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要跟著它去看世界

2021-03-02     米蘭設計之旅

原標題:2021,我要跟著它去看世界

無論你我是否願意承認假期結束,「開工大吉」的號角都已經在朋友圈中吹響。

今年一上班,同事之間聊得眉飛色舞的話題都是《你好,李煥英》的淚中帶笑,《刺殺小說家》的熱血沸騰,《唐人街探案》的猛男cosplay……

想一想,我們似乎很久沒在長假後興高采烈地講述那些旅行時的奇聞軼事了。因為,我們也很久沒有出去看一看了。

外面的世界都有什麼?

在阿富汗巴米揚,有人正踏著1390年前玄奘的足跡在考察。

在地下耶路撒冷,考古學家正一步步發掘並揭露出古城面貌。

在遙遠的外太空,科學家正尋找著宇宙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

神奇又遙遠的地方,有溫度的歷史,並不再需要我們絕知此事要躬行,它們都藏在一本我特別喜歡的雜誌中,那就是《華夏地理》。

1888年,世界上最大非營利科學與教育機構之一「國家地理學會」成立;同年,其官方雜誌《國家地理》創刊。迄今為止,《國家地理》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3.5億粉絲,是5億家庭的雜誌閱讀優選。

《華夏地理》是《國家地理》在中國大陸唯一合作夥伴,延續《國家地理》133年來探索世界、關愛地球的理念,與全球172個國家、43個版本使用統一版式,同步刊出;每月發行1刊,偶有特刊。

自2001年2月創刊以來,《華夏地理》在呈現世界的真實面貌的同時,以經典黃框引領人們「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看世界」,啟發人們對地球的關心。

2018年9月,《華夏地理》還成功入選2018年「中國最美期刊」。在不方便環球旅行的今天,我更願意讓它作為我看世界的眼睛。

今天,一條生活館為你推薦2021年《華夏地理》的全年預訂。

一年12刊,每月都有新收穫,不出遠門,我們的足跡也能抵達世界各地。

《華夏地理》雜誌,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結束

上天入地、穿越古今

帶你去看遠方天地

在《華夏地理》雜誌中,邂逅生活在南美洲的神奇電鰻、撞見千年前埃及女性的精緻妝容,捕捉哈勃望遠鏡正在探索的深空奧秘……都是可以實現的事情。

神奇的自然世界在這裡

想認識遙遠的神奇生物?想讀懂古老化石里的秘密?

在《華夏地理》,我們可以通過清晰直觀的透視圖,了解神奇的自然世界。

號稱「所有動物中最強大的生物發電機」——電鰻,它感應靜電磁場的接收器原來是頭部和身體上的氣孔,圖中的伏打電鰻甚至能發出比家用插座高4倍的電流強度,令人嘖嘖稱奇。

穿越千年的文明在這裡

為什麼古埃及的男男女女都愛化大濃妝?為什麼唐朝女性喜歡點絳唇?為什麼中世紀的歐洲女性願意拔光眉毛?

在《華夏地理》,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充滿創意的插畫,我們能讀懂古老的文明,感受更加豐富的美。

我看完不禁感慨時尚可能真是一個圈。

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的綠色眼影、編織假髮在今天看來有種復古的潮流。

1300年歐洲女性偏愛的蒼白面孔,會不會是美妝界流行的「厭世臉」、「甜喪風」?

獲悉每個年代不同的女性審美標準,以及她們五花八門的變美方式,好像不知不覺間又增長了許多奇怪的知識點。

難以觸及的科技在這裡

在《華夏地理》,我們可以享受三個跨頁的攝影視覺饕餮盛宴。

在這張彩色合成圖上可以看到面紗星雲。它是甜甜圈形狀的天鵝座環的一部分,是發生在數千年前的一場超新星爆炸產生的。

而這張寶貴的圖片,則來自哈勃望遠鏡。發射升空30年後,這台望遠鏡仍在揭示著宇宙深孔的奧秘,也讓我們得以用一次「上帝視角」觀察世界。

《華夏地理》雜誌,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結束

貼近生活,看看人世間的繁華瑰麗

《華夏地理》擁有權威的專家資源,形成具備自然、地理、科學和人文歷史知識的四大專家庫,為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有深度的優質專題。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那麼雜誌里那些圖文並茂的地理人文,肯定也會博得你的青睞。

深入中國各省市地區,全面了解地方國家級文化瑰寶。

浙江——鍾靈毓秀之地、文化藝術之邦,向以發達的稻作農業、紡織業和陶瓷、漆器、印刷等手工業聞名。

尤其唐宋以後,隨著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經濟市場繁榮,文化科技尤為昌盛,且綿澤後世。

《華夏地理》帶我們走訪「港通天下」的寧波,探尋這座「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城市,曾對亞洲各國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

在名家的指引下,步入文化與藝術的殿堂。

我們有機會在充滿流亡、離散與悲情的下南洋故事後,聽梁文道講述新一代華裔如何穿越祖輩的沉重歷史,書寫自己的身份標籤。

我們也可以跟隨陳丹青航向拜占庭,看看著名的藍色清真寺,聽聽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故事。

探索無止境,發現不為人知的神秘之地。

走進新疆庫車縣城以西的庫木吐喇石窟,看看穹頂上神情生動、造型優美、服飾華麗的菩薩畫像,了解古典新疆龜茲藝術的黃金時代。

曠世珍寶品鑑與收藏,講述背後的故事。

聽藏家分享喝到天價安化黑茶背後的故事,我們好像也品嘗到了黑茶歲月深處的滋味。

從自然、人文、地理等多維度、全方位讀懂一座城。

一篇《重慶虎變》讓我腦海中不停閃現那個遠去的江湖,看它如何在短短百年內發生巨變,比它過去的兩千年還要盪氣迴腸。

重走系列:通過重走歷史古道,追溯過往,反思當下,探究未來。

百年前,一位西方植物學家在中國收集標本的同時,拍攝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和環境的照片。

百年後,一位中國生態學者沿著同樣的路線,在同樣的地點,重新按下了相機快門。

這一百年間,中國西部的變化到底有多大?2008年汶川地震又給西部大地帶來了怎樣的撼動?

《華夏地理》雜誌,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結束

分享至臻影像里的生活

除了自然科學和地理人文,《華夏地理》還會與我們一起分享有溫度的故事。

它可能是一次旅行,跟隨攝影師,追蹤富有人文色彩的旅行目的地故事。

為我們講述徒步全球的故事,與遷徙者同行,或許能成為載入史冊故事的參與者。

它也可能是一次互動,面向全球攝影創作者徵集照片,展現「你」自己鏡頭中的故事。

在這裡,攝影愛好者們可以展示硬核的攝影技藝,交流選用的攝影器材和鏡頭,呈現不同地點的獨特景色,也可以講述照片背後的精彩故事。

這張瓦伊塔爾拍攝的照片在記錄多瑙河沿岸寧靜生活的同時,講述了地球上生命的美麗和相互關聯。

這張《涅涅茨孩童》,由溫哥華藝術攝影會會長葉丹蕾拍攝。

在「世界邊緣」的西伯利亞,當地游牧民族被稱作「涅涅茨人」。

他們一年有260天生活於冰雪之中,以養鹿、捕魚、狩獵為生。

葉丹蕾來到他們居住的營地附近,用相機記錄下嘴角帶笑、腳起旋風的小男孩快樂的模樣。

這張萌化眾人的豹貓照片,是由攝影師兼電影製作人特雷弗·弗羅斯特所掌鏡,他十分關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這隻豹貓三個月大時被非營利機構的工作人員救下,並取名基努。保護主義者的目標是禁絕豹貓的銷售,並把它們放歸野外。

現在基努已經棲居森林,學習適應野外的生活了。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影像是什麼?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安德烈·巴贊口中,攝影不像繪畫、雕刻那樣去創造永恆,它是給時間塗上香料,使時間免於自身的腐朽。

對於作為讀者的我們來說,《華夏地理》是什麼?

「當時間的塵埃將一切掩埋,我們透過記錄的影像,依然能觸到事件真切的脈動。」

在滾滾長河中,我們通過影像記住過去,也通過影像前往未來。

《華夏地理》結合豐富的影像,以探索、科學、講述故事的力量,20年來為我們帶來一幕又一幕的感動與震撼。

無論是老粉絲,還是新讀者,都值得一讀。

《華夏地理》雜誌,現一條生活館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OkO83cB9wjdwRpvWZ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