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和我的祖國》
【內部PK:《我和我的祖國》7個單元,哪個單元拍得最好?】
《我和我的祖國》由7個單元組成,分別是由管虎執導的《前夜》、張一白執導的《相遇》、徐崢執導的《奪冠》、薛曉路執導的《回歸》、寧浩執導的《北京你好》、文牧野執導的《護航》、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
對應的七個瞬間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在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不存在哪個瞬間的故事最好看,哪個瞬間更重要,但可以從電影的角度,來比較一下,哪個瞬間的故事拍得更好,更讓人拍手叫好念念不忘。
管虎的《前夜》最有時代感
不得不承認,雖然1949年離現在最遠,但1949年10月1日這個日子的意義,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無比重要的,所以這個單元仍然是最打動人的。
《我和我的祖國》全片158分鐘,平均每個片段可以有超過22分鐘的劇情,但因為開國大典這個瞬間的重要,《前夜》總時長約有30分鐘。
因為時間長,所以也加入了更多的人物,《前夜》也是整部《我和我的祖國》中,明星演員最多的。【要是比群眾演員,可能《相遇》和《北京你好》都不少。】
雖然出場人物眾多,但主次仍然很明星,故事也很有條理,高潮和淚點的節奏控制都很精確。影帝黃渤絕對是《我和我的祖國》的第一男主角,他的戲是最多的,他的表演也配得上這樣的戲份。
最讓人感動的瞬間是,在黃渤和歐豪在準備升旗試驗時,遇到了困難,歐豪爬上屋頂,一個廣播就有群眾主動來支援。第一次是送來了製作國旗需要的紅綢和黃綢,第二次則是凌晨送來了製作熔斷器需要的稀有金屬。
特別是第二次,本來需要的是鉻、鎳等金屬,但一般人家裡都沒有,但都主動拿出自己家裡有金屬的物件送過來。有的拿來的孩子的長命鎖,有的拿來了自己的煙斗,有的拿來了唱戲的大刀,還有的直接拿來了兩根金條。
最後,是清華大學的一位教授,拿出了學校實驗室唯一的一塊鎳,解了黃渤們的燃眉之急。
不得不說,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中國是最窮最落後的,但那時的人是最純樸最積極的。那種一呼百應的團結,那種捨得奉獻、捨得犧牲的精神,真的是隨處可見。
這種思想上的高度自覺,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徵。
《前夜》,拍出了這種時代感,為全片開了個好頭。
《相遇》一種心酸的浪漫
就像電影中看到的那樣,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之前,沒人知道中國花費了多大的代價,沒人知道有多少中國人為此付出了無數的智慧、汗水、血淚,甚至是生命。
這個《相遇》單元,就是向那些為共和國的原子彈事業做出貢獻的無名英雄們致敬的。
這段的導演是張一白,他的代表作就是中國的青春偶像劇鼻祖《將愛情進行到底》。當年,《將愛情進行到底》的故事,就是從一輛公共汽車開始的,於是《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的主要故事,又發生在一輛公共汽車上。
張譯飾演的原子彈研究人員,消失了3年後在遭受嚴重輻射住進醫院,上級告訴他這幾天會有響動,讓他注意下。於是,他焦急之下,拖著痛重的身體上街,坐上了一輛公共汽車。在車上,他遇到了任素汐飾演的愛人。
一路上,任素汐不停的說,但張譯不敢相認,一聲不吭。
因為張譯的角色是身患重病,不可能有大團結的美滿結局,但久別重逢的喜悅還是可以有的。但,他還是不能說。直到,汽車被人潮擠停,看到歡慶的人群,拿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的報紙,摘下口罩,向對方用眼神做出暗示。
當年,《將愛情進行到底》的男女主角也沒有走到最後;這次,《相遇》的兩人也不可能白頭偕老。直到多年後,任素汐從電視中看到,表彰原子彈工程的功臣中,有張譯的照片時,她才真正明白了一切。
在公共汽車上,任素汐說的都是關於兩人相識相知的浪漫回憶,但張譯只能默默的忍受。這是一種多心酸的浪漫啊?
《奪冠》上海人徐崢拍出了上海的味道
這一段的主角是韓昊霖和樊雨潔飾演的一對小學生,只有10歲。但是我敢說,這個僅僅10歲的小男孩韓昊霖,他在電影中的表演,絕對可以碾壓全國所有的頂級流量巨星,一個不剩。
小孩子的故事,就算有血有淚,也不會像成年人的故事那樣讓人揪心。所以,承接《相遇》的《奪冠》,一下子就把觀眾的情緒,從陰霾中接到陽光下。
這是一個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導演徐崢是上海人,所以他很熟練的拍出了一股濃濃的上海味道來。
那時在1984年8月8日,當時郎平領銜的中國女排正在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和美國隊進行最後的冠軍爭奪戰。
一條老上海的里弄,在那時候也僅僅是韓昊霖飾演的陳冬冬家裡有電視機,因為他爸爸是電工。於是,在開賽前,在大夥的請求和幫助下,冬冬家的電視機搬到了里弄中間來看。
10歲的小冬冬不愧是電工的兒子,麻利的接好了電線,調好了天線。不過,這一天他的心思不在看球上,因為他的小夥伴小美馬上就要坐飛機去美國了,他要送她一件禮物。
結果在那天,天線出了問題,冬冬跑上跑下去扶著天線,好讓大家能舒服看比賽直播。自己累得夠嗆還說,還錯過了和小美的最後告別,包括想送的禮物沒送出。
最精彩的一個鏡頭就是,冬冬衝過人群,馬上就要追上小美了,但看到電視又雪花了,比賽進入了最後的緊張時刻,大家焦急得亂成一團。一邊是友情,一邊是鄰居們的愛國熱情,冬冬這麼小就要面臨這麼艱難的選擇。
最後,是愛國的熱情超越了童年的友情,冬冬含著淚水停下了腳步,扭頭往回跑,堅持用身體扶住了天線,直到比賽結束。
中國女排奪冠了,大家一片歡騰,也把累了半天的小冬冬,像英雄一樣拋向空中。
《奪冠》這個單元是最純真的,因為講的是童年的友情。
在里弄里一起下棋、聊天、看電視的人們,屋頂的天線和到處懸掛的衣服,還有出國的小夥伴。這些都是那個年代,大上海的基本特徵,這就是那個年代上海的原始味道。
《回歸》分秒必爭背後的感動
《回歸》這一段有2條線索,一條是任達華飾演的表匠和惠英紅飾演的香港女警官;一條是王洛勇飾演的香港回歸接收專員和杜洪等飾演的回歸升旗手。
香港回歸是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時刻,這個時刻的關鍵字就是分秒必爭,一秒不讓。為了能讓中國國旗,在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就能在香港土地上順利升起,中方代表和英方進行了幾個月的談判。
這個事件背後的故事,很多人可能也是最近才知道。
為了做到回歸儀式上分秒不差,代表中國形象的升旗手,進行了嚴格而艱苦的訓練。在後面負責指揮和現場調度的王洛勇,則專門買了一塊新表,把時間調得准準的,同時也要求英方代表和自己手錶的時間同步。
最後,回歸儀式上的升旗,真正做到了分秒不差。
兩條線索交織的地方,就是任達華為英方代表調校手錶;而惠英紅也戴著他調好的另一塊手錶,準確的在那一秒,帶領手下換下帽子上的警徽。
【任達華和惠英紅的粵語對話,和杜江等人的普通話對話,還有王洛勇和英方代表的英語交流,正好體現出香港這顆東方之珠的國際性。】
《北京你好》北京爺們真好
2008年中國發生的兩件大事,讓寧浩很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
在《北京你好》中,葛優葛大爺飾演的是一個幽默的北京的哥,也是一個非常不著調的人,名叫張北京。不知道是撞了什麼大運,讓他抽中了單位發的一張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
結果,張北京就拿著門票到處去得瑟,顯擺。雖然很多人不鳥他,但也有人想出高價買他的票。這票當然是不賣的,他是要拿來顯擺的。
要說口才好,當然是的士司機最能說了;要說哪的的哥口才最好,那必須是京城的的哥啊!
反正你是到了北京,隨便上一輛計程車,你會發現全北京的的哥,個個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全才;從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到江湖奇聞娛樂花邊,沒有他們不懂的。
他們真的什麼都懂嗎?當然不是了,他們主要靠吹,會聊。而這張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絕對夠張北京吹個把月的。不然,他一拿到票,馬上一口一個藝謀,一口一個薩馬蘭奇的,哪有他不認識的大人物啊?
可是最後,他把票給了那個四川少年。因為他是從汶川災區來的,他爸爸曾經是鳥巢的建設者,在地震中死去了。
張北京把票給了想追尋父親足跡的少年,自己在外面看大螢幕直播。心裡很失落,但嘴上卻說「我嫌鳥巢空氣不好!」。
這就是北京爺們!他們的貧都是在嘴上,但遇到事的時候,內心深處的善良總能讓你感到他的溫暖。
徐崢把《奪冠》拍出了上海味,寧浩則把《北京你好》拍出了真正的北京味。
《白晝流星》最有大片風範
看了海報上,劉昊然的造型,看那蓬亂的頭髮和一臉的高原紅,就知道這段不會差。在整部電影的演技表現上,上半場最突出的就是黃渤和張譯,下半場就是劉昊然和田壯壯。而在他身邊的陳飛宇也不錯,說不上特別好,但至少不拖後腿。
就這點來說,陳飛宇沒給老爸陳凱歌丟臉。反正,《我和我的祖國》帶家屬進場的也不只陳凱歌一個,管虎也帶老婆梁靜出演了,徐崢老婆陶虹也出鏡了,不過沒在他的單元,在最後的《護航》。
《白晝流星》的故事,前半段挺不討喜的,在內蒙古的大戈壁上,兩個髒兮兮的野小子有什麼看頭?
但最後,他們在荒原上策馬奔騰,追逐著神舟十一號太空返回倉,去追尋他們的未來的時候,突然氣勢就帶起來了。
從整體結構來看,《白晝流星》最有美國大片的風範。
前半段的故事很平淡,後半段的故事很震撼,這種大起伏的反轉也是一種感動。
在大西北開闊的視野中,藍天中飛落的白晝流星,最後打開的降落傘,還有地下壯觀的接應車隊,就是一部好萊塢大片的架勢。
《回歸》講的是香港的回歸,而《白晝流星》講的是兩個流浪少年心靈的回歸。兩個漂泊不定的浪子,看到白晝流星,看到了家鄉興盛的希望,於是決定留下。
國家的強盛,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有這麼大,真是神奇。
要說主旋律電影,還是50後的陳凱歌把握得最老道。
《護航》幕後英雄才是真英雄
整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7個單元開始的時候都是用寫字的鏡頭切入,承上啟下;從最開始的毛筆,到最後的鋼筆。
最後《護航》的寫字鏡頭還沒放完,宋佳的聲音就已經出來了,果然是一鳴驚人。
宋佳飾演的是一位女飛行員,準備參加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閱兵式,結果她被選為備用,成為隊友們的護航員。
作為整個飛行隊中最優秀的飛行員,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安排;但就是因為她是最好的,才讓她做備用,可以保證在隊友失誤的情況下,隨時頂上。
這樣簡單幾句話,就把這個角色的表演難度呈現出來的。宋佳用完美的表演,完成了這個角色,也為整部電影作了漂亮的收尾。
《護航》用的演員也很多,其中宋佳這個角色的童年和少年還有兩個演員來演。童年時,她敢從十幾米的高塔上跳下來,少年時把全班的男同學都打了一遍;成為飛行員後,她敢和男飛行員比武,挑戰極限。
宋佳這個角色,小時候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野;長大後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人狠話不多。
可是,最後在閱兵式上,她有機會頂替失誤的隊友進入閱兵隊列,但她放棄了,成全了隊友。原來,這個又帥又狠的野丫頭,更懂得了奉獻和犧牲。
有兩個鏡頭,宋佳最帥。一個就是和佟麗婭等女飛行員一起走下飛機時的慢鏡頭,一個就是她獨自返航後,在飛機向走過的男飛行員敬禮。
想不到,80後的文牧野拍主旋律電影也這麼成熟!【順序上,這個單元放到了最後。】
從故事本身來看,《前夜》最打動人,《奪冠》和《回歸》次之,而《白晝流星》和《護航》相對最冷門。
《北京你好》是平凡中見偉大,整個故事在輕鬆幽默中傳遞一種正能量;《奪冠》是以小見大,從小孩子的視角來表達國家的共情。
那麼,你認為拍得最好,最打動你的是哪個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