用的載體像是個手機,可使用的卻是固定電話的網絡,實際就是一台可以移動和隨身攜帶的座機。

從純技術角度來說,「小靈通」採用的是微蜂窩技術,不支持移動通信的全程全網技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相對落後的技術。

但是,「小靈通」風靡全國,完全來自一個歷史契機。

2000年,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已分家,變成移動、聯通與電信三家公司。

移動和聯通當時有自營的移動通信業務,日子過得很滋潤;可電信沒有移動通信牌照,只能悻悻地看著另外那哥倆「喝酒吃肉」,電信一直想找出能媲美移動通信業務的新項目。

劇中,高啟盛攛掇哥哥投資開店,提到浙江正試點 「小靈通」,很貼近現實,因為「小靈通」當時就是從浙江才逐漸推廣到了全國。

電信和移動分家前,浙江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曾去過日本考察,了解過PHS技術,他對這種「可以無線通訊,又不需要無線通訊牌照」的新技術十分感興趣。

於是,餘杭電信與UT斯達康(UTstarcom)公司合作,正式推出「小靈通」業務。

「小靈通」業務為單向收費,月租費20元,資費每分鐘0.2元,十分誘人。

要知道,當時的移動通信還是雙向收費,資費每分鐘0.5元,這還不算平均售價近萬元的手機費用。

「小靈通」業務不僅送手機,還有不同套餐可以選擇,總體價格和固話業務差不多,遠低於移動和聯通。

UT斯達康推出的「小靈通」手機

彼時,普通城鎮職工的最低基本工資標準還不到500元每月。

這樣一比較,「小靈通」的價格優勢就很明顯,自然受到許多工薪族的歡迎。

很快,價廉物美的「小靈通」業務被電信和網通相中,在全國範圍開始推廣應用。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8月,「小靈通」在中國大陸200多個地市開通,網上用戶數超過600萬。

到了2006年10月,「小靈通」用戶數量達到歷史頂峰,在中國大陸擁有9341萬用戶,全球用戶量突破了1億。

那時,許多賣「小靈通」終端(小靈通手機)的經營者,只要有渠道拿到現貨,就能坐等數錢數到手軟。

所以,高啟盛乘勝追擊,鋪貨幾十萬台「小靈通」,倒也不能說他決策失誤。

那麼,為何僅僅數年時間,紅火一時的「小靈通」突然就不「靈」了呢?

用過「小靈通」的人都應該記得,「小靈通」有個戲稱叫「YYC」(喂,喂?艹)。

原因就是「小靈通」的信號實在太爛了,網上曾出現了無數吐槽「小靈通」通信差的段子:

「手拿小靈通,站在風雨中,昂首又挺胸,就是打不通。」

「遠看像是發神經的,近看卻是拿小靈通的。」

《狂飆》中也曾多次拿「小靈通」信號不好來吐槽

因為缺乏基站,「小靈通」在功能上始終和手機存在差距,無法像手機那樣隨意漫遊通話,只是固話的補充和延伸。

沒辦法,「小靈通」信號差是因為「先天不足」,只是一個時代的短期替代產品。

「小靈通」暢銷時正值2G時代,全球電信行業已開始採用GSM/CDMA網絡。

中國電信行業雖然選擇了GSM技術,鋪設了全球最大的兩張GSM網絡,但由於當時國內移動通信產業起步較晚,在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方面均處於落後地位。

在此期間,電信和網通雖說早就知道「小靈通」在技術上存在不足,但由於眼饞移動和聯通靠手機賺到大錢,也就閉著眼先撈一筆再說。

依靠「小靈通」技術,UT斯達康年營收超過210億,不僅成功上市,其市值也一度超過IT巨頭思科公司,帶動各大通信廠商紛紛加入「小靈通」終端市場的爭奪戰。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華為市場部也曾跟風推出過「小靈通」業務,效益比任何部門都要好。

但是,任正非認為小靈通的PHS技術已經過時,無法引領未來的通訊技術,提出「豬養得太肥了就不哼哼了,快錢賺慣了就不習慣賺慢錢了……」

在他的強烈反對下,華為最終放棄了「小靈通」業務,為此損失了幾十億。

在任正非的堅持下,華為最終放棄了「小靈通」業務

或許,任正非已經看到,靠「小靈通」能賺到「快錢」不假,但其真正問題並不只是技術落後,而是採用的TDD制式,使用1900-1920MHz的通信頻段,這才是最致命的。

2009年2月3日,工信部發文表示,明確要求所有1900MHz-1920MHz頻段無線接入系統應於2011年底前完成清頻退網工作,以確保不對1880MHz-1900MHz頻段的TD-SCDMA系統產生有害干擾,這個TD-SCDMA就是3G技術。

不僅如此,由於聯發科的TurnKey方案,讓手機跑步進入「千元時代」,性能也遠好於「小靈通」。

而且,那時移動的「全球通」客戶套餐早已實現了單向收費。

甚至,在電信新推出的手機套餐中,「天翼」資費優惠最低降至0.06元/分鐘,比「小靈通」0.2元/分鐘還要便宜。

通話價格便宜一直是「小靈通」的最大優勢,可移動與電信祭出的這記「絕殺」,徹底讓其沒了活路 。

2011年,「小靈通」業務正式退市

2011年1月1日,「小靈通」正式退市,為通訊新寵3G讓路。

許多曾囤積了大量「小靈通」終端的銷售商一直抱有幻想,總覺得用戶基數巨大,不可能真正退網。

可時代洪流永遠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不斷更新疊代移動通信技術,最終讓「高啟盛」們輸得一敗塗地。

即使昔日靠「小靈通」賺得盆滿缽滿的UT斯達康,也同樣沒逃脫沒落的命運。

UT斯達康靠「小靈通」成功上市後,吳鷹立即率領團隊投入了3G技術的研發。

此時,3G技術主要有WCDMA和CDMA2000兩種標準,技術幾乎差不多。

出現兩種不同的標準,根本原因是這兩種技術背後有著不同的利益集團。

WCDMA是歐盟繼GSM後提出的,美國不甘心被歐盟牽著鼻子走,所以提出了CDMA2000標準。

因此,為了不被歐美國家牽著鼻子走,中國研發出了TD-SCDMA技術,並被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確定為3G國際標準之一,成為我國移動通信領域的重大突破。

雖然TD-SCDMA同樣存在各種不足,隨後被更成熟的TD-LTE(4G)技術代替,但從當時移動網際網路尚在發展的背景看,TD-SCDMA技術確實更符合中國當時移動通信和網絡資源配置與信號傳輸的狀況。

由於TD-SCDMA與WCDMA有一定技術差異,吳鷹覺得WCDMA技術才是中國未來可能採用的通信行業標準,為此不惜「豪賭」一把,拚命砸錢在美國、韓國等地收購研發企業,試圖實現從技術到設備「一鍋端」。

吳鷹曾「豪賭」WCDMA,結果卻一敗塗地

這其實與當初華為任正非的思路完全一樣,可由於立場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華為不僅潛心研發最新的TD-SCDMA技術,還用研發好的相應設備,直接選擇與中國電信合作。

2006年,中國信息產業部正式宣布,TD-SCDMA作為我國的通信行業標準。

吳鷹這才醒悟自己「下錯了注」,宣布放棄之前的WCDMA方案,改為支持TD-SCDMA。

可惜賭局就是賭局,賠了十多億的吳鷹被UT斯達康罷免,無奈出局。

趕走了吳鷹,UT斯達康在投資上越發搖擺不定,雖說曾在IPTV、手機及其他業務上進行過投資,但面對華為以及海外手機巨頭的進入,每況愈下,最終失去了轉型的機會,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

選對路也頂住誘惑的華為,最終在3G時代迎來爆發,成為民企中的佼佼者,現在已是國內通信科技產業里的中流砥柱。

正是因為我國在TD-SCDMA時代積累了大量標準和產業發展的經驗,才能自主提出TD-LTE-A這樣的4G標準,並被國際電信聯盟接受,與LTE-A FDD一起被採納為4G標準,並再次引領全球5G市場。

從「小靈通」的興衰史不難發現,中國通信產業的發展,走別人的路,永遠得不到核心競爭力,唯有創新才有出路。

所有的傳奇,不在於短暫的輝煌,而在於那份堅守的初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a37afbaae785b3a25a0fcbf4093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