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前,他偷走愛因斯坦大腦,並切成240片保存,最後有何發現?

2022-08-17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66年前,他偷走愛因斯坦大腦,並切成240片保存,最後有何發現?

愛因斯坦曾經用一個很妙的例子來解釋「相對論」:

一個人和自己關係親密、或心悅的人坐在一起,即使時間流逝了1個小時,也如只相處了5分鐘那麼短,因為這種情景下人只會嫌相處時間不夠多;人的情緒影響心理感知,這種感知便很相對,假設人孤零零地待著,那麼即使時鐘只走了5分鐘,他也會認為如1個小時漫長。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完整的狹義相對性原理,這在現代物理學上是一樁里程碑重大事件。10年後,愛因斯坦再次向科學界展示了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他因自己的成就與伽利略和牛頓這些科學偉人並肩而立,並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普朗克獲得此榮譽獎項,比愛因斯坦要早3年,但一戰期間,普朗克卻沒有如愛因斯坦一般堅決表明自己的反戰態度,後者因為不肯在德國所謂「文明宣言」上簽字,備受讚譽。

66年前,愛因斯坦去世於普林斯頓,科學界視之為對世界的一大損失,但有關愛因斯坦的爭議卻從未停止,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愛因斯坦的大腦竟然「不翼而飛」了。

這個偷走愛因斯坦大腦的人,就是負責確認愛因斯坦死亡原因的托馬斯·哈維。哈維雖然是普林斯頓大學醫院的病理科主任,但解剖愛因斯坦遺體的工作,原本並不屬於他,而屬於愛因斯坦的私人醫生齊默曼教授,齊默曼正是哈維的導師,齊默曼當日沒有出現讓人不得不懷疑是哈維做了什麼。

哈維為何要偷走愛因斯坦的大腦呢?因為愛因斯坦實在是個聰明天才,誰都想知道,這樣的天才大腦究竟與普通人有何不同。晚年的哈維曾回憶自己當年所做一切,並表示「不後悔」。

出生於1879年的愛因斯坦其實不像傳聞中那樣從小「呆笨」,相反,他早早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音樂、數理天賦。15歲就掌握了微積分,16歲就寫下第一篇磁場相關理論物理學論文,他對幾何與高等數學的的狂熱愛好,也源於10歲出頭時的自學,26歲時,他輕鬆拿下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那一年也是「愛因斯坦奇蹟年」。

也就是說,那些關於愛因斯坦小時愚笨,長大後卻創造驚人奇蹟的「勵志故事」,多半是假。

正因如此,哈維才做出了驚人之舉,他認為,愛因斯坦的聰明一定與其大腦結構有關聯,如果能發現其中奧妙,豈不是對人類長遠發展十分有利?

1955年,哈維按照流程仔細檢查了愛因斯坦的器官,確認其死因為大動脈瘤破裂。按理此事該到此告一段落,然而,哈維無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他就面對著愛因斯坦的頭蓋骨,天才的腦瓜!對他而言有著難以抵抗的誘惑。他實在忍不住,將愛因斯坦的大腦悄悄帶出了實驗室。

這明顯違背了愛因斯坦生前希望靜靜火化低調離開世界的心愿,哈維也知道此事並不算很光彩,因此他只告訴了導師齊默曼。誰知,齊默曼將此事捅了出去,哈維瞬間置身輿論焦點之中,愛因斯坦的家人得知此事後大為震驚,譴責哈維,哈維表示出了一個偏執醫學工作者的狂熱:

他一再聲明,自己偷走愛因斯坦大腦絕不是為了謀取私利,只是為了科學研究,因為愛因斯坦的大腦里裝著那麼多「只有上帝才知道的秘密」,如果火化,豈不是可惜?

愛因斯坦的家人也只能由哈維研究了。哈維將之切成了240片分別裝箱保存,那麼他究竟研究出了啥結果呢?

很遺憾,哈維不是神經學科專家,所以這項頗受關注的任務只能交到了別的神經系統學家手上。

愛因斯坦去世30年後,有關其大腦研究結果的論文接連在《Experimental Neurology》期刊發表,而這些研究,僅僅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大腦與常人大腦有細微差別,至今都沒有什麼突破發現......

打個比方,愛因斯坦吃一碗飯,我們也吃一碗飯,雖然飯粒數量不同,但總體還是相差不大的。除了愛因斯坦,數學家高斯等人的大腦也曾被研究,而高斯的大腦,同樣未被發現什麼與普通人對比很明顯的生理區別。

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哈維當初「盜腦」的行為意義不大,還不如讓愛因斯坦安靜長眠,雖然哈維已經在2007年去世,但他當年的驚人之舉讓他的名氣至今與愛因斯坦緊緊綁在一起。

其實,人們對天才科學家有仰慕敬佩是人之常情,但天才能成功,絕不生理因素,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就像中國古語「勤能補拙」所說的,我們未必有天才那樣的聰明才智,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多讀書,充實自己大腦,這比研究天才大腦更有意義,畢竟大腦天生而知識是後天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