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新能源雄起,合資車企背腹受敵

2023-12-20   My車軲轆

近兩年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背景下,合資品牌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攻守易勢,導致外界唱衰合資品牌的聲音越來越多。合資品牌對新能源產業變化反應遲緩,即使一些車企推出新能源車型也多是油改電產品。不能獲得年輕消費者認可,在新能源賽道起跑階段落敗也是必然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合資品牌當下遭遇了市場份額縮減、電動化轉型緩慢的窘境,但它依舊是實力強勁的一方。作為有著雄厚技術積澱的全球品牌,當合資品牌一旦感受到新能源汽車市場所形成的巨大壓力時,必須做出改變。

這種變化在2023年表現得尤為明顯,包括上汽通用、東風本田、東風日產等合資車企,均在今年加強了新能源汽車的攻勢,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汽車規劃。那麼當合資品牌開始發力新能源,也就意味著市場天平發生傾斜。

合資車企過得還好嗎?

過去數年間,大部分合資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反應遲緩,自主車企憑藉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良表現,市占率節節攀升,部分頭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產品已經攻入合資品牌的核心細分市場。

在錯失新能源汽車增量市場的情況下,仍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正遭遇細分市場萎縮所帶來的壓力。合資品牌在電動化轉型時期最被人詬病的,就是新能源汽車研發導入的時間太晚,對中國市場的需求不夠重視。特別是合資品牌長期以來被外方把握話語權,產品研發節奏跟不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發展速度。過去一款合資燃油車的研發周期大概在5年左右,而現在1-2年新能源汽車就會快速疊代。

說實話,在傳統燃油車時代,5年時間研發一款新車型算不上什麼。畢竟作為全球品牌,一款新車從立項、研發設計到正式上市,其中要經過嚴格的流程以及近四五年的開發周期。並且在10年前,自主車企處於弱勢狀態。因此,即使合資品牌將國外銷售多年的車型拿到國內後依然熱銷,甚至在終端市場還出現了加價提現車的現象。

如今伴隨著汽車新四化趨勢,不僅國內自主品牌崛起,綜合實力與過去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同時年輕一代消費者不再鍾情於所謂的品牌溢價,自然對一些樣子老舊、配置普通、售價高昂的合資新能源不感興趣了。

前所未有的挑戰下,合資車企奮力一搏,在2023年大力進軍新能源車市場,除了在新能源產品上加快速度,迎合中國年輕人打造時尚科技智能產品外,同時也強化了中國本土化戰略進程。其中大眾、本田、豐田、起亞等合資品牌,推出了全新新能源車型或發布新能源戰略,讓新能源車市有些劍拔弩張的味道。

以發動機技術著稱的本田曾制定了在日系車企中顯得最為激進的電動化戰略,即到2040年在全球市場只銷售電動汽車,其中在中國市場,本田到2030年將不再投放新燃油汽車,到2035年新車銷量100%是純電動車。

作為合資品牌的重要玩家,豐田也在加大中國市場的轉型變革,廣汽豐田就是其體系化改革的先鋒隊,廣汽豐田第九代凱美瑞取消了純燃油版車型,推出混動和插混版車型;一汽大眾推出全新純電轎車ID.7 VIZZION,同時長安福特也帶來了Mustang家族新成員2024款福特電馬和MustangDarkHorse等。

中國汽車市場電動化、智能化的大步向前,以及自主車企憑藉新能源汽車實現市場份額的強勢擴張,是當前合資車企全力進軍新能源車領域的重要誘因。而且從今年開始,多家合資品牌也開始重塑旗下產品價格體系,一方面下調燃油車定價,進一步加強基盤市場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產品給出突破性定價,意圖打開市場局面。

發力新能源賽道還有機會?

乘聯會最新數據顯示,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62.1%,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只有6.6%,大不如當年。以前合資品牌趕上了燃油車的黃金時代,一路不斷擴大產能,如今形勢逆轉,銷量下滑導致產能利用率較低,已經出現了很多關停並轉的案例,如北京現代、神龍公司賣廠;廣汽埃安收購廣汽三菱(現已停產)工廠,改造為新能源智能工廠等。這種情況下,今年也多了唱衰合資品牌的聲音。

在買車君看來,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縱觀整個汽車市場,來勢洶洶的新能源汽車,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取代燃油車並不實際,合資品牌仍留有大象轉身的機會。

據買車君觀察,新能源汽車受制於技術瓶頸,很難滿足長途出行的需求。目前主流純電動車型的續航里程基本在500-700公里,而充電樁等基礎建設不夠完善,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節假日更是一樁難求,令新能源汽車的出行體驗大打折扣。

哪怕是近兩年成為熱點的800V快充,可以大大縮短充電時間,但距離普及仍有不少的路要走。綜上所述,新能源汽車的短板無法解決,它就很難完全取代燃油車。

值得注意的是,步入2023年後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存量競爭進入新階段,同時也是合資品牌的趕超機會。在買車君看來,合資品牌既要迎頭趕上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的進度,同時也要穩住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雙管齊下,才是合資品牌的生存之道。

結語:

當下的汽車市場正處於深度調整期,包括增長軌跡重構、產品結構重構、產業布局重構、汽車社會重構,並最終體現為競爭格局重構。對於頭部合資車企來說,雖然在新能源賽道上被比亞迪、特斯拉這樣的先行者甩開了距離,但隨著其當下按下追趕加速鍵,好戲或許還在後頭。

因為合資品牌的生命力並不弱,海外車企多數都有近百年的經驗與大量的資金積累,一旦確認轉型方向,會如同巨輪駛入遠洋深海。當下合資品牌需要做的是調整心態、精準布局。如果合資車企願意放下燃油車時代的傲慢與偏見,認清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向,多聽聽中國消費者聲音,靜下心做全新產品,否則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