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新區建設區域如何劃分?
「北苑、中城、南文」
總體空間布局是什麼?
三大板塊按照分區怎麼發展?
小編這就將帶領大家一起解讀
東臨新區位於贛撫平原,處于山湖交界沖區,生物資源豐富。新區北接鄱陽湖濕地洪水調蓄生態功能區,南臨雩山山脈與馬頭山脈,是江西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功能區,也是生物遷徙的重要通道。
基於東臨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特色,確立新區的生態格局為:大地田園襯基底,兩山四水多湖庫。
綜合評價新區地形地貌、水文生態、基本農田、飲水源保護等要素,合理確定新區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範圍及面積。
東臨新區現常住人口約 13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 0.7 萬人。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約 27.5 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設用地約 0.9 平方公里,村莊建設用地 22.8 平方公里,工礦用地 2.4 平方公里。
按照順應自然、隨形就勢原則,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文條件、交通條件、生態環境、功能集聚度等因素,科學布局建設空間,總體形成「北苑、中城、南文」的空間結構。
「北苑」,即東臨新區北部地區,包括崗上積鎮和紅亮墾殖場。北苑是東臨新區生態農業資源集中地區,生態底子優,區內水庫眾多。該板塊重點依託生態和農業資源,以建設田園綜合體為主要形式,發展農業觀光、生態休閒、健康養生等業態。空間布局上依託自然水系和山體資源,通過慢行系統有機連結。
「中城」,即東臨新區中部地區,主要為太陽鎮。該板塊位於臨川和東鄉中間地帶,區位優勢突出,同時太陽鎮是東臨新區目前發展態勢和發展規模最大的城鎮,因此該板塊選擇在中部地勢較高、交通區位條件較好位置,集中建設東臨新區核心區,發展新興產業和發揮城市服務功能。依託重要交通樞紐和高快速路等優勢,加強核心區與周邊臨川和東鄉城區的快速連結,發揮核心區對新區的整體帶動和輻射作用。
「南文」,即東臨新區南部地區,主要為七里崗鄉和湖南鄉。該板塊靠近臨川主城,文化資源豐富,擁有代表臨川文化的文昌里街區和「江西第一詩山」靈谷峰景區,未來該板塊依託文化要素資源,以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產業為核心,突出臨川文化特色,彰顯地域風貌。建設形式上以特色小鎮和旅遊綜合體為主。
(1)以「生態農業苑」為發展目標。通過生態環境和農業景觀打造建設東臨新區最具生態景觀價值和農業產業優勢區。
(2)以「一道串水田、田園四美地」為發展布局。「道」指依託自然河道水系,通過岸線整理和慢行系統構建,形成條可騎行、可步行的綠色林蔭道,串聯具有特色的村莊、休閒農莊和濕地風景區。
(網絡圖)
四美地指依託不同的農業資源,劃分四大板塊,分別賦予不同的田園主題。打造綠色美田,主要包括東源村、上李村、下李村等,特色為茶田、稻田;活力美園主要包括鄭家村、江家園、鄭家橋,特色為果園;悠遊美林,主要包括西塘村、上保村、孔仙源村等,特色為水庫周邊和山體腳下的觀光林地。古韻美村主要包括官家村、上張村、下張村、黃家坊等,特色為文化底蘊古村。
(網絡圖)
(3)以裕林田園綜合體為重點,引入以農業觀光和健康休閒為主的功能性項目。同時近期通過水系整理,重點打造慢行步道體系。
(1)以「文化魅力地」為發展目標,結合文昌里和靈谷峰,發揮文化及其衍生功能,建設新區最具文化特色和魅力區域。
(2)以「南北兩節點,一道串風景」為發展布局。突出景區全域理念,充分發揮文昌里、靈谷峰、撫河等文化資源要素,全域按照景區要求高標準建設,重點打造文化品牌,北部圍繞文昌里,依託兩河四岸景觀要素,打造大文昌里文化體驗圈。
布局上以文昌里為核心,沿撫河和干港在撫河以東打造新文昌里,圍繞千金陂及兩河交匯處的自然綠心,形成撫州文化的體驗圈,新文昌里在發展上體現與文昌里的功能錯位,突出文化創新、特色體驗等功能。
建設形式上以特色小鎮為主,依託現有的古道和鄉道,通過文化標識塑造,建設文化古道,串聯南部游國恩故居、喻家古村等文化資源,連結文昌里與靈谷峰。
(3)以新文昌里特色小鎮和靈谷峰旅遊綜合體為近期建設重點。加強靈谷峰和新文昌里的交通配套和道路銜接。
怎麼樣?
看完新區總體空間布局規劃後
有沒有感覺棒棒噠?
快轉發分享給小夥伴們吧!
一起為家鄉加油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