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圖聞天下
1415年,葡萄牙殖民者在北非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休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殖民據點,成為西方列強殖民世界的開端。緊隨其後,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紛紛加入瓜分世界的殖民活動。
葡萄牙海外屬地:休達自由市
1912年,義大利在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中獲勝,取得利比亞的宗主權;同年,法國在與德國的較量中勝出,簽訂《非斯協定》獲得摩洛哥的宗主權。至此,西方列強經過僅500年的殖民活動,將非洲大陸瓜分殆盡。
1914年非洲殖民地劃分
但就在西方列強瘋狂瓜分非洲之時,賴比瑞亞和埃塞爾比亞兩個國家通過自己的努力鬥爭,始終保持獨立的地位,成為非洲大陸上僅存的兩個未被殖民的國家。
位於非洲的小美國:賴比瑞亞
賴比瑞亞共和國,簡稱賴比瑞亞,處於非洲西部幾內亞灣沿岸,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430萬。
賴比瑞亞並不是「土生土長」的非洲國家,而是由美國的黑人移民,參照美國的政治制度建立起來的移民國家。
在西方早期的殖民活動中,殖民者為掠奪美洲的資源,大肆屠殺美洲的印第安人,導致當地勞動力嚴重不足。為了緩解勞動力壓力,殖民者們從非洲抓取、交易黑人充當奴隸,販賣至美洲的莊園,從事工農業生產活動。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生產力的提高降低了黑奴勞動力的需求,文明的進步,促進人權運動的發展。廢奴運動開始在美國興起,社會上開始出現大量解放的自由黑人。但獲得解放的黑人,既失去了工作也無法真正融入美國,成為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
林肯與解放黑人運動
美國一些宗教慈善家、國會議員提出對外發展殖民地,將自由黑人遣返回非洲老家的建議,並獲得了廣泛認可。
1816年,美國殖民協會成立。1819年,美國國會通過由美國殖民協會提出的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
1821年12月,由總統私人代表艾爾斯和海軍上尉斯托克頓等,率領首批自由黑人到達西非穀物海岸的梅蘇拉多角,建立了第一個美國黑人移民區。美國殖民協會,依照拉丁文「Liber」(自由)一詞,給這塊殖民地正式命名為賴比瑞亞(意為自由之地)。
西非海岸的名稱中透露出的殖民文化
此後,美國各州殖民協會紛紛開始向賴比瑞亞移民黑人,成立賴比瑞亞聯邦。美國在西非海岸建立殖民地並移民非洲的行為,觸動了英國的殖民利益,同時,移民而來的美裔黑人與非洲本土黑人也衝突不斷。賴比瑞亞獨立建國的呼聲越來越高。
1847年,賴比瑞亞聯邦發表《獨立宣言》,宣布賴比瑞亞獨立,建立賴比瑞亞共和國,賴比瑞亞第一位黑人總督總督約瑟夫·詹金斯·羅伯茨被選為總統。
同美國相似的國旗
賴比瑞亞共和國成立之後,因其背後有美國的支持,在19世紀非洲殖民颳風狂潮中,得以獨善其身。但因為賴比瑞亞建立之初是以殖民為目的,雖然殖民的主體是黑人,卻不被非洲黑人兄弟認可,被稱為「美國建立的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國家」,因此埃塞爾比亞一直聲稱自己是非洲唯一未被殖民的國家,沒有之一。
非洲屋脊,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衣索比亞,位於非洲東北部的衣索比亞高原上,平均海拔3000米,被稱為非洲屋脊,面積110萬平方公里,人口1.05億。
衣索比亞是一個擁有3000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家,在公元前9世紀便在埃及的尼羅河上游建立王國,與古埃及分庭抗禮。
然後,同樣古老的鄰邦古埃及早在公元前就被羅馬所滅,紅海對面的古巴比倫更是連丁點渣子都沒有剩下。深居內陸高原之上的衣索比亞,地理上隔絕並沒有阻擋外部勢力的入侵,但在一次次入侵戰爭中,存活下來,成為非洲的傳奇。
- 鄂圖曼帝國入侵
15世紀到16世紀,占據了整個中東、巴爾幹半島、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鄂圖曼帝國進入鼎盛時期。作為黑非洲的基督國,衣索比亞被伊斯蘭勢力團團包圍,岌岌可危。
1359-1856年鄂圖曼帝國版圖
1543年,葡萄牙終於騰出手來,幫助這個遠方的基督兄弟,擊敗了鄂圖曼帝國扶持的阿達爾蘇丹國,化解了宗教危機。
- 英國入侵
19世紀開始,衣索比亞陷入長期的混亂之中,國內的諸侯軍閥彼此征戰。而國外的形勢依舊不容樂觀,信仰伊斯蘭的埃及控制了蘇丹地區,並與鄂圖曼帝國勾結,向南邊的埃塞滲透。
內憂外患之下,衣索比亞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請求英國幫助卻遭到拒絕。一怒之下,特沃德羅斯二世綁架了英國駐埃塞的領事,以此作為籌碼,向英國討價還價。
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無法容忍三流小國的挑釁,於1867年入侵衣索比亞。巨大的國力差距下,衣索比亞慘敗而終,皇帝亞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自殺身亡。
不過,戰勝的英國實在對埃塞這塊地方提不起興趣,既沒有所要賠償,也有沒要求駐軍,解救完領事便揚長而去,甚至將大量的軍事物資留給了當地關係較好的諸侯。
英國在進軍過程匯中,開路造橋,也為後來埃塞的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而這些獲得了英軍「照顧」的諸侯,後來成功上位,成為了衣索比亞歷史上的約翰四世。正因為看到了英軍的強大,與埃軍的落後,約翰四世參照英軍的裝別和訓練,組建了衣索比亞史上第一支近代軍隊,並在後來的抗侵略戰爭中,成為獲勝的關鍵。
- 義大利入侵
1861年,義大利王國建立,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陷入長期分裂的義大利開始走向統一。但當義大利人站在世界地圖前時才發現,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畢,自己並沒有趕上場子。
不甘的義大利人,將殖民的目標放在了被其他列強當做雞肋的衣索比亞。
1894年7月,義大利與衣索比亞經過一系列爭端和摩擦後,戰爭正式爆發。義大利共派遣兵力1.4萬,衣索比亞這邊共動員了12萬人的兵力。
憑藉更先進的武器和訓練水平,義大利軍隊起初進展順利,不嘗敗績。戰事到了1895年底,形勢發生了轉變。在安巴—阿拉吉的戰鬥中,衣索比亞的馬科涅諾公爵第一次擊敗了冒進義大利軍隊。有了第一次勝利的埃軍,抓住義大利軍隊輕敵冒進的弱點,利用分割包圍的戰術,徹底擊敗了入侵的義大利人,成功保衛了自己的家園。
在這次戰爭中,入侵的義大利軍隊死傷1.1萬人,被俘4000人,而衣索比亞也付出1.5萬傷亡的代價。
戰後,義大利和衣索比亞兩國在1896年10月26日《亞的斯亞貝巴條約》,義大利承認衣索比亞主權的完整。
二戰之後,西方列強建立的殖民體系瓦解,非洲各國紛紛獨立,結束了沒人主權、沒有人權黑暗殖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