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10種表現,很可能遭受了校園霸凌,急需父母的幫助

2019-11-08     兜媽愛叨叨

最近幾天,朋友圈被《少年的你》這部電影給刷屏了。與此同時,關於「校園霸凌」的問題,在網絡上也引發了全民討論。

影片一開始,主角陳念(周冬雨飾)的同學因為被同學欺凌而跳樓自殺,然而死亡並不是結束。因為陳念幫同學的屍體蓋衣服,新一輪的霸凌又從她開始了!

被孤立、被扇耳光、被剪頭髮,甚至是被脫光了衣服拍視頻……

明知道是演員們演出來的,可是大家依然看得無比憤怒,甚至為家裡正在上學的孩子感到擔心、不安。

因為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這些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哪怕是「死亡」這種結果,也是在校園霸凌中經常會出現的,並不是電影在誇大。

實際上,就連很多表面上光鮮亮麗的明星,也曾經遭受過校園霸凌。

比如,迪麗熱巴曾被同學推下臭水溝;馬思純被逼著喝髒水;蔡依林被男同學掀裙子;劉濤越過「三八線」被同桌打哭,炎亞綸書包經常被扔進垃圾桶……

在很多學校里,校園霸凌已經是太普遍存在的情況。

什麼是「霸凌」?

霸凌,不是由欺凌者決定的,也不是通過老師或者家長來判定的,而是由被欺凌者的感受所決定的。

霸凌的行為有很多種,不僅包括身體上的欺凌行為、語言上的辱罵和諷刺等等,有時候甚至沒有使用暴力或者言語,就能讓被欺凌的人在身體、精神以及社交方面受到很大的傷害。

比如團體中的排擠和故意忽略,在社交網絡上散播謠言,對身體部位的嘲諷或譏笑等,這些都是霸凌。

這些隱藏在校園角落裡的暴力行為,不只隱蔽性非常強,傷害也難以預估。

在2015年到2017年的校園暴力案件中,就有88.74%的受害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亡:

11.59%的案件中受害人死亡;

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傷;

38.5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輕傷;

27.94%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輕微傷。

大多數的受害者都會產生諸多後遺症,包括逃課、休學、飲食不正常、出現慢性疾病,以及抑鬱自殺等。

被欺凌的人常常會感到焦慮不安、自卑自責,對生活充滿了悲觀,急需他人的關心。

其中一部分受害人還可能會轉變為「加害人」,同時患上精神方面疾病的可能性也很高。

而一般在形成犯罪以後,直到公安機關將學生拘留或者抓捕,再通知到學生家長,這時候父母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如何知道孩子被欺負了?

經過多項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有下面這些表現,家長就要注意了,或許不是真的霸凌,但是總有哪裡出了問題,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

1. 孩子反覆說頭痛、胃痛,或有嘔吐,比較小的孩子若是心理方面有問題,身體上的不適可能會更明顯。

2. 身上經常會有一些不明原因的傷痕,甚至還會找藉口解釋。

3. 行為、性格忽然有了明顯改變,比如本來很愛笑、脾氣很好,卻忽然變得易怒、衝動,甚至攻擊他人等。

4. 經常做噩夢,反覆在睡夢中驚醒,尤其是星期日的晚上,孩子甚至對上學表示十分懼怕。

5. 不願意提及老師和同學,言語間對學校沒有一點興趣和好感,找各種理由不願意去學校。

6. 抱怨老師不喜歡自己,常常訓斥自己,或者總是挑自己的刺。

7. 放假時也拒絕出門,不和同學其他來往,一到上學的時候,就會變得情緒低落,或者很容易發脾氣。

8. 忽然變得沉默寡言,即使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會比以往更不愛說話。

9. 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常常丟三落四,而且容易受到驚嚇。還可能對某些事或物變得敏感,甚至是感到恐懼。

10. 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甚至會有自殺的想法,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大部分孩子都沒有「戲精」屬性,他在學校里過的是什麼生活,心情是怎麼養,其實從行為舉止上都能看出來。

如果你感覺到孩子有哪裡不太對勁,問也問不出來什麼東西,不要沉默,從多方面去調查求證吧,孩子很可能正在等待你的幫助。

校園霸凌,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們每年都能聽到很多學校出現霸凌事件,有些欺凌者的年齡甚至才十來歲,為什麼總是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 學校和老師不敢批評

現在許多學校老師都幾乎沒有「處罰權」,有些學生犯了錯誤,老師開口批評他幾句,不是家長來學校鬧,就是學生鬧著去跳樓。

一位15歲的中學生在校園裡騎車,老師因為批評了他就被他用磚頭狠砸,導致顱內損傷進醫院。然而學生卻沒有什麼懲罰,依然大搖大擺去上課。

這樣的學生在學校里沒人敢管,以後越來越肆無忌憚,出現「校園霸凌」實在是太正常了。

2. 家庭教育、法律知識的不足

對於孩子的教育缺失,一個是因為父母忙工作沒時間,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帶,一年到頭也見不了孩子幾面,自然就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次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除了比較富裕的家庭,就連一些條件不太好的家庭也會溺愛孩子。

哪怕是自己不吃,也要儘量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如果家庭教育的不足加上溺愛,這些孩子的性格可想而知。再加上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懂法律,甚至覺得14歲前都不用承擔刑事責任,當然就什麼都敢做。

得知孩子被欺凌後,家長應該怎麼做?

校園霸凌常常發生在剛來學校的新同學,或者是性格比較內向的同學身上,特別是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最有可能被欺凌。

所以,家長在送孩子去學校之前,要提前對學校進行各方面的調查,先從源頭上做好預防。

除此之外,當確定孩子遇到校園霸凌後,家長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幫助孩子。

1. 做孩子堅強的後盾,力挺孩子

小學的時候,玲玲有一次被學校里的「小霸王」欺負,回到家和父母說,他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斥責孩子「沒用」!

後來玲玲經常被欺負,卻再也不敢和家長說,初中沒上完就輟學了。

可見,有些校園霸凌長期發生在某個孩子身上,家長起到的反作用也不可推卸。

父母應該是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不能一味地怪孩子性格懦弱,他們需要的是親人的關懷和支持。

2. 不能忍讓,維護孩子的尊嚴

我們不鼓勵以暴制暴,但也不能讓孩子忍讓,一直被動挨打。如果第一次忍下來了,那麼以後可能被欺負得更厲害。

得知孩子被欺凌時,就應該及時與學校老師溝通。

可以聯繫霸凌者的家長,必須嚴肅處理這件事。或者報警處理,一定要為孩子找回公道和尊嚴。

3. 幫助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有的孩子體質太弱,周邊的人誰都可以欺負他;有的孩子性格不合群,很容易讓同學討厭。

這不是說是孩子的錯,也不是霸凌者侵害別人的理由,但是家長也可以從這方面幫助孩子。

幫孩子培養強大的內心和體魄,以後自然不怕別人欺負。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那些「壞孩子」也不就敢來欺負人了。

另外,也可以建議學校,給學生們普及法律知識,未成年犯罪也不是完全不用負責任,至少監護人也要承擔責任。

而且學校也有權開除學生、勸退學生,希望家長對學校也能多一點信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Xa8TW4BMH2_cNUg7z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