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之四十四章
解釋:名譽和生命哪個最可愛?生命與財產哪個最重要?得與失哪個害處最大?過分地愛戀某一方面,必然會耗費大量的精力與財力,過多地聚斂財富,必然導致大量低喪失。懂得滿足的人就不會以現狀為羞恥,明白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帶來危險,就可長存於世。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在瘋狂地追名奪利,那些影視明星們終日像孔雀一樣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專家學者們也不甘寂寞,經常在鏡頭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都是追求名聲的具體表現。
老子認為過分地追求名聲,人的思想和行動就會被其所累,明星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向觀眾推銷自己,甚至不惜故意製造一些花邊新聞來提高自己的存在度,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是愛惜自己的容貌,並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包裝自己,學者們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去迎合一些俗人的口味,說一些根本不著邊際的話題。
多藏必厚亡。在世人眼裡,錢要越多越好,權力要越大越好,地位和聲望要越高越好,此處的多藏就是指人們對金錢、權力、地位和聲望的那種貪得無厭的表現,"厚亡"是指被金錢或權力活活累死的人。
在老子看來,過分地追求金錢、權力、地位和聲望,人的內心就會被這些東西所控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這些慾望的奴僕,終身不得解脫,直至活活被自己慾望活活累死,也許這句話最適合今天忙忙碌碌的人們。
老子在這兩句話之前還說了幾句話,意在證明這兩句話的來源和理由,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這三句反問句,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
名與身孰親?就是指有些人把外在名聲看得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有人為了一些虛名而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浪費自己的精神生命,有人為虛名沒日沒夜地工作,更有人通過犧牲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自由來花獲得這些虛名。
身與貨孰貴?就是指有些人把金錢、權力、聲望和地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有人為錢財不惜採用非法手段,有人為了權力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更有人甘心為權力和金錢服務,直至被累死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得與亡孰病?就是指那些不明白名利和身體哪個更要的人,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名逐利,卻忘記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直到躺在病床上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最後,老子為人類的這種貪得無厭開出了一張藥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就是要告誡人類,要懂得知足,懂得什麼時候收手,才能長久地生活在世界上。
知足不辱,就是指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污辱,這裡的污辱是指沒有得到想要之物後的一種情緒,當一個視權力為一切′的人,一旦失去權力後就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污辱,當一個整日為錢而努力的人,一旦遭遇生意上的敗北,就會覺得世界對他不公平,所以你只要懂得知足,就不會再去追名逐利,自然也不會有被污辱的感覺。
知止不殆,就是讓人們知道適時而止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行為都不能過分,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收手,順應萬物的自然,不強行按照自己的慾望來改變萬物的自然面貌,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
可以長久,這句話是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後亡的最終解釋,也就是說當人類拋棄了追名逐利的慾望之後,人與人之間就不會再有爭鬥,當統治者拋棄這種名利之爭後,就會還給民眾以自由,統治者和民眾之間的摩擦和爭鬥也自此消失,天下也就可以重歸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