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慧
圖/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社交網絡的發達在方便人們日常往來和互動的同時,也給男女之間的曖昧提供了可乘之機。
隔著螢幕的聊天總歸是比較隨性一點,也十分便捷,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建聯,手機上你一言我一語,有些話和身邊的人說不出口,便可以在螢幕上和人交流,隨心所欲,毫不顧忌。
越來越多人都會選擇在社交平台訴說心事,渴望找到一個真心懂得自己的人,以疏解心底的鬱悶。
有些話無人可說,有些人多說無用,有很多人雖然保持著親密的距離,但是心與心之間卻有很深的隔膜,一開口就是爭吵不休,亦或者是自己說出口的話從來都接收不到渴望的回應,於是對身邊的人沉默,寧願和外人吐露心聲,這成為很多人的共性。
感情是需要交流和溝通來遞進的,一味地沉默最終只會讓情意擱淺,兩個人之間建立起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最後徹底分裂,再難癒合。
反之,當兩個人之間聯繫緊密,聊天頻繁,來往密切,無形當中就會讓彼此之間產生一種親密之感,彼此之間關係變得越來越親近。
找到一個聊得來又互相懂得的人不容易,我們都會很珍惜這樣的緣分,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把握好異性之間相處的界限和分寸,若雙方都是單身,可以順其自然走到一起,但是倘若兩個人任意一方有了戀人,那麼相處當中就要格外注意,稍微不留神,就會越界。
大部分的男女即便兩個人之間已經有了曖昧之實,都是不會承認的,會稱之為雙方只是普通朋友,當以朋友的名義作為遮羞布,就覺得可以矇混過關,甚至還會覺得是別人無理取鬧。
其實想要辨別異性之間是不是已經越界,從「聊天」當中就可以看出來。一般來說,男女之間越界,通常就是從「聊天」二字開始。
所有的感情,都是聊出來的
仔細想想,哪一段感情其實都是聊出來的,沒有最開始的破冰之舉,又怎會有日後的情意共振。
現如今的人們,更是把聊得來當作是衡量愛情的最重要標準,倘若兩個人在一起話不投機,雞同鴨講,那麼即便對方的條件再好,即便身邊的人有意撮合,最後也終究會不了了之。
當然,也有一些情感完全都是被欲所支配,出於異性之間獨有的荷爾蒙,對於身邊好看的異性來者不拒,這樣的人會有,可是這樣的情往往不會長久,本就是慾望上身,激情過後便會分道揚鑣。
但凡能夠維持比較長久的情,多數都是因為聊得來,有話說,說出去的話對方能懂。
回想起我們談過的戀愛,哪一段不是從最初的風花雪月聊到海誓山盟,哪一段不是捧著手機放不下,恨不得日日聊夜夜聊,聊天是一段愛情的開始,也是異性之間曖昧的徵兆。
我們都會很容易喜歡上那個每天陪自己聊天的人,只要男女之間頻繁聊天,就有越界的可能。
分享和回應,便是曖昧的開始
一個人沒有辦法開啟一段關係,唯有一來一往的互動,才能夠讓一段關係順利開啟。
如果一個人每天給你發消息,你都無動於衷,不予理睬,那麼他最後也會興致缺缺,再也不會打擾你。
一段曖昧關係,往往始於一拍即合,兩個人互相看對了眼,激發出了情,才給了曖昧可乘之機。
都說分享欲也是需要回應才能維繫下去的,一方興致勃勃的分享,另一方句句有回應,那麼就坐實了曖昧關係。
當然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們不過是尋常的聊天,又沒有什麼破格之舉,可是異性之間頻繁的聊天,往來甚密,便已經是越界的開始了。
畢竟我們根本不會和一個不感興趣的異性聊天,都是因為已經產生了興趣,才有想要聊天的慾望,當聊天頻繁,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倘若《三十而已》裡面林有有給許幻山分享自己的晚餐他從未回應,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越軌之舉。
曖昧關係向來是兩個人的錯,固然主動撩撥的人占據著主動,但是那個回應的人也脫離不開。當一方的分享都被回應,便是曖昧的開始。
兩個人聊天的私密性,決定了關係是否越界
一般來說,所有的聊天都是由淺至深的過程,剛開始可能就是聊一些無關痛癢的話題,看上去不過是正常的聊天,但是只要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異常。
頻繁的聊天是曖昧的前奏,
聊天的話題決定了兩個人關係是否真的越界。
可能真的有異性就是純友誼,彼此之間會聊一些日常性的話題,當兩個人咬定就是正常的往來,那麼他人也無可指摘。
而當異性之間開始聊一些私密性的話題,那麼便毫無任何理由可以辯駁,就是純粹的越界了。
比如聊一些心事,聊自己的難過和脆弱,聊抱怨另一半的話,聊一些私密性的話題,這些話題一旦開啟,這段關係早已經不純潔了。
聊天的暴露程度和話題決定了異性之間是否越界,有些話說了,便無需解釋,就是曖昧。
男女之間該如何相處,想必所有的成年人心中都會有一些尺度,不是不懂,所有的曖昧都是雙方的有意為之。
如果你們都是單身,不必曖昧,大大方方表明心意,換得光明正大站在對方面前的機會,實屬圓滿。
但是倘若已經身側有人,就要和其他的異性保持距離,不必有藍顏知己,不必有好妹妹,好哥哥,別拿友誼當幌子來掩飾不正當的男女關係,騙不了任何人,更騙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