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必經山隘,日月山是湟源之旅無法錯過的風光之一。
這是青海省頗有名氣的一座神山,屬祁連山支脈,西北至東南走向,長9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峰阿勒大灣山,海拔4877米。
傳說唐朝文成公主西往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和親,曾途經此處,並留下了許多佳話。為了紀念文成公主,今天的日月山景區建有日亭、月亭、公主塑像、回望石、文成公主廟等。
日月山景區海拔在在3520米,位於湟源縣東南部,歷來有「草原門戶」 「西海屏風」之稱。走進這裡,你會發現這片古老的山脈不僅是以壯闊的自然風光為勝,還有恢弘的歷史意義,它見證了太多歷史事件,如會盟、和親、戰爭以及「茶鹽」 「茶馬」互市等。
南北朝時期,由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堵塞而開闢的「絲綢南路」,即經日月山、青海湖,過柴達木盆地通往西域。
唐代開闢的「唐蕃古道」更是由東北入境從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薩,貫穿海南州腹地,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通道之一。
這條千年的唐蕃古道現如今也是人們自駕旅遊的好去處,整條古道橫穿我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沿途風光無限,其精彩的人文故事與傳說大多與文成公主有關。
相傳,「日月山」的名稱由來就與文成公主的「思鄉」緊密相關。
唐代以前,日月山被人們稱為「赤嶺」,由於頂部山體呈現紅色(由第三紀紫色砂岩組成),「土石皆赤,赤地無毛」,故稱為「赤嶺」。歷史上有名的「交馬赤嶺」就發生在這裡,當時中原和吐蕃使者必須在此換乘對方的馬才能踏入彼此土地。
後來,因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途經此山並發生了一件事才得名為「日月山」。
當年,文成公主西行遠嫁經過此山時,忍不住在峰頂翹首西望,這裡歷來是內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
公主的思鄉之愁頓時湧上心頭,不禁取出臨行前皇后所賜「日月寶鏡」觀看,鏡中突然現出長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日月寶鏡」被摔成了兩半。
而這兩半恰好分別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餘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著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日月山也因文成公主聲名遠播。
今天日月山景區內的「日亭」「月亭」之建立就與此傳說相關,亭內用碑文和壁畫記錄了公主入藏時的種種情景。日月亭下方就是文成公主廟,並矗立著9米高的文成公主漢白玉雕像。
後世為了紀念她,將其打造成一種精神文化並與唐蕃古道融合,成為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不可錯過的旅遊勝地之一。
唐朝時期的日月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佳話。但實際上,早在漢、魏、晉以至隋以前、這裡就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所留下的文明遺產也值得我們去深深挖掘。
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就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這路途之遙遠、之艱辛、之漫長與後來的玄奘西行不分上下。
雖說日月山的海拔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並不算突出,但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歷史圈、自然界脫穎而出。其重大的地理意義不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人文,也構造了十分罕見的自然風光。
它位於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一塊醒目的中華地理界碑石就無聲勝有聲的告訴了我們這一切。
在日月山東側是青海的農業區,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是一望無際的牧場草原,草原遼闊,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 七月來日月山,正是賞天藍、草綠、油菜花黃的最佳季節。山坡上的牛羊與經幡構成了一幅絕美的自然與人文畫卷。
景區的青海省湟源縣古道博物館也是值得一探究竟,裡面所陳列著的石碑、各類文物是了解青海文化、日月山、唐蕃古道歷史的最佳物證。 如果你正在青海旅行(就在西寧周邊),不妨去一趟日月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