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誕生在中國》
和花、香香、福寶、丫丫——這是四隻雌性大熊貓的名字。
它們年齡不同、分別生活在中日韓美四國;它們都很有名,儘管出名的理由大不相同。
事實上,它們的「熊生」對比十分殘酷:成都的和花因為突出的外形而成為熊貓中的明星;在日本和韓國出生的香香和福寶更是從出生開始就被寵愛著長大,受到眾人友善的關注。
丫丫距離國內最遠,在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動物園對著鏡頭啃竹竿,看上去蒼老而瘦弱。
㊟丫丫近況
@假如熊貓會說話
為了讓它早日回國,人們發起請願簽名、與動物園展開交涉、或是在其他熊貓的相關內容下方尋求更多人的關注和加入。
㊟時代廣場的投屏廣告
為什麼我們掏心掏肺去救助遠方的動物?
和人類相比,動物總是弱勢的,常會顯露出智力上的笨拙;但人與動物的關係又是簡單的,簡單到我們常常不願向身邊的人類做出同等的付出。
梁永安在一次演講中以寵物的單純性來舉例,解釋為什麼人對待動物會比對待人類要深情得多:「這涉及到我們生活里建築性的最基礎的原則,就是『相信』。」
「那是我們愛一個人或一個東西時最根本的動因。」
「接丫丫樂樂回國」
㊟小紅書@藍野 繪製的聲援插畫
「希望這個春天丫丫能順利回國。」
這是丫丫在孟菲斯動物園的第二十年。
它已經是一隻老年大熊貓了,當年和它一同去往美國的樂樂在上個月前剛剛離世,也正因為這樣的變故,兩隻大熊貓的生存狀況才開始受到大規模的關注。
「加入我們吧,守護『她』的老年。」這是網友投放在各地快遞櫃電子屏上的自製海報。
㊟網友自製海報
除了個人輻射範圍內的宣傳,他們還組織起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上投放視頻;一些公眾人物和商家也參與進來,共同為丫丫回國一事發聲。
有生活在當地的女孩每天都會前往動物園拍下丫丫的生活動態,進食或抓癢,還有它在草地上留下的排泄物。
㊟小紅書@Min Meng
她的簡介里寫著「All about Yaya」
人們通過排泄物的形狀來判斷丫丫的身體狀況,在彈幕里打下「寶貝加油」;希望這隻 22 歲的老年大熊貓能夠繼續撐下去,直到在預計的 4 月 7 日那天順利回國。
「拯救小象莫莉」
小象莫莉被解救的過程給過人們不少鼓舞,雖然這場鬥爭光是在網絡上就已經長達大半年之久。
莫莉是一頭明星小象,早在 2017 年,她出生的昆明動物園為它舉辦過盛大的周歲宴,有特製的生日蛋糕和圍繞它的生日快樂歌,那時人們稱呼它為「小象公主」。
㊟2017 年,莫莉的周歲生日
後來莫莉因為「調整種群血緣」的理由被交換到異地,再次被人發現時,它的腿上拴著鐵鏈,背上馱著一名遊客。
㊟網友拍到的「表演」中的莫莉
救助的過程並不順利:不僅微博超話被封、莫莉的歸屬方公開否認虐待動物,昆明動物園無權決定接回小象;最初積極組織發聲的人也頻頻接到來源不明的騷擾電話,他們只能一邊應付著恐懼,一邊繼續給林業單位寫郵件催促。
㊟莫莉回歸昆明動物園的公告
距離莫莉回歸昆明動物園已經快 11 個月,後建的「解救小象莫莉」微博超話仍舊活躍著。
有人在裡面分享莫莉的近況,說她現在看上去和其他無憂無慮的小象沒有什麼不同;更多的人則致力於為取締動物表演而科普和發聲:「我們解救了莫莉,還希望能救出更多的莫莉。」
㊟超話里其餘待解救的動物
被用於動物表演的小象四旺和猴子
「只想讓抹香鯨活著」
去年四月的一場直播,有一千多萬人共同注視著一頭擱淺在海灘的巨型生物。
那是一頭成年抹香鯨,身長 19 米,體重約有六七十噸,人們無法得知造成它擱淺的確切理由。
㊟擱淺的抹香鯨
圖源 Paris Match
救助的結果同樣不確切:人類的干預曾經成功阻止過鯨群游向海灘,卻很難讓一頭成年巨鯨重新入海繼續生活。
人們往它的身上潑水、蓋上浸濕的棉被和毯子以降低身體熱量和保持濕潤;在等待漲潮的時間裡,許多人不忍繼續觀看,一旦援救失敗,就相當於千萬人共同參與了一場死亡直播。
㊟救援人員往鯨的身上潑水以保持濕潤
直到漲潮的好消息傳來,水位上升,足以讓拖船將鯨牽入海中的更深處;救援持續了 20 個小時,直到凌晨五點多船隻切斷了繩索,抹香鯨搖擺著尾巴噴出水柱。
奇蹟的喜悅伴隨著擔憂,多數擱淺的抹香鯨在被救助後也不一定能長久存活。
9 天后,有漁民在臨近的海域發現了一具抹香鯨屍體。「極可能是此前擱淺獲救的那頭。」海洋生物學家和參與過救助的人員都這麼說。
對於這頭巨型生物來說,人類的能力依然十分有限,但就在 9 天前的那 20 個小時里,人類拼勁了全力,只想讓它繼續活著。
「給實驗犬一個確切的歸宿」
對待小體型的非保護動物,人類能做的事情還有更多。
就比如網際網路世界中最具戲謔和叛逆氣質的比格——它們在傳聞中吵鬧、拆家、拒絕服從;同時這個犬種的另一重身份是實驗用犬,占所有實驗用犬的 98% 。
㊟《寵物一千零一夜》
全球每年都有十萬隻狗被投入實驗,用於檢驗藥品、日化、基因和克隆。如紀錄片《寵物一千零一夜》中所說,「它們的實驗成果,每一個人都在享用」。
它們可能從未真實地下地行走,整日被關在鐵籠里,沒有自己的名字,也從未真正擁有過玩具。
㊟《寵物一千零一夜》
在實驗機構和願意領養狗狗的家庭之間,存在著一些第三方的公益機構:機構的志願者會從實驗室里批量接收退役的實驗犬,並在網絡渠道中發布領養信息。
領養是有償的,除了會在一定時間後退還的保證金以外,還會設立幾百元的領養費用。這個數字經過了一定的計算,以狗的體重乘以狗肉市價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浮動,防止有人領回去再抬價出售。
2017 年成立的公益組織「比格公社」在他們的科普內容里這樣表達過他們行動的初衷:「短期之內動物實驗尚不能被完全替代,在人類的利益侵害到某些動物的權益時,更多的人類應當採取行動來對其進行彌補。」
㊟ 03 號被舟山一所福利院的院長領養
它有了自己的名字:妞妞
在戴錦華和梁文道的一次對談中,戴錦華指出:「當我們嗲聲嗲氣地與動物對話時,你可以很清楚地體驗到這是一種自我的投射,是我們一生中都渴望獲得的被關愛、被寵溺和被讚美的狀態。」
在對待這些遠方和近處的生靈時,我們還可以做到這些:拒絕動物表演、對非生存所需的動物製品說不、與野生動物保持相應距離、以及遠離非法圈養動物的盈利機構。
也許我們不能像 60 年前的海明威一樣和熊做朋友,但他的看法,恰好表明了現代生活與動物相處的一類準則:「我喜歡去動物園,但不是在禮拜天。我不喜歡看到人們取笑動物,事實上應當反過來。」
編輯:豬猛猛
監製:李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