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秒光脈衝技術研究者獲獎,可用於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

2023-10-03     DeepTech深科技

原標題:阿秒光脈衝技術研究者獲獎,可用於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

北京時間10月3日17點45分,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結果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Pierre Agostini)、費倫茨・克勞斯 (Ferenc Krausz) 和安妮・盧利爾 (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們「為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生阿秒光脈衝的實驗方法」。

(來源:諾獎官網)

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其實驗而獲得認可,這些實驗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此前他們已經發明了一種創造超短光脈衝的方法,並將其用於測量電子移動或能量變化的快速過程。當人類感知到快速移動的事件時,就像一部由靜止圖像組成的電影被感知為連續的運動一樣。如果我們想觀測真正短暫的事件,就需要特殊的技術。

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曾頒給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應用飛秒雷射閃光成相技術,觀測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如何運動,從而有助於人們理解和預期重要的化學反應,並為整個化學及其相關科學帶來了一場革命。

科學家們曾經以為,飛秒就是人類「拍照」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了。而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將這一尺度再次推進了1000倍,達到了原秒(或阿秒)的級別,讓人類甚至觀測到了電子的運動。這個尺度有多小呢?牆壁上的燈光從一間屋子的這頭照到另一頭是時間,是幾百億原秒。與飛秒技術帶來的革命一樣,我們可以期待原秒技術同樣將改變世界。

在電子的世界裡,變化發生在十分之幾阿秒內,一阿秒如此之短,以至於一秒鐘內的阿秒的數量與宇宙誕生以來的總秒數一樣多。獲獎者的實驗產生了短到以阿秒為單位測量的光脈衝,從而證明這些脈衝可以用來提供原子和分子內部過程的圖像。2001年,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成功地產生並研究了一系列連續的光脈衝,其中每個脈衝只持續250阿秒。

與此同時,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正在進行另一種類型的實驗,這種實驗可以分離出持續650阿秒的光單脈衝。獲獎者的貢獻使人們能對以前無法實現的速度進行物理過程的觀測。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伊娃·奧爾森表示:「我們現在可以打開電子世界的大門。阿秒物理學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電子控制的機制,以便下一步將利用它們。」該技術在許多不同的領域都有潛在的應用。例如,在電子學中,理解和控制電子在材料中的行為很重要。阿秒脈衝也可以用於識別不同的分子從而用於醫學診斷。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曾分離出持續 650 阿秒的單個光脈衝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專注於雷射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他於1968年獲得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他成為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薩克雷分會的研究員,在那裡擔任過各種職務,一直工作到 2002年。

在此期間,他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FOM和BNL擔任訪問學者。在擔任了一系列其他訪問學者職位後,他於2005年來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他曾獲得荷蘭FOM頒發的Joop Los獎,2007年獲得美國光學學會的威廉·梅傑斯獎,此外他還是洪堡研究員。

2008年,他「因其在創新實驗開發方面的領導地位,為原子和分子在強紅外雷射脈衝下的非線性響應動力學提供了重要見解」,而被選為美國光學學會的院士。他的研究領域是高次諧波的產生、飛秒和亞次諧波的產生,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多光子過程、電子協同。

超強雷射脈衝在短短几分之一秒內的威力相當於一個國家的發電站,在與單個原子相互作用時揭示了大量意想不到的物理現象,比如可以作為突破性的新輻射源。皮埃爾·阿戈斯蒂尼是這項研究的領先專家,他也是第一批產生短於十億分之一秒(飛秒)的光脈衝的人之一,他利用這種光來探索原子中的電子-電子關聯性。

此前阿戈斯蒂尼成功產生並研究了一系列連續的光脈衝,其中每個脈衝僅持續 250 阿秒。與此同時,費倫茨·克勞斯 (Ferenc Krausz)正在進行另一種類型的實驗,該實驗可以分離出持續 650 阿秒的單個光脈衝。

圖 |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

費倫茨・克勞斯:首次創造並測量持續時間小於1飛秒的光脈衝

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是一名來自歐洲的物理學家。2003年,他被任命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成為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實驗物理學主席。2006年,他與同事共同創建了慕尼黑先進光子學中心,並成為該中心主任之一。

克勞斯和團隊曾首次創造並測量了持續時間小於1飛秒的光脈衝。利用這些阿秒級的光脈衝,可以實時觀測電子的內部原子運動,這一成果標誌著阿秒物理學的開始。20世紀90年代,克勞斯課題組完成了另一個里程碑工作,通過大量創新將飛秒雷射技術進一步發展到極限,即在一個電磁場振蕩中攜帶主要能量的光脈衝。

此外,他還和羅伯特·尼普爾(Robert Szipöcs)聯合研發了啁啾反射鏡,並成為當今飛秒雷射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1年,克勞斯團隊通過一到兩個波周期的強雷射脈衝,實現了如下成果:不僅能產生阿秒光脈衝(極紫外光),而且還能對其進行測量。通過這種方法,他和團隊很快就能在亞原子尺度上實時追蹤電子的運動。

多年來,克勞斯用一系列實驗實現了飛秒脈衝的波形控制,以及由此產生的可重複性阿秒脈衝,使阿秒測量技術成為今天阿秒物理實驗的技術基礎。在過去幾年裡,克勞斯和同事利用這些工具成功控制了分子中的電子,並首次實時觀測了大量的基本電子過程,比如隧穿、電荷輸運、相干EUV發射、延遲光電效應、價電子移動以及介質的光學和電學特性的控制。

目前,他和團隊正在使用飛秒雷射技術來作為阿秒測量技術的基礎,從而進一步開發用於生物醫學的紅外光譜。生物樣品受到超短紅外雷射脈衝激發後,會發射出紅外波。通過掃描這些波的電場,可通過測量所謂的「電場分子指紋」,從而檢測樣品的分子組成的微小變化。

圖丨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來源:維基百科)

安妮・盧利爾:曾安裝歐洲第一個用于飛秒脈衝的鈦-藍寶石固態雷射系統

安妮·盧利爾(Anne L'Huillier)是法國物理學家,目前在瑞典隆德大學擔任原子物理學教授。她是最早通過實驗證明高次諧波產生的人之一,這是阿秒脈衝形成的過程,其成果為該過程的理論描述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她還進行了許多開創性實驗,以提高對基本過程的理解。她也是新阿秒科學研究領域形成的關鍵參與者。

1992年,她安裝了歐洲第一個用于飛秒脈衝的鈦-藍寶石固態雷射系統。自1995年任職隆德大學之後,拉維利耶帶領了一個阿秒物理課題組,她和團隊研究電子的實時運動,以用於理解原子水平上的化學反應。2003年,該團隊以170阿秒的最小雷射脈衝打破了世界紀錄。整體來看,她的研究既有實驗性又有理論性,主要圍繞氣體中的高次諧波產生及其應用。

在時域中,這些諧波對應於一系列極短的光脈衝,在極紫外光譜範圍內持續時間為幾十或幾百阿秒。她的研究涉及阿秒源的開發和優化,以及使用這種輻射來研究超快(電子)動力學。

據介紹,阿秒光源可以針對各種目標進行設計,例如針對非線性泵浦/探針實驗的高強度、或針對凝聚態物理應用的高重複率進行設計。2007年至2015年期間,拉維利耶成為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的成員。

2021年,盧利爾因「在超快雷射科學和阿秒物理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實現和理解高次諧波產生,並將其應用於原子和分子中電子運動的時間分辨成像而獲得美國光學學會波恩(Max Born)獎。2022年,她因「對超快雷射科學和阿秒物理的開創性貢獻」,獲得了沃爾夫物理學獎。202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至此人生圓滿。

安妮·盧利爾(Anne L'Huillier)在與諾獎委員會連了線,她非常感謝諾獎委員會,說自己非常激動。她當時正在上課,而諾獎委員會不停打電話讓她很難繼續她的下半節課,並表示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她的技術已經投入實用。在基礎研究層面,可以探究電子和原子層面的基礎物理原理。在工程領域,可以在半導體領域用於成像。她表示,諾獎對她來說非常重要,並沒有太多女性科學家獲獎,所以非常特殊。她是歷史上第五位獲得諾獎的女性。她表示,終極的夢想是可以實現對電子的控制。化學反應是由電子轉移進行,如果可以在反應進行從初期控制反應中的電子移動,將是這個領域的聖杯。

圖丨安妮·盧利爾(Anne L'Huillier)(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幕後故事」

1895 年 11 月 27 日,諾貝爾(Nobel)在其遺囑中寫道,諾貝爾物理學獎應頒發給「在物理學界做出了最傑出發明或發現的人」。

因此,在諾貝爾獎體系中,會有一部分頒布給那些在物理學領域具有傑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這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屆獲獎人中不乏改變物理界的牛人,例如從理論上解釋光電效應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原子理論中發現新數學表述的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還有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的李政道和楊振寧以及發展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方法的朱棣文等。

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布是在 1901 年。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從 1901 年到 2022 年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幕後故事」。

1901 年-2022 年最受歡迎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圖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生於:1879 年 3 月 14 日,德國烏爾姆

卒於:1955 年 4 月 18 日,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獲獎時的工作地:凱撒-威爾海姆研究所物理研究院(現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國柏林

獲獎評語:表彰他「對理論物理學做出的貢獻,尤其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研究領域:理論物理

獲獎情況:1921年 單獨獲獎

作為一名傳奇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只獲得了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或許也是他眾多理論成果中相對「最小」的一個。而他在時空、引力理論等方面的諸多成就,在當時甚至如今都顯得「過於超前」,這可能也是諾貝爾獎只就「解釋光電效應」給他頒獎的原因。

愛因斯坦在慕尼黑長大,在那裡,他的父親成立了一家電機工程公司。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後,愛因斯坦進入了瑞士伯爾尼專利局工作。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在物理學領域具有前瞻性的文章。

科學成就:當時科學家發現,將金屬電極暴露於光線下時,有助於電極間產生電火花。要產生這種「光電效應」,光必須高於某特定頻率。然而,根據當時的物理理論,光的強度才是重要因素。1905 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幾篇劃時代的論文,在其中的一篇中,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光量子組成的,光量子的能量與其頻率有關。只有當光量子的頻率達到一定閾值時,才能從金屬中激發出電子。

圖丨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

生於:1885 年 10 月 7 日,丹麥哥本哈根

卒於:1962 年 11 月 18 日,丹麥哥本哈根

獲獎時的工作地:哥本哈根大學,丹麥

獲獎評語:表彰他「對原子結構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研究領域:理論核物理

獲獎情況:1922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 世紀末,出現了關於電子和原子輻射的一系列研究,科學家們建立了不同的原子結構模型。1913 年,玻爾根據量子理論提出了氫原子的結構模型。他認為,原子能量如果要發生改變,只能在不同定態間以躍遷的方式進行,電子會按照特定軌道圍繞原子核運動。當電子躍遷到低能級軌道時,就會輻射出光子。玻爾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原子只有在特定波長照射下才能發射光子。

圖丨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e Skłodowska-Curie)

生於:1867 年 11 月 7 日,俄羅斯帝國(現波蘭)華沙

卒於:1934 年 7 月 4 日,法國薩朗什

獲獎評語:表彰他們「研究貝克勒爾發現的電離輻射現象時的卓越成就」

研究領域:核物理

獲獎情況:1903 年與其他二人共同獲獎

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e Skłodowska-Curie)出生於波蘭華沙一個非常注重教育的教師之家。為了繼續她的學業,她移居法國並在那裡遇到了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後來,他成為了她的丈夫,也成為了她在放射領域中的研究夥伴。居里夫婦於 1903 年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幸的是,1906 年,居里夫人的丈夫去世,但她沒有停下他們的研究工作,並再次於 1911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科學成就:受 1896 年貝克勒爾發現的電離輻射現象的激勵,瑪麗和皮埃爾決定進一步研究這一現象。他們為了獲得放射信號,對很多物質和元素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瀝青鈾礦比純鈾的放射性更強,因此,其中應該含有其他放射性物質。從瀝青鈾礦中他們提取出了兩種以前未知的元素:釙和鐳,它們的放射性都強於鈾。在首次發現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以後,居里夫人對這兩種元素的性質做了更深入的研究。1910 年她成功地分離出鐳,從而證明了鐳的存在,從此業界再無質疑之聲。她還對鐳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做了報道。放射性物質作為放射源,在科學實驗領域和癌症治療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圖丨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

生於:1891 年 10 月 20 日,英國曼徹斯特

卒於:1974 年 7 月 24 日,英國劍橋

獲獎時的工作地:利物浦大學,英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了中子」

研究領域:核物理

獲獎情況:1935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30 年當海波特·貝克和瓦爾特·博特用阿爾法粒子(氦原子核)轟擊鈹核時,觀察到了高能的穿透性的輻射現象。當時一個假說認為,這是一個具有高能量的電磁輻射。然而 1932 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證明阿爾法粒子中含有一個和質子質量相當的中性粒子。更早時期,歐內斯特·盧瑟福也提出了這種粒子的存在,而該粒子就是現在已經被證實的中子。

圖丨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

生於:1856 年 12 月 18 日,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奇塔姆山

卒於:1940 年 8 月 30 日,英國劍橋

獲獎時的工作地:劍橋大學,英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在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研究領域:原子物理

獲獎情況:1906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830 年首次出現一種觀點,認為電是通過原子中存在的微粒進行傳導。1890 年,約瑟夫·湯姆遜爵士利用氣體環境下帶電粒子,成功測定了電子質量。1897 年,他證明了陰極射線(將兩片金屬電極置於低壓氣體環境的玻璃管中,並在其上加載電壓,陰極釋放出的電子就會像射線一樣飛往陽極)含有電子,從而帶有電荷。他同時指出,電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圖丨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

生於:1887 年 8 月 12 日,奧地利維也納

卒於:1961 年 1 月 4 日,奧地利維也納

獲獎時的工作地:柏林大學,德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發現了卓有成效的原子理論新形式」

研究領域:量子力學

獲獎情況:1933 年與另一人共同獲獎

科學成就:在玻爾的原子理論中,當電子從一個原子軌道躍遷到另一軌道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特定波長的光。這一理論能夠很好地描述氫原子的光譜特徵。但是,要想描述更複雜的原子和分子,則需要進行修正。以物質(比如電子)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為前提,1926 年薛丁格給出了著名的薛丁格方程,從而能夠正確描述波函數的量子行為。他對量子疊加態的闡述,也是大家熟悉的「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的來源。

圖丨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

生於:1868 年 3 月 22 日,美國伊利諾州莫里森

卒於:1953 年 12 月 19 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利諾

獲獎時的工作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帕薩迪納,美國加州

獲獎評語:表彰他「在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中做的工作」

研究領域:電磁效應,粒子物理

獲獎情況:1923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 世紀 90 年代,電子理論的傳播使得電子的概念被大家接受。1910 年密立根成功地精確測量了基本電荷量的值。他通過平衡重力與電場力,將油滴懸浮於兩片金屬電極之間。通過對許多油滴進行實驗後,密立根證明了它們的電荷總是一個確定值的倍數,因此認定這個確定值就是電荷值。

圖丨沃納·卡爾·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生於:1901 年 12 月 5 日,德國維爾茨堡

卒於:1976 年 2 月 1 日,德國慕尼黑

獲獎時的工作地:萊比錫大學,德國

獲獎評語:表彰他「創立了量子力學以及由此促進了氫的同素異形體的發現」

研究領域:量子物理

獲獎情況:1932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1925 年,沃納·卡爾·海森堡基於矩陣運算給出了一種量子理論的數學表述,稱為矩陣力學,後被薛丁格證明與波動描述在數學上是等價的。1927 年,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即一個運動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時被準確測量,其不確定度存在下限。

圖丨威廉·康拉德·倫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

生於:1845 年 3 月 27 日,普魯士倫內普(現德國雷姆沙伊德)

卒於:1923 年 2 月 10 日,德國慕尼黑

獲獎時的工作地:慕尼黑大學,德國

獲獎評語:表彰其「發現了意義非凡的射線,並在其中做出了傑出工作,這種新射線定名為倫琴射線」

研究領域:原子物理,X 射線

獲獎情況:1901 年單獨獲獎

倫琴生於德國倫內普,長於荷蘭。他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並在那裡得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為了繼續他的研究,倫琴先後在斯特拉斯堡、吉森、維爾茨堡的大學工作。在維爾茨堡,他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是首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900 年,倫琴到了慕尼黑大學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餘生。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 X 射線為他帶來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把獎金全部捐給了維爾茨堡大學,也放棄了其專利權,最終在貧困中死於癌症。

科學成就:1895 年,倫琴把電極加載到兩個置於真空玻璃管中的金屬片上,用於研究陰極輻射。雖然裝置被覆蓋住,他還是觀察到當感光板靠近時,其上有微弱的螢光出現。通過進一步試驗,他證實了該現象是一種尚未為人所知的具有穿透性的射線產生的。後來 X 射線成為了物理研究和人體檢查中的有力工具。

圖丨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生於:1858 年 4 月 23 日,什勒斯維希基爾(現屬德國)

卒於:1947 年 10 月 4 日,德國哥廷根

獲獎時的工作地:柏林大學,德國

獲獎理由:表彰他「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研究領域:量子力學

獲獎情況:1918 年單獨獲獎

科學成就:當一個黑體被加熱時,照射到黑體表面的電磁輻射就會被黑體吸收並轉化為熱輻射,其光譜特徵僅與黑體溫度有關而與其材質無關。然而,用當時已知的物理定律計算熱輻射會得出無意義的結果,即在高頻區的熱輻射能量會趨於無窮大。馬克斯∙普朗克在 1900 年通過引入能量的量子化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任意電磁輻射的能量大小都與一個常量有關,後人將這個常量命名為「普朗克常數」。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數量

從 1901 年至 2022 年,共頒發了 116 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由於戰爭原因有六年沒有頒發,分別是 1916、1931、1934、1940、1941 和 1942 年。

獨享和共享的諾貝爾物理學獎:47 次由一位獲獎者獨享;32 次由兩位獲獎者共享;37 次由三位獲獎者共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在諾貝爾委員會章程中找到答案:「若有兩個被提名者的工作都同樣出色難分伯仲,那獎金就可以由他們二人平分。如果獲獎成果是由兩到三人共同完成的,獎金則應授予項目共同完成人。但是,諾貝爾獎不能由超過三個人共享。」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人數

圖丨1956、1972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1-2022 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共授予了 222 人次。其中,約翰∙巴丁(John Bardeen)是至今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因此實際上有 221 人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年輕的物理學獎獲得者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當時年僅 25 歲的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他於 1915 年和他的父親一同獲得該獎項。

女性獲獎者

圖丨196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 )

在所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僅有四名為女性,她們是:

190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瑪麗·居里(Marie Curie )(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她還於 1911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6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2018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及 2020 年的物理獎獲得者安德里亞·蓋茲(Andrea Ghez)。

全家一起「牛」的獲獎者

夫妻&子女檔:

圖丨居里一家

瑪麗·居里和丈夫皮埃爾·居里(Marie Curie and Pierre Curie)於1903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瑪麗∙居里於 1911 年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而且,他們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J oliot-Curie ),及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 Frédéric Joliot)獲得 1935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獲得物理學獎的父子檔:

(Lawrence Bragg)於 1915 年獲獎

圖丨玻爾父子: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與奧格·玻爾(AageN. Bohr)

圖丨西格巴恩父子曼內·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與凱·西格巴恩(Kai M.Siegbahn)

圖丨湯姆森父子

上屆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

出生:1947年6月15日,法國阿讓

獲獎時所屬機構: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光學研究所,法國巴黎;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法國帕萊索

獲獎原因:「用糾纏光子實驗,建立了貝爾不等式的違反,並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

獎金份額:1/3

圖丨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約翰·克勞澤(John F.Clauser)

出生:1942 年 12 月 1 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獲獎時所屬機構:J. F. Clauser and Associates,美國加州核桃溪

獲獎原因:「用糾纏光子實驗,建立了貝爾不等式的違反,並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

獎金份額:1/3

圖丨約翰·克勞澤(John F. Clauser)(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

出生:1945 年 5 月 20 日,奧地利因克瑞斯地區里德

獲獎時所屬機構: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奧地利科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所,奧地利維也納

獲獎原因:「用糾纏光子實驗,建立了貝爾不等式的違反,並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

獎金份額:1/3

圖丨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物理學獎金質獎章

物理學獎章由瑞典雕刻家埃里克∙林德貝格(Erik Lindberg)設計,其上刻繪著一幅美麗的場景:大自然的具像化女神伊希斯從雲中浮現,手中握著象徵豐饒的羊角,一位科學的守護女神正輕輕揭開伊希斯的面紗,露出了她冷峻的面容。

支持:路雨晴、Ren、楊立中、張智、鄒名之(按名字首字母排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6d9b066556ab9ca82b94f63d65a10bb.html